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九寨沟当年堰塞湖之谜

(2009-08-27 00:08:15)
标签:

造山运动

天府之国

九寨沟

文化

分类: 公共读物

造山运动:造出一个天府之国

九寨沟就是地震后留下的大大小小的堰塞湖;青城山、峨眉山都是造山运动的产物;亿万年来龙门山断裂带形成孙子背爷爷的世间奇观;万年冰川海螺沟冰川,也是地壳变迁形成的……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都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的“成果集”。

解读九寨沟当年堰塞湖之谜

 


    离汶川大地震震中不足百公里,成都市在8.0级特大地震面前却能安然无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成都人的精神就像成都的地质构造一样,柔中带刚,刚柔相济,从容淡定。穿行在天府之国绵软的版图上,感悟汶川大地震和一亿五千万年以来,天府之国独特的地理图景与丰厚的人文背景——

解读九寨沟当年堰塞湖之谜


九寨沟就是地震后留下的大大小小的堰塞湖;青城山、峨眉山都是造山运动的产物;亿万年来龙门山断裂带形成孙子背爷爷的世间奇观;万年冰川海螺沟冰川,也是地壳变迁的产物……
一个又一个我们眼中的人间奇迹,原来都是大自然造山运动的“成果集”。
我们一方面在诅咒地震的同时,又在享受着若干代前地震带来的好处——,同样,那是我们的祖先,甚至祖先的祖先……用破碎的家园和生命换来的。
这真是人间的一个悖论!

大地是有生命的,它也在不停地进行着生命轮回。
一亿五千万年来,老天爷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造山运动,成就了现在的天府之国。当我们沉浸于鬼斧神工的美景,留连于“五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驻足于千河之省间无数个古蜀之谜语……我们无不惊叹,地震在毁灭一个又一个的文明之时,又在诞生一个又一个文明。或许,大自然和人类才以这样的方式相携前行,走到今天。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家园:世界海拔最低的冰川——海螺沟;人间仙境——九寨沟、黄龙;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最奇特的飞来峰——龙门山风景带;世间最具灵气的道教仙山——青城山;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类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或许,这正是我们从另类视角解读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的积极意义,也是重新认识我们美丽家园的另类入口。
我们有幸,见证了这一次千年一遇的历史时刻。

成都平原的地理构造与文化构成之谜
飞来峰麾下千古奇观的龙门山断裂带
大熊猫为何一直眷顾这方神奇的厚土?
乌木历时10万年炼就的古蜀成都“黑匣子”
波谲的岷江雪水穿越都江堰灌溉天府之国
依偎两大山脉青城山尽显自然之道
人间仙境九寨沟曾经就是一个堰塞湖
法国大教堂在龙门山脉深处的凄美与悠远
作为一个地震标本的叠溪海子

 

成都平原的地理构造与文化构成之谜
蕴涵着诸多谜团的北纬30°线两侧的地区,大都炎热少雨,甚至是无垠的沙漠。而同处北纬30°线上的成都平原却是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山清水秀,一片翠绿。
古老成都被两条龙所护佑着:一是龙门山脉,一是龙泉山脉。这两条山脉都是“断裂带”。
作为“灾害中的飞地”,成都市和龙门山断裂带之间,隔着一片广阔的平原。在平原里深厚的松散砂砾石层,更加像是一个“防护衣”——一种特殊的“绝缘体”,可以大大缓冲地震的影响。
地壳的运动与人类的活动,冥冥中有着某种相因的关联。有如一粒粒种子,古蜀先民迁徙路线,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后人的文明路线。
天府最深层的含义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生活,这是一种东方的智慧,不同于西方征服自然的思路。天府的深层含义是简单的生活,内心的愉悦。
三星堆文明被发现之前,西方只承认从殷商开始的中华3000年文明史,如今世人看到的是三星堆、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同时存在于欧亚大陆相近纬度,共同构筑了人类上轮世界文明因子。
成都城市在灿烂的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孕育诞生。它一经出现,就以其一发不可止歇之势,开始了自己汪洋恣肆的城市由古代向现代化转换的历程。
一个3000多年来从未遭受过如此重创的城市,在汶川大地震巨大的灾难过后很短的时间,就已经重现它的生机与魅力,谁又能说,这样的城市它不是坚强的、宜居的城市呢?

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隆起的?
北纬30°线上的“成都谜团”
成都与“断裂带”隔着怎样的“绝缘体”?
埃及文明身上罕见的“成都印记”
人类文明长河中的古蜀文明路径
“生态”和“文态”孕育下的“成都文明”
成都果真是一块“灾害中的飞地”?
让一座城市真正“闲”下来的“成都秘诀”

飞来峰麾下千古奇观的龙门山断裂带
亿万年以来,龙门山地质带一直是十分活跃的。龙门山系飞来的山峰,年龄高达2亿岁,而被它压在身下的地层才1亿年左右。形成一种“孙子”背“爷爷”的世间自然奇观。
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方向彭州境内的龙门山,离四川盆底成都市约6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碑”。
抚摸着断层擦痕,像抚摸着祖辈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登高望远,极目远眺,这里是绿色的海洋,森林密布,鸟语花香,这里是动物的乐园。可我们难以想象,在亿万年前这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人间奇迹?
历史一路走来。大约公元前十六世纪,“蜀族南下”,蜀人自经松潘,茂县越过山岭进入成都平原时,早期就生活在湔江两岩的湔山一带。
世易时移。历史的车轮辗过无数岁月轨迹,留下一连串让后人去咀嚼的故事和传说。
    从成都平原数千年前的几大遗址可以看出,几乎都是每隔20多公里一座城邑,然后形成一个相对结合的统一体,就是我们今天科学的眼光来审视,也是最为科学的城市布局。
    世界“文明子宫”逐渐走入不孕期之际,位于四大文明古国的遥远的中华文明则产生了人类文明的“宫外孕”。
古蜀人在这个关键的孕期里,让中华文明出现了强烈的妊娠反应,同时波及整个文明的走向。

“孙子”背“爷爷”的世间自然奇观
无疑,这是上苍赐予成都独特的“厚礼”
时间让自然奇观演变成文明奇迹
    古蜀文明时期的五代蜀王
古蜀先民下山路线图
是他们创造了辉煌的三星堆文明
古蜀文明烙下的“彭州印迹”
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不断迁徙的历史

大熊猫为何一直眷顾这方神奇的厚土?
为什么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大熊猫?为什么在中国80%以上的大熊猫聚集在四川?为什么四川境内那条完整的“大熊猫保护走廊带”一直环绕成都平原?为什么由成都平原辐射开来的甘肃南部和陕西秦岭南坡高山深谷地带,会成为世界上大熊猫最后唯一的家园?
史料表明,古时大熊猫是生活在低海拔的崇林之中,成都平原这块肥田沃土就是大熊猫天然的家乡。
    就像一粒粒种子,古蜀先民迁徙路线,不可避免地会成为后人的文明路线。成都平原土质膏腴,河网交错,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是早期人类理想的生息场所。
某种程度上讲,大熊猫与成都平原的历史就是地球的繁衍生存史。黑白分明的大熊猫身上本无文化,是人类的智慧和光芒将“黑”“白”的内含深深植入其间。
应当说,一条“大熊猫保护走廊带”某种意义上就是“古蜀文明的走廊”。
成都城址不变,城名不改,实际上反映了成都作为一个城市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和内在的发展动力。
熊猫与成都这座城市,同样都是古老的。就像“活化石”大熊猫一样,成都在经过百万年的繁衍生息过后,虽然历经坎坷,却以悠久的姿态一直走到今天。
大熊猫身体上的黑白花纹分布,极像一张太极图。平衡、和谐、自然。
每一个成都人都是哲学家,就像大熊猫,不管年月和外部环境怎样变化,它依然生活舒服,生活泰然。
  大熊猫之所以能在自然历史的巨变中神奇的幸存至今,可能得益于它知难而退,与世无争。成都平原成了大熊猫人文和自然的天然屏障!

就像一粒粒种子,大熊猫引领着古蜀先民迁徙路线
历史的足迹书写“大熊猫家谱”
大熊猫奇迹般存活下来的“成都庇佑”
用大熊猫破解“古成都”生命密码
    “古蜀文明走廊”的大熊猫遗存
以成都为圆心,瞄准“熊猫栖息地”作半径运动
成都与大熊猫一直都是“哥俩好”
“大道自然”是这块土地上的最好标签

乌木历时10万年炼就的古蜀成都“黑匣子”
古希腊学者马赛里奴斯所作的《史记》这样表述“成都映像”:“四周有高山环绕,连绵不绝,成天然保障。赛里斯(Serice或Seres)人安居其中。地皆平衍,广大富饶……赛里斯人不持兵器,永无战争……气候温和,空气清洁……天空不常见云,无烈风。森林甚多,人行其中,仰不见天……”
聚显天灵、地珍、人意“三绝”的现世乌木,正是解读“古成都”生命密码和文化基因的一把最佳的钥匙。
历经“地狱之炼”而超凡脱俗,乌木向世人散发出只有浩劫过后才有的沉稳和馨香。
正是成都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了古蜀人的圣树崇拜。
    一个看得见和看不见,时隐时现的文化链条,这个链条古今相融,东西交错;这个链条跨越时空,交相辉映。是“成都乌木”串起了上下万年,纵横万里的古蜀文明。
许多不为人知的密码正在一一破译:古时的成都平原气候条件温暖潮湿;河川纵横,沼泽密布;水流冲决形成特殊的冲积扇沉积地貌;鸟兽穿梭,森林仰不见天;山洪来袭,一棵棵粗壮的生命被嘎然中断……千万年后的乌木正是这些生命体的延续。
古蜀人对树的崇拜、信仰和今人对乌木的态度,为研究中国文明、古蜀文明打开了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通道。
成都乌木的发现和发掘,无疑像一把钥匙一样,将这些遗产的某些密码一一解开。它将以植物化石的身份,成为又一项珍稀自然遗产,为世界遗产目录增添一份沉甸甸的宝贵财富。

历史长河冲刷出一方神奇的乌木
看不见的文化生态链
圣树崇拜下的“成都胎记”
破译万年成都文化密码
“树之恐龙”升华的古老图腾
打通古蜀文明的血脉通道
“成都古训”折射出的哲学意义
找寻古蜀文明的“黑匣子”
沉睡的文明复活之谜
“我是谁?”“我在哪里?”


波谲的岷江雪水穿越都江堰灌溉天府之国
岷江乃长江在四川境内的四大支流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千里岷山之中,经过数百公里的峻岭峡谷,河窄坡陡,水流湍急,在灌县一带终于摆脱大山的束缚,澎湃而出,涌向海拔仅五六百米的成都平原。
千百年来,波谲的岷江雪水经汶川、茂县、理县……沿着“5•12地震断裂带”一直湍流而下,直扑今天的都江堰。成就世间奇迹,留下无数传说。
追溯古蜀历史,古蜀人和岷江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充满传奇而又独具魅力的话题。
水在人类发展和生存史上,是一个奇妙的因子。水之于成都,尤然。成都之所以富甲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坐落在一个水网上。“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因水而困,因水而为”。一个“水”字,串起成都数千年的文明史,这个“水”字如此轻盈,又如此沉甸: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成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成都的水利史。
我们可以用感恩的心态直言,正因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水利工程与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它们不但滋养了天府之国,构筑了成都文化气质基因,更像是中国智慧与哲学在成都按下的指模。

野性的岷江冲出高山峡谷乖乖进入城池
鳖灵成为都江堰工程锥形的末代蜀王
有了都江堰,方有了天府之国
李冰作为一个符号走进千古
都江堰昭示“天人合一”之“道”
中国智慧与哲学在成都按下的指模
2000年都江堰滋补5000年中国

依偎两大山脉青城山尽显自然之道
青藏高原以其特有的雄伟,支撑着世界屋脊的声誉。青藏高原绵延不绝的大小山脉和山系,其中较为有名的,便是延伸于四川境内的邛崃山脉和龙门山脉。
邛崃山脉的前山带和龙门山脉西南延伸部分,形成一系列断裂褶皱的山峰,自古名为青城山。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于道教。”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而追求生则首先须祛除疾病。
成都人特有的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和成都独有的休闲文化,既与都江堰的成功修建所带来的“水旱从人”有关,更与成都人这种生活观念受青城山道教对逍遥自由生活和神仙方术的追求的影响密不可分。
山是树的父母,没有了山,树便没有“根”;然而青城山的“幽”是树烘托出来的,这是勿庸争议的事实。
如果说道教太极图的一黑一白,分别象征阴阳、山水的话,那么,道教发源地的都江堰和青城山便是一阴一阳最好的证据。

青城山就是那“一系列断裂的褶皱”
青城山与道教的千年缘分
中国文化的根砥全在于道教
都江堰和青城山就是太极图的一阴一阳
藤蔓用“自然”支起的凉亭
追访“空山落雨人独行”的意境
到“九道拐”听天籁之音
“树们”“山们”“人们”勾勒出的肖像

人间仙境九寨沟曾经就是一个堰塞湖
造山运动有如一柄双刃剑。是我们的祖先像我们今天一样,在天崩地裂中历经家破人亡的代价,才换得今天的“世界级遗产”。
上帝是公平的,它在不断的毁灭一个又一个文明留给世间诸多谜团的同时,又在不断催生着文明,让人类爱恨交加。
一条正在往下深切的河谷就像地球表面的一道伤口,堰塞湖是地球自愈结的“痂”。
或许我们还没注意到,世界极品旅游资源九寨沟的五颜六色的海子,就是千万年前留下的堰塞湖。
在这里,你可以等待一生最初的苍老。
只要你置身于黄龙,眼前的景色会让你感受到造山运动的魄力和震撼,大自然的“造化钟神秀”之功令人类倾倒。
我以为黄龙风景的最兴奋之处都凝聚在那个叫做“黄龙古寺”的寺庙里,这寺庙虽然略显简陋,甚至难以匹配黄龙这样的绝美景致,但只要你大略思考,就会豁然开朗——原来黄龙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峨眉地区几亿年前还是一片泽国水乡,大约距今6千万年左右,强烈地壳运动震撼了峨眉大地,把地下沉积物抬出海面,同时受到挤压变形和断裂的影响,形成一系列的背斜、向斜和断裂组成的复背斜地质构造,东部下降为峨眉平原,西部上升成气势巍峨的峨眉山。
海螺沟冰川的底冰层(复冰)比较发育,厚2~4米,细层理明显并含大量岩屑与长径0.2~0.4米的砾石,指示冰川的底部滑动积极,侵蚀能力很强。
就像一个家族的族谱一样,年代越远我们越陌生,看起来也就越显得吃力。面对晶莹剔透的成万上亿年冰川,是时光在记录它们不同的形状和景观的可欣赏程度。
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与无穷魄力,或许正在于此。
对于世间的名山大川,大自然和人类像签了约定似的,彼此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大自然通过成千上万年来的努力,将那些可供雕琢的名山大川“硬件建设”做好之后,将所有的“软件开发”交给了人类。

保护好堰塞湖这个地球自愈结的“痂”
九寨沟经过上万年修炼终成正果
黄龙的“瑶池之美”撩开一个王国的秘密
大自然用神奇之手让峨眉山秀甲天下
贡嘎山下海螺沟冰川的族谱

法国大教堂在龙门山脉深处的凄美与悠远
我坐在那里呆呆地凝视着眼前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似乎凝固了,大脑一片空白。
我不禁暗问,从这里走出那么多上帝派来的神职人员,他们都是博爱这个世界的,为什么上帝也无情地毁掉它们?
距离彭州市约40公里外的白鹿镇是一个陈年古镇,其名颇值得把玩。“白鹿”二字很有诗意,也很有禅意。
透过这两处难得的风景和窄窄的白鹿老街,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景就此止步。
红色镶嵌,白墙蓝顶,一排异国风味建筑……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前面的景致,你会不由自主地挪动脚步,漫过遍地黄连,淌过流水小桥,爬过些许漫坡,透过隐秘之境,健步层层梯田……诱你步步深入……
拱顶上长着茂密的野草,像一位蓬头垢面的老人,在诉说久远的异国历史;又像一本历经沧桑的《圣经》,不断昭示着众多的信徒布道传经。
脚下的路在悄悄延伸。你会目不转睛,屏住呼吸,期盼着主角的隆重登场。
半圆形走廊。廊上的道道圆孔。已经毁坏过后的道道伤口处。台阶荡然无存。青苔替代了当年的地毯,仍可辩出堂皇的影子来。
这是一座隐逸百年的圣殿。法式穹顶,雕花扶栏,弧形台阶,圆拱形窗棱,宏伟壮观。就像雕琢一块璞玉,时间和工艺会成为最好的鉴定师。
也难怪,主角总是隐藏在最隐密处,在有着一连串配角列队做足了铺垫之后,她方出场接受检阅。
站在走廊中央,我眼前突然浮现出电影里的经典镜头——红衣黑衣教主们,一手持经书,一手擎十字架,绅士十足风度翩翩。“心旷神怡,庞辱皆忘”之情一定会涌上心巅。
站在这样一位世纪老人面前,你不得不叹服“造物主”的伟大。
据说“领报修院”的来由,出自《圣经》“耶稣为完成天主圣父的旨意。由天神加俾额尔报信于圣母玛利亚,圣母领报,乃因圣神受孕”的故事。
教堂只是一个建筑物,而人与上帝的对话给它们倾注了无穷的生命力。教堂还在举行千年延续的弥撒,神父还在接受传统的忏悔。
从上书院的胎记上,我看到了不朽的文字。

那一刻,教堂里的12对新人魂飞魄散
目不转睛,屏住呼吸,期盼着主角隆重登场
站在这里,你不由得叹服“造物主”的伟大
主角总是在配角做足了铺垫之后,才姗姗而来
就像雕琢一块璞玉,时间和工艺是最好的鉴定师
夕阳西下,路途尚远,我得起身了

作为一个地震标本的叠溪海子
叠溪城扼松茂要道之冲,既是军事重镇亦是商贸集散地。民国时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城内商票云集颇为繁华。
叠溪城扼川西平原通松潘草地及青海、甘肃交通要塞,历代多重兵把守。唐贞观时筑城规模小。
那似上天明眸的海子,那海子边密布的野花,那……全是突然倾盆而来的大地震给留下的破碎后的美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就像汶川大地震一样,一切只在顷刻之间。顷刻之前,这里的一切充满了祥和以及小镇千百年特有的惬意。
大地被瞬间撕开一条长长的裂口,他眼睁睁地看到请他吃饭的那位道士眨眼间,魔术般地同庙宇一起,被裂口所吞噬,消失得无影无踪。顷刻之间,叠溪古城地震从地图上抹掉了……这就是近代地震史上让人谈之色变的著名的7.5级叠溪大地震。
    叠溪古城被老天无情地从地面上抹去,继之而来掩埋的,是流经万年的岷江雪水。史载,这是四川20世纪发生的最大最惨烈的地震。
地震来的不是时候,对于70多年前四分五裂的中国,可谓雪上加霜,对于震中叠溪而言更是如此。
没有赈济款,没有救援队伍,他们辗转数月,在经历无数希望和失望后,什么也没有等到,能保住一条命已是万幸。
大厦将倾,败局已定,当局如泥菩萨过河——连自身都难保,心中哪还有什么“人民”?整个中国被一个“剿”字所左右,无暇他顾。
因为地缘的关系,我曾数次前往九寨沟采风。每次从九寨沟回成都,路过那个已经成为“叠溪海子”的地震遗址时,我都会默默地站在那里静思,如果不是之前了解过有关的历史,很难相信这样一个并不逊色于世界遗产九寨沟的湖泊。以致后来再看那些美丽的画面时,我脑海里条件反射似的,怎么也赶不走美艳无比的馨粟花。
所幸的是,古镇遗址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好的地震毁灭的古城遗址,也成为国际地震界研究地震的重要现场——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最大的地震遗迹”——专家誉为“中国最美的地震遗迹”。
或许,这是叠溪古镇留给世人最有价值的纪念了。

顷刻之间,叠溪古城从地图上抹掉了……
“张怀安们”在生死惊魂中偷生
“国破山河碎”的百姓之哀
茂县成为叠溪地震后的孤城
大灾中彰显的人性与良知
历史在怎样记载如斯的史实
叠溪的美丽被静静地交给历史
两块碑录下的过去与未来


10章  细软的丝绸与一方细软的方言
据说最初与一种天虫有关,这种天虫的名字叫“蚕”。后来我知道了将“天虫”变成“家虫”的传奇性人物——嫘祖。从此,结束了西陵部落穿树叶、披兽皮的生活方式,开启了人类的衣着文明时代。此后,西陵部落以丝帛称雄一方,年轻美丽的嫘祖也被族人推举为酋长。
于是乎,我们便看到了早期如锦似绣的“锦绣成都”。
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文明向西方传播的重要渠道,是连接欧亚大陆、沟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三星堆时期的古蜀人开凿了一条通向异邦的商道,作为贸易之用,后人称之为“蜀布之路”。与著名的丝绸之路相比,蜀布之路更为古老,它早在秦汉前便已臻成熟,而最早开通远比我们从文献记载中知道的更为久远。
就是这条延绵万里的“蜀布之路”,打通了一个令我们今天都惊奇不已的文明通道。1993年奥地利考古学家在一具古埃及女性木乃伊头发中发现了一块来自古蜀国的丝绸。据考古学家鉴定,这块古蜀丝绸与木乃伊同属古埃及21王朝法老。
也许连古蜀人自己也无法想象,一棵桑树和一条虫子究竟能够走多元,能够创造一个多么精彩的世界……
一个丰富悠久的成都,是一个适合静心阅读的城市。我们必须让自己真正地慢下来,从脚步到心灵,沉入到城市的心脏。
走在成都窄窄在古巷里,踏着星夜的点点灯火,你随时可以读出张驰有度、勤闲安度、贵贱同台、出世入世的平衡两极。
成都这座城市真是有些奇妙,虽然数千年前就成为“锦绣之都”,但同中国所有的都城一样,成都同样几起几落,甚至屠城,可以说土族成都人都几乎杀光了。但即便如此,作为一座移民之城,成都的风土文化却一直有一种可怕的传承,最为典型的,当属“成都茶馆”和“成都方言”了。

一位民间女子将陌上桑点化成“锦绣天下”
“天下母锦”将成都打造成“锦官城”
“蜀布之路”打通了一条秘密的文明通道
织布机杼上的锦官城
成都有如一位学贯中西的“太极高人”
成都骨子里充满哲学的“快”与“慢”
成都看得的传承,首推“茶馆”和“方言”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