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学期刊的接力棒能传多远

(2008-08-26 13:05:12)
标签:

青年作家

文学

期刊

文化

写在前面的话

今天上午,在杂志会议室开了一个简短的会议,新的总编到任,在听了集团的任免文件后,我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在《青年作家》总编这个位置上,两年零九个月之后,接力棒交到了下一任手中,我又回到我所钟爱的新闻岗位上。只是不知《青年作家》未来的命运会是怎样。

遥想两年前,我是雄心勃勃想把这本文学杂志做好的,在2006年第一期的总编寄语中,我甚至不知天高地厚地写下了“闹钟响了”的文字,看来我真的不了解文学的现状了。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最清楚,也正如我的前任总编(现四川省文联副主席)傅恒先生所叹:“说来好笑,累死累活革新刊物都难见成效,真正解决问题的依然是上级拨款,真不知道是文学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在文学疯狂的年月,《青年作家》有着她的辉煌——中国文学期刊“四个名旦”,创刊词为巴金所撰,刊名集鲁迅手迹。可……

《青年作家》诞生25周年之际,傅恒先生的文章标题写得很好——“毕竟东流去”。就像股市一样,文学的大盘低迷,个股也概莫能外。

带着复杂的心情,离开我钟爱的《青年作家》之际,将这些文字贴出来,以示纪念。

  

闹钟响了

《青年作家》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章夫

《青年作家》2006年第1期

 

每个时代都是一个正在消逝或即将诞生的梦。

时间考验价值,历史证明价值。在当下日益年轻的时空管道里,青春被无限地延长了,成为衡量一切的永恒标尺。

25年风雨兼程,《青年作家》真正溶入了属于她自己的青春期时代。

青年创造历史,青年推动时代,青年引领未来。半个世纪前,19岁的王蒙将近乎撒野的豪情注入长篇处女作《青春万岁》:“所有的日子,所有的日子都来吧,让我们编织你们,用青春的金线,和幸福的璎珞,编织你们……”

这些刚性十足的文字,我们分明看到了涌动喷张的血管里,在四溢着无限的青春活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个人的青春期时代往往与他的国度和民族青春期命运唇齿相依,尽管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身处在一个无处不洋溢着前所未有的新鲜与活力的时代,我们甚至可以把今天这个可爱的年代称作国家历史上的青春期。

举目四望,历史舞台上一幕幕正剧喜剧荒诞剧滑稽剧,都已经或正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国家之兴旺,不取决于历史之悠久,不取决于地理之辽阔,不取决于一日之政策,不取决于一人之英明,而取决于人民的精神生命力。

可寻找并坚守这种价值观,并没有那么容易。

梁漱溟先生阐述得极其深刻:“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这种偏失不会在一夜之间消弭。

人,应是衡量一切绩效的标准。一个国家和政府所追求的理想不仅应该“由于人”,而且应该“为了人”。正如马丁·路德·金所说:“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本身。”

在很大程度上,这“公民”二字是冲着“青年”而来的。

 “拒绝平庸”是青春期最好的广告词。直到有一天,当青年变得不再年轻的时候,我们会自豪地说,我们一路风雨兼程,我们一路风光无限。

责任感不是面具,是我们的心灵。一切就像威廉·曼彻斯特在他著名的《光荣与梦想》里那句酸溜溜的宣言:年轻,就是他妈的一切!

按照共和国的预算习性和结算年轮,《青年作家》已经走过属于她的5个“五年计划”,当第6个“五年计划”的开篇之年横亘眼前之际,彷徨与不安俱在:我们该怎样面对当下低靡的“文学股市”?又该怎样摆脱今天文学期刊的宿命?

《青年作家》难以承载中国文学守夜人之重,谨愿改版后能成为徘徊在文学殿堂内外的一个闹钟。足矣。

“思想新锐,视觉敏锐”已经成为闹钟上醒目的标签。《青年作家》虽刚刚起步,《青年作家》将不懈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