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京奥运子弟兵孤儿火炬台文化 |
分类: 汶川记事 |
奥运点火仪式:让子弟兵抱着孤儿走向火炬台
最后的那个点燃火炬台的火炬手就应该是人民子弟兵,或者是这次在地震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如果子弟兵与孤儿不能兼顾,也可以让子弟兵抱着震中的孤儿一起走向火炬台,将万众瞩目的火炬台点燃。
奥运火炬自5月份进入中国境内传递以来,所到之处,当地群众的热情都似逼近沸点的水。
2008年5月12日14:28时,这些沸腾的沸点,却在瞬间成了冰点。
三天墨色的全国哀悼日之后,四处招展的红色海洋中,“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的旗子,换成了“点燃激情,重建家园”和“团结一致、振奋精神、办好奥运、支持灾区”的号召。人群中,抱着募捐箱的志愿者,繁忙地四处穿梭。
奥运火炬在起跑仪式上,都特别都添了一个特别的程序——为灾区死难同胞默哀1分钟。
2008年,大悲和大喜一齐向中国走来,每个中国人都品尝着悲喜交加的滋味。
每届奥运会最大的标志性看点,也是最大的神秘之所在,便是最后一棒点燃火炬的那位神秘的火炬手是何许人也。
过去我们一直在争论谁是最后的火炬手,有人建议姚明有人则推荐刘翔。现在看来最合适的就是在灾区救援的人民子弟兵和孩子们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奥运真正的精神。
我想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一定要有这次的地震元素,比如最后的那个点燃火炬台的火炬手就应该是人民子弟兵,或者是这次在地震灾难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如果子弟兵与孤儿不能兼顾,也可以让子弟兵抱着震中的孤儿一起走向火炬台,将万众瞩目的火炬台点燃。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来说,也能充分体现人民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和在危急时刻子弟兵是怎样以人民的安危至上的理念。
只有这样,举世皆惊的汶川大地震和首次进入中国的奥运会完美无缺地结合在一起,将大悲与大喜升华到极至。这方能体现中国人民的莫大智慧。
因为汶川大地震,大灾造成大难,中国政府以人为本的实际行动空前的良好,政府反应迅速,措施得力,信息透明,不惜一切代价抢救遇害百姓,这些表现都是空前的。
因为这些空前的行动,尤其是以下的表现令人敬佩和动容:
——这次政府总理,从事发后第一时间就赶赴灾区现场指挥抢险救灾,把救人的任务始终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至今还在灾区连续奔忙,不怕疲劳。过去有过周恩来总理亲赴邢台地震现场的感人事迹,而今天温总理不但是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指挥,而且一直奔忙在灾区。现场的实况,不仅有利于指挥救灾得当有效,而且对于身居高位的领导人也是最好的教育;
——这次调集和动员的救灾力量,也是空前的巨大和快速。超过10万之众的解放军、武警和警察官兵担负了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其他直接的救灾力量还包括了医务、地震、通讯、交通、民政等部门,他们已经正在作出许多令人万分感动的事迹;
——这次中央把救人救灾放在当前最重大的事对待,全国全军行动起来,显示出的行政效能是空前的突出,以人为本的宗旨得到空前的实际体现;
——这次强大的官方媒体也表现出空前的透明和有效,CCTV的几个主要频道及时中断或变更日常节目,连续滚动播发有关地震的消息,多数都是直播最新的现场信息。实际的信息,对于社会不仅没有任何负面影响,没有以前强调的所谓“舆论正确导向”的尴尬处境和相反的结果,反而产生了最有利的社会影响。比如,那些从远处开车直奔灾区的志愿者,还有来自全世界的真诚同情和捐助等,在以前的真实信息封锁或“舆论正确导向”的情况下,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这次全国人民和全世界华侨也是空前一致,凝聚了全国人民和海外华人的爱国心,心无二致地为了同一个目标作出自己的奉献甚至牺牲。各种不同政见的国人和华人,都一致在关注同一的大事,对于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和团结,自然也能起积极作用。在当前灾难面前,社会秩序反而比平时好,连“Z独”的声音也沉默下来了;
——这次全世界的媒体,都是无一例外地一反前不久的反华腔调,而是正面的报道:对灾难的人性同情,对中国政府行动的赞扬。特别是与当前缅甸政府的作为,有了强烈的反差。
就是再完美的策划也难以辟敌大自然的赐予,我们可以想象,奥运与特大地震两个“中国第一”叠加在一起,中国的奥运该会是怎样的空前成功,那时的世界最为瞩目的中心,将无疑是东方这条巨龙。
奥运加油!汶川加油!北京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