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汶川大地震(9)

(2008-05-27 13:51:35)
标签:

汶川

大地震

龙门山

文化

分类: 汶川记事

汶川大地震与龙门山地震带的来龙去脉

 

据历史数据资料显示,自1900年至2000年的100年间,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龙门山地震带,共发生过14次破环性地震,分别为1900年邛崃地震、1913年北川地震、1933年理县和茂县地震、1940年茂县地震、1941年康定地震、1949年康定地震、1952年的康定和汶川地震、1958年北川地震、1970年大邑地震和1999年绵竹地震等。

令人称奇的是,龙门山系飞来的山峰,年龄高达2亿岁,而被它压在身下的地层才1亿年左右。形成一种“孙子”背“爷爷”的世间自然奇观。

透过龙门山地震带,让我们去探寻仙山“飞来”的千古之谜。

 

“5·12”汶川惊天大地震,专家直指龙门山地震带。发震构造是龙门山构造带中央断裂带,在挤压应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东逆冲运动。的确,此次地震龙门山系区域属重灾区。三年前,在专家的指引下,我曾专门就龙门山进行过全方位地考察,当时曾写下一篇文章诠释,介绍过龙门山奇特的地质构造情况。

我一贯赞美自然的神奇,科学的伟力,如今我痛恨自然的残酷,科技的无能,诅咒五千万年前,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可耻的冲突,造就了今日的喜马拉雅山脉,扼杀无数海底的生命,只留下彻骨的寒冷,埋下今日苦难的根源;我谴责龙门断层的地壳,外强中干,不堪一击,辜负了多少生命的厚望。

汽车在蜿蜒如白蟒似玉带的路面上急驶,逶迤的群山徐徐向后挪移,鳞峋峻石在诉说着亿万年的历史,而映入眼帘的黛青碧绿,恍惚在映衬着生生不息的未来。

这是一个仲夏的午后。我为寻“飞来峰”而来,满眼的山峦起伏,满眼的山重水复,巨石上镌刻着8个醒目的大字——“中国国家地质公园”,这个醒目的标识,成了我们的路线图。

位于成都平原西北方向彭州境内的龙门山,是四川盆地与川西高原的天然界线。龙门山古称茶坪山、湔山,又名龙山,是一座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天下名山。

“禹生石纽”。据悉,中华民族最早的一位治水英雄——大禹就诞生于此。严格说来,龙门山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山系。北东至广元,南西达泸定,全长约500公里,宽30-70公里。后人为纪念大禹“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的伟大功绩,名为龙门山。

龙门山构造带地域甚广,受造山运动的影响,形成由西北向东南推覆、滑覆的规模宏大的构造带。

举目望去,彭州的龙门山脉,大大小小分布着一连串特别的山峰,它们不是天生“土生土长”于此,而是从别处“飞”来的。

令人称奇的是,飞来的山峰,年龄高达2亿岁,而被它压在身下的地层才1亿年左右。形成一种“孙子”背“爷爷”的世间自然奇观。

地质专家考证,“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即外来岩块,最早于19世纪80年代发现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

上世纪20年代末,我国地质学家首次在彭州发现“飞来峰”,认为它们是从50里以外的汶川、茂县“飞”来的,经众多中外地质学家研究确认,并录入地质教科书中。

在专家们眼里,龙门山推覆构造带是经历了多次地质构造而形成的,是继欧洲阿尔卑斯和北美科迪勒拉典型地质构造之后又一世界范围内具有独特类型的地质构造带。

就是在今天,这奇观之处尚存一处唤名“葛仙山”的景观。仰望着仙山,我带着虔诚之心,向奇迹之处进发。

集“雄、奇、刚、秀”于一身的葛仙山是龙门山的核心地带和风景带,一度成为宗教圣地。葛仙山门年代久远,颇有万夫莫开之势。从葛仙山门蜿蜒拾级而上,奇异风光尽收眼底,“满目青山夕照明”,仙风徐来,道骨飘然。

葛仙山镇带路的长者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地质奇貌征服众多专家的故事,我听得入了迷,浑不知正向奇迹之地进发。来到一垭口处,复现一山峰,呈鹤发童颜状,再步行50米,便是有名的地质奇观“冰川漂砾”断层擦痕。抚摸着断层擦痕,像抚摸着祖辈的脊梁,敬畏感油然而生。

一切,缘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整个青藏高原被厚约2000多米的冰雪覆盖,龙门山脉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大约在距今240至340万年前,地球史上出现了最后一次冰期。分布在汶川、茂县一带呈岩溶地貌的小山丘陵,在这次冰期中被厚厚冰盖严严实实的包裹起来。

在此期间,冰雪层受着每年四季气温变化和降雪量及暴风雪等气候因素的影响,冰雪层的厚度时厚时薄(保持在1700至3000米之间)。当地球温度升高时,融化的冰雪就渗进石灰岩的裂隙中,并向裂隙处浸入;当地球温度降低时裂隙中的水又结成冰。由于水在结冰时体积增大,又扩大了裂隙的宽度和长度。如此经过几十万年的反复侵袭,石灰岩的裂隙越来越宽,石灰岩内部被支解。

200万年以后,也就是到了整个冰期的末期,气候转暖,青藏高原大冰盖开始溶解,大冰盖的东缘,即汶川、茂县一带,出现了大面积的整体由高向低,即由高原向盆地、由西向东的冰雪大滑坡,滑坡面积足有数百上千平方公里。

这些简单的“物理现象”借助专家的慧眼和描述得知的。想想:平均高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大冰盖断裂成数百上千平方公里的一排冰山,从高处向海拔1000多米的汶川、茂县滑过来,其势足可吞山河!

在冰雪层包裹之中的石灰岩小山,随着冰川滑动。刚开始时,由于冰川融化较少,“身体”笨重,每年滑动距离不到1米。慢慢地,滑体底部的滑动面全面形成,气温也越来越高,冰川融化加速,滑动速度渐渐加快,冲击力可排山倒海!

  许多万年以后,冰川溶化得所剩无几,雪水也流走,无力再带动被夹带的石灰岩小山时,这些小山便停留下来,成为今天我们眼中的“飞来之峰”。在八角大垭口的“冰川漂砾”遗迹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层由无数灰白、黄、褐、黑、灰等颜色的石块组成的断层。

登高望远,极目远眺,这里是绿色的海洋,森林密布,鸟语花香,这里是动物的乐园。可我们难以想象,在亿万年前这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人间奇迹?

“蜀国有仙山,仙山有飞来”。如此浩大的“工程”,除了大自然,有谁能有如此神力能左右?

无疑,这是上苍赐予成都独特的“厚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汶川大地震(7)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