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章夫
章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199
  • 关注人气:12,6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汶川大地震(3)

(2008-05-18 14:31:30)
标签:

汶川

大地震

叠溪古城

轮回

文化

分类: 汶川记事

汶川大地震:75年一个轮回?

 

今天凌晨1:18时,汶川大地震又发生6级余震。风雨交加的成都市震感强烈,惊魂难定的人们纷纷跑出家门,向着风雨逃去。

 

汶川大地震(3)

 

世界举惊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已经为时一周,造成巨大的伤亡和损失。可有谁知道,75年前也是在这个地方,一场毁灭性的大地震也在这个地方上演。我们不禁要问,75年过去了,上帝的那只巨手是不是又一个悲惨的轮回?

75年前因巨大地震而消失的地方那个古城,名叫叠溪,地处四川汶县以北约60多公里岷江东。

1933年8月25日(农历七月初五),叠溪古城的上空风和日丽,晴空万里。一群羌族小孩正在城隍庙里观看羌族艺人为城隍老爷“穿衣”,因为再过十天,即农历七月十五,就是叠溪城一年一度的城隍庙会。届时,虔诚的羌人还将向城隍老爷求雨,求老天保佑,普降甘雨,拯救生灵。

1911年,在成都四川高等学堂支教的一名叫路得·那爱德的美国人,特地在叠溪留下了一张美丽的图片。成为今天唯一珍贵的史料。

为慎重起见,让我们来看看历史档案的真实记录——

时值中午,干了半天活的人们正在吃午饭。天上没一片云彩,没有一丝风,太阳高高地挂在当空,火辣辣地照耀着大地。几个小孩子坐在城隍庙边的城墙上撕啃着玉米秆。突然,太阳红了脸,天空中突然冒出一条火龙,发出霹雳一声巨响,大地开始猛烈的摇晃起来,地中发出巨大响声,与地面隆隆之声相混合。风沙走石滚滚而来,人们的耳、眼、口、鼻均被尘土所塞,满眼迷离不能远视,只见近处地皮到处裂开了大缝,忽开忽闭,大地向下倾陷,人在地上一步不能移动,意志全失。

这个时间定格在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此时,随着地下的隆隆巨响,这个美丽的古城消失在高山谷地的地下深处。

突然霹雳一声,天翻地覆,震耳欲聋。剧烈震动持续了一分钟,地皮上到处出现大裂缝,忽开忽合,从中喷出黄色烟雾,直冲云霄。

持续了一分钟之久,地壳停止摇晃,但四周巨大的隆隆声仍持续不断,沙石继续飞扬,三小时后尘雾稍歇,方可辩远近,太阳西沉,河山改易,城廓为存。叠溪这座拥有二百七十余户羌人的古老羌城,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古蚕陵重镇,竟被地震毁于一旦,只剩下一座残破不堪,大部分倒塌了的城隍庙。城隍老爷塑像亦被乱石打得支离破碎,半张庄严的脸庞和一支瞪圆的眼睛被埋在尘土之中。

城隆庙断柱颓梁,成为全城唯一的残留建筑物,全城民房没有一点残迹可寻。因强余震使堰堤溃决,洪水浪头达20余米,冲毁房屋1000余所,毁坏耕地上万亩,死亡万余人,损失牲畜5000多头。

自此,这个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川西北叠溪羌城,这个自古就是地处兵家必争之地的叠溪重镇,顷刻之间,叠溪古城地震从地图上抹掉了……

这就是近代地震史上让人谈之色变的著名的7.5级叠溪大地震。地震史料上痛苦地记录下了这个坐标:北纬30度,东经103.7度。震源深度为6.1公里。城中心部分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内几乎笔直地隐落,呈单条阶梯状地震的下滑距离达500―600米。

文献载,汉于此置蚕陵县,唐初置翼州,明置千户所,清设卫,民国隶属茂县。据《茂州志》: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即在此置蚕陵县,唐初为冀州,明为叠溪千户所,清改为卫,民国隶茂县。“贞观时筑,明洪武十一年御使大夫于丁玉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高一丈、围三百九十丈,门四,成化间重修”。叠溪城扼松茂要道之冲,既是军事重镇亦是商贸集散地。民国时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城内商票云集颇为繁华。

人们很难相信,这个建制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边塞重镇,这座有过繁荣昌盛的历史也经历过战祸兵燹的古城,竟是如此轻易地就在那白色地光闪过的一瞬,随着山摇地动,飞沙滚石,被生它养它的地球母亲张开大嘴吞食了下去。

从此,地图上再也找不到它的名字,而中国强震分布图却为它沉痛地画上了一个红色的大圆圈。山崩了,地裂了,城陷了,人亡了……千年积累顷刻之间全毁了。

叠溪遭到灭顶之灾的同时,世界各地的地震仪也不断收到了大地颤动的信号,鸟孰峰、南京地震台几乎同时记录到这灾难的振波;马尼拉、大板、棉兰、孟买、哥本哈根、汉堡、檀香山、巴黎、突尼斯、悉尼、多伦多、威林顿、渥太华、拉巴斯等世界百多家地震台都测收到了这可怕的震波……

震后一个多月,岷江上游阴雨连绵,江水骤涨,各海子湖水与日俱增。震后第45天,即10月9日下午7时,叠溪海子瀑溃,积水倾泻涌出,浪头高达20丈,壁立而下,浊浪排空。急流以每小时30公里的速度急涌茂县、汶川。次日凌晨3时,洪峰仍以4丈高的水头直冲灌县(即都江堰市)、沿河两岸被峰涌洪水一扫俱尽。人畜逃避不及者,尽被卷人水中,又有2500多人丧生,造成了我国地震史上罕见的次生水灾。

茂县、汶川沿江的大定关、石大关、穆肃堡、松基堡、长宁、浅沟、花果园、水草坪、大河坝、威州、七盘沟、绵池、兴文坪、太平驿、中滩堡等数十村寨被冲毁。都江堰内外江河道被冲成卵石一片,冲没韩家坝、安澜桥、新工鱼咀、金刚堤、平水槽、飞沙堰、人字堤、渠道工程、防洪堤坝扫荡无存。邻近的成都市所辖的崇州、郫县、温江、双流、新津等地均受巨灾。

地震后古城仅残存东门瓮门一角、南墙(已整体移位)、城隍庙石狮一尊、火药局石辗一套、石碑一通、石缸一口尚大部露于地表。该城遗址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已成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好的地震毁灭的古城遗址,成为国际地震界研究地震的重要现场。

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和最大的地震遗迹”——1933年中国叠溪7.5级大地震遗迹,应该是“中国最美的地震遗迹”。

 汶川大地震(3) 汶川大地震(3) 汶川大地震(3)

 

地震最主要的遗迹是长达10公里,群山崩塌形成大、小海子十余个地震湖,它的名字现在叫叠溪海子。

震后形成的大大小小的海子都相继逐步溃决了。只有公棚和白蜡寨两个一大一小的海子保留至今,人们统称它们为“大小海子”,就是今天的叠溪海子。

地震造就的两个大小“海子”保留至今,好像在崇山峻岭中镶嵌的蓝宝石,成为游人的一大景观。

叠溪海子实际上就是岷江主流的一段,是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湖面宽只有大约1公里,但是长却有10公里之多,海子由上下两处接连而成,形如肠状。海子周围青山环抱,湖岸翠草丛生,湖水碧波荡漾,景色优美迷人。海子最深处有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达1.25亿立方米,湖面面积有350多万平方米。

如今的“叠溪海子”已成为镶嵌在川西北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水源地,而且成为了一个旅游观光的圣地。

每次从九寨沟回成都路过那个已经成为“叠溪海子”的地震遗址时,我都会默默地站在那里静思,如果不是之前了解过有关的历史,很难相信这样一个并不逊色于世界遗产九寨沟的湖泊,竟然吞没过“万条活生生的生命”。今天再看那些美丽的画面时,我不禁想起了美艳无比的馨粟花。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汶川大地震(3)  汶川大地震(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汶川大地震(1)
后一篇:汶川大地震(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