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化天府1·成都是水做的

(2007-06-13 17:56:58)
标签:

水润天府

文化天府

成都

 

文化天府


 成都是水做的
——文化天府系列丛书之《水润天府》序

 

http://218.6.130.154:81/bbs/uploadImages/2007-6/200761510241876122.jpg

 


     此为成都市新闻办策划并制作的一套“文化天府”系列丛书之一,首批计12本,已经陆续下厂,不日将面世。旨在从12个方面去表达蜀文化框架下的成都。12本书的具体篇目及编撰情况,容稍后介绍,敬请列位垂注。

    东方哲人如是形容,上善若水;智者乐水。古希腊哲人如斯概括,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水,乃是世间万物之“始基”。文明伴水而生,城市因水而成。水,滋养了生命,孕育了文化。
    我细细品读着岷江用鲜血染书成的史书——兴亡与衰败的历史盈溢着整个空间。岷江是大河文明中的杰出标本,都江堰则是大河文明为现代世界编撰的教材。由是,水润天府,水孕成都。天府之国响彻世间。
    岷江曾为“天下之中”,都江堰成就“天府之国”。岷江之道即是天下大道。长城是曾经的辉煌,金字塔是死去的纪念,兵马俑是专制的见证,唯有都江堰至今仍惠及当代,泽被后世。
    纵观华夏众多的江河中,岷江之所以令人侧目心动,盖因它富集着由远古渐进而来的历史文化;盖因它培育的岷江文明形态有异于中原,并因此而成为南北中国的文化分野平台。古蜀文明位于中华民族两大主体文明(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之间,处于长江与黄河的上源,具有二千多年城名不变,三千多年城址不迁,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延续五千年的文明传承,成就成都“上善若水”,崇尚自然,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城市性格。
    水利殖蜀国,山川毓秀色。巴蜀文化与水,实有不解之缘。首因大禹兴于西羌,治水始于岷江,创“岷山导江,东别为沱”之法。复得丛帝来自荆楚,导水沮茹原湿,有“凿玉垒山,疏金堂峡”之举。李冰兴建都江堰,穿二江,至今福泽成都平原。今人整治濯锦江,治沙河,实受云帆龙舸下扬州之惠。锦江春色,重来天地。

    水流淌着岁月,也承载着人文。从司马相如、扬雄到陈子昂、李白、苏轼、杨升庵、张问陶、李调元、郭沫若、巴金等文化名人的成长,是与巴蜀山水的孕育分不开的。
    成都的每一种出产都与水有关联,无论是茶还是酒、美女还是锦缎,水滋润了成都,也滋润了成都人。
    水为成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最有利的自然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又使得成都成为历来著称于世的历史文化名城。晋代的“一都之会”,唐代的“喧然名都会”,宋代的“西南大都会”,到17-18世纪,成都被称为“货贿山积”的“通都大邑”。19世纪末,法国人古德尔孟赞扬成都是“东方巴黎”。

    逐水而居是人的天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承载着人类基本的生产生活,也流淌着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而成都人,骨子里就是温润、亲水、休闲的。
    成都人的性格就是水的性格——和谐、包容、闲适、自信、奋进……不顽固,不排外……柔中有刚,刚中有柔……
    四川古称盆地,成都乃为盆底,于是就有了让人惊叹的“水库效应”——兼容并蓄,八方集辏,融合发散……
    一城居民半茶客的“茶馆文化”。我还想说表面的成都是慢悠悠的,每个人的脸上带着对生活宽慰的态度。成都人就像“鸭儿凫水”那样从容和不迫,看似在水面上悠然自得,其实水下的两只脚却在一刻不停地运动着。
    锦绣成都在水的装扮下,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滨水城市。

 

文化天府1·成都是水做的


    鳖灵治水,李冰穿二江,文翁开湔口,高骈改府河,府南河、沙河工程,成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治水经历,正是成都城市文明一步步走向辉煌的真实写照。大禹治水、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锦江文明、江源文明,清晰地勾画了成都“水·文明·城市”的发展路径。
    “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水渌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暖胜三秦”、“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就是锦江文明的缩影。
    水在人类发展和生存史上,是一个奇妙的因子。水之于成都,尤然。成都之所以富甲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她坐落在一个水网上。“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因水而困,因水而为”。一个“水”字,串起成都数千年的文明史,这个“水”字如此轻盈,又如此沉甸: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成都的文明史,就是一部成都的水利史。

    正如都江堰李冰殿前的那幅对联所昭示的: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江,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
    如果说代表道教思想一白一黑的太极图,分别象征阴和阳,山和水的话,那么青城山和都江堰便是这种博大精深思想最好的证据。
    因为,大道成都是水做成的。
                                  丁亥年红五月大假于蓉城正南得一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