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青城山13
道润青城 
请让我从头说起
 
 
  

 
    今天是难得的登山好天气。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9时许出发,发现成都连日来少有的凉爽与清新持续至今,所以成都至青城山一路上也都是车攘马熙。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入口和出口,几乎成了停车场,原来人们在此守候时间,一同上路……好似都约好周末去祭拜什么一样,青城山自然成了朝拜的天然主角。
   
停好车步行至山门前,便可看见各路导游挥舞着小黄旗小蓝旗,身后便跟着5个、10个、20个不等的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说说笑笑……进得山门后,我独自站了一会儿。这已经成了习惯——或许一般人不太了解。青城山有一个独特且神奇的现象,山门好似一道阴阳门,一道门前后的温差在2-3°C左右,一道门就要将山里所有的信息关住似的,显得得道高深莫名。每每至此清凉的世界我都会在冥冥中听到一个声音在导游:“你已经进山了,请继续前行。”那位“导游”便是一位叫青城山的长者。
   
也就在这“独自站”的工夫,几位游客在争议青城山的来历,听口音显然不是本地游客,一个个面红耳赤,谁也不让谁……不远处导游讲解青城山的来历,几位面红耳赤者如我一样,都在静静地等待“正确答案”。
   
其实像这样的讲解,对于我这位常客而言,已经见惯不惊了。每次听见这样的“鹦鹉学舌”,我听会条件反射一般离开这是非之地,生怕污染了我的耳朵与心灵。因为我发现那些导游们的恣意发挥会左右你本身对某一处景点的领悟,引起不必要的误读。这也是我多年来去每一处景点的习惯。
   
不知为何,今天却花了近5分钟耐心地听了下去,并且津津有味——原来对“青城山”三个字的解读,我还真的没引起过重视和兴趣。
   
对于屡次来此并放言忠实记录青城山的我而言,难免有些汗颜。
 

   
对青城山我是多少了解一些的,但要引经据典说个所以然来,却又显得苍白。因此趁这个机会补补课,也当一回导游,把青城山的来龙去脉说与大家听听,也不枉我白登此山。
   
导游嘴里的青城山版本——
  青城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有阴阳36峰环状排列,峰锐崖陡,林木葱笼,宛如一座绿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点水偏旁,因古代神话说“清都、紫微,天帝所居”,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来,道教创始人东汉的张陵张天师创立天师道以清城山为基地,道教主张“清虚自持”“返朴归真”的教义,与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无变化。唐初佛教发展很快,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间地盘之争,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亲自下诏书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道家胜利了。可是诏书把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亲判的威力收回地盘,也就将清城山改称青城山了。
  其实导游嘴里的这样迎合游客心里的故事并非传说,山上保存的唐碑诏书全文具在,足以作证。
   
正史(即《青城山志》)如是记载的版本——
   
青城山原名清城山,亦称岷山、渎山、赤城山、载天山、天国山。“清城山”之名出自西汉文学家东方朔《五岳真形图序》,即有“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之句。晋人常璩正式将“清城山”写入《华阳国志"蜀志》。直到唐开元12年闰12月11日,玄宗为解决清城山常道观与山下飞赴寺僧的产权纠纷,下诏书中把“清城”写为“青城”。遂“去水为青”,沿用至今。
  据地质考察,青城山形成于1亿8千万年前的一次造山运动,山体抬升时受强烈挤压,岩层破碎。起伏较大,褶皱明显,所以山形千奇百怪,绝壁深壑,断崖裂石,处处显示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相传青城山区有36峰、8大洞、72小洞、共108景。人们向往这里满布山岭的古木森林和蜿蜒山路上那无尽的清凉幽意,以及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和保护完好的宫观建筑艺术。
   
道教在青城山20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历代高道的主持和经营,青城山一直作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护。可以说,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遗址、历史传说、饮食习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渗透着道教文化的精神。
 

绿是山的衣裳,没有那些绿,也就没有了青城山的幽
    事实上,青城山道教发展也有几个起落。远在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崃山系的鹤鸣山(今大邑县境)修道的张陵,来到青城山赤城崖创立道教。因张陵被其弟子尊为“天师”,所创道教也叫“天师道”。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到南宋时,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创清微派,以行雷法为能事,将内丹术与符咒术相结合,称“可以驱邪,可以治病,可以达帝,可以啸命风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为“雷渊广福真人”,一时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兴旺起来。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后来陈在四川官员的帮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钦赐御书“丹台碧洞”,并封他为“碧洞真人”。
 

    从此,青城山道系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青城山道士易心莹被选为副会长兼副秘书长。其后,傅元天道长也被选为中国道协副会长,1992年当选为会长,并兼任中国道教学院院长。
   
逶迤不断众山青,突兀神霄入杳冥。一座名山与宗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山便不仅仅是一座山了,在某种程度可以衍化为宗教的化身,人们对神的膜拜便成为对山的膜拜。
   
其实,是有很多没来青城山的朋友是有阅读青城山的欲望的。这不,在登山过程中,我一直用手机短信在回答一位朋友的诸多问题,以致在看了我简短的文字之后,这位朋友笑着要有定下一块地皮,以便作养老之用——好英明的决定。他可是从未到过青城山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忽悠”成了。
   
这不是我的本事有多大,青城山的魄力摆在那儿,若干个世纪过去了,那种独特的“幽”和“道”是挥之不去,越来越为世间所珍所藏。
   
对于我这样的业余导游作导,不知列位是否真的有了明确的解读。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文字极少有戏说和演绎的成份。
 

一个“道”字是青城山最好的广告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