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青城山7
借我“云中三百步”
两个多月过去了,与青城山略显生疏,脚下难免有些重而力不从心。
最难莫过于行至山肩“之”字形遍布的“云中三百步”处,对于登青城山的人而言,这处地势相对险要,弄得我气喘吁吁,有时甚至上气接不了下气。
这样的石板成为青城山之特色之路了.
“云中三百步”有一个十分诱人的传说——
相传,张三丰游青城山,见一病弱之人在路旁依杖喘息,叹登山路难。便作歌曰:一百步病去体健;二百步身轻如燕;三百步羽化成仙。歌罢便悠然而行,病行闻之,便尾随而去。果然在云中三百步后诸病全无。从此,在第一峰修炼十年后,白日飞升,成为仙人。
有了这样的路标,你再走也不会迷路了.
在多山的中国,青城山远远算不上险要和雄伟,但真要一口气跃至山顶,还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山腰间的“云中三百步”便是游客上山的难处所在,如同马拉松长跑,快到终点时便是体力透支的极限,能挺过“三百步”,青城山便不在话下,这东拐西拐的“之”字形石梯,一般人都会上气接不了下气,并不象张三丰所说的那么美。
这就是传说中的"云中三百步"了
石板路像一条射线,既有一种曲径通幽之意境,又有一种神秘莫测欲探究竟之好奇,一直伸向远方,那些被常人称为风景的所在,都在这石板路的承载下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人们所兴奋和记住的,往往是这路所抵达的景致,而石板路本身,却常常被人们遗忘。
石板路弯弯曲曲,好像有意不十分规整,很是随意,自然地平铺开来,给人无不充满“大道自然”之美,原来青城山的一切,都在诠释着一个字的永恒主题——道。就是其实人为,看似无为的石板路也概莫能外。
徜徉石梯与绿树间,你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与兴奋,仙与道仿佛就在耳畔随时呼之欲出,特别是一个人亲身体验,那是极好的心理治疗和生理治疗。偶尔长长地大叫一声,便会空谷回响,久之不绝,或惊起一阵鸟儿的翅膀,或引来对岸应和的吼声,脚下传来天师洞绵延而悠扬的古钟声,你会微汗满背,疲劳全无,而脚下轻飘的步履也会踏实而有力。
数一数吧,或许不止三百步哩.
两边是满眼的绿,特别是初春时节,那晶莹欲滴的翠绿,直刺眼帘,醉上眉头,却上心头。
依山而铺的石板路,很是古朴而宁静。让人想起“勿淡泊而以明志,非宁静而以致远”的佳句来。
在宁静深处,偶尔一陋亭卧立路旁,供行人休憩,观赏风景,岂不快哉!
对这种带着清香的小径,我已经产生几多依恋和牵挂了
放眼望去,那些石板不像是此山中之物,因为青城山境内没有一处裸露的采石场,何况这山间也没有这上好的青石料。这些都是背夫们的功劳,他们从山下甚至很远的地方一块一块托进山间。
从石板的新旧陈色可以看出,这些都是不同年代的产物,以往的石板甚少,大多是土路,间或在陡峭和险要之处,铺上一些石板,在以往看来,这石板显然是奢华之物。只是近些年来,青城山纳入世界保护遗产之后,这路便脱胎换骨,几乎全变成石板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以为三百步乃青城山风景的绝佳之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突然间,我方悟出为何古往今来,那些山中隐士为何一生深居其间,其乐融融之道了。那真是一种让人钦羡的美妙人生。或许我们想象中的仙风道骨,就是在这样的景致中经年月累修炼出来的吧。
小路是青城山生生不息之动脉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三百步”举目皆是,只是我们怎样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和竞技状态去面对,就像那位“病人”,要得道成仙,必然历经千辛万险。何况我们都是病人,有时还病得不轻。
登一登青城山吧,多一些“三百步”的感悟,多听听山间那清纯而富有创意的“道家故事”,或许我们的病就会减轻一些,久之,大病成小病,小病初愈时,我们就会脚下一身轻,成为真正的得道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