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日下客
日下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8,788
  • 关注人气:68,28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如梦

(2010-09-08 22:41:16)
标签:

昆曲

老先生

曲子

北昆

朱世藕

上海

分类: 世事纷纭

  今天在北昆碰见张卫东先生,聊起曲社的一些事情。我第一次看见张卫东还是上个世纪的八三年,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小孩,现在他都已经步入中年。张卫东告诉我,朱世藕先生都去了好几年了,我听了心里猛的一惊。北京曲社的老先生们我接触的不多,比较熟悉的是周铨广、朱世藕和朱复先生。那个时候在张自忠路周老师的寓所,周老师给别人拍曲子,我在一边旁听,整整一出《断桥》,我就是这么学会的。

 

  朱世藕是朱国梁的女儿,过去在国风苏剧团,他是当家的旦角,后来和袁牧之先生结婚,就此脱离舞台。袁牧之去世以后,她才逐渐和曲社有了来往。记得我第一次到北京,她还特意邀请我到她在三里屯的家里吃饭,记得那天有炖的鸭子。朱老师一双女儿,还有一个儿子,我和他们都认识,尤其是小牧和牧男,那个时候来往还比较多。我结婚以后,还特意把朱老师接到我在西四的家里请她吃饭。后来朱老师搬到小女儿家住,我和朱老师几乎就没有了来往。我最后一次见到朱世藕,是在北图老馆的一次同期。

 

  周铨广老师故世之后,我就很少去曲社了,所以对朱世藕老师去世的消息,直到今天方知道。我从上海初来北京,朱老师因为也是南方人,对我一直很关心,朱老师的走,我真的是很难过的。

 

  我和昆曲结缘二十多年,说起来只是喜欢听。记得我第一次去曲社,还是读大学的时候。因为在看戏的时候认识了一位会唱昆曲的老太太吴汝惠(那老太太在家,一个人边弹钢琴边唱昆曲,很神的),知道有昆曲研习社这么一个组织,就自己跑去了。那时樊伯炎、樊诵芬、朱尧文、陈宏亮、孙梅先、戴俊这些老先生都在,每周拍曲唱曲,我那些昆曲知识,大半是从曲社而来。这些老先生个个有很高的造诣,比如樊氏兄妹,曲界有”徐家做派樊家唱“的美誉,徐指的就是江南昆曲大王徐凌云。他们的曲子和昆曲舞台上流行的还不完全一样,昆曲从来是分清曲和剧曲两大派,演员的唱注重舞台表演的节奏,曲友的唱更讲究演唱意境,各有意趣。那个时候也是上海曲社兴旺的时候,1986年上海举行昆曲精英展览演出,甘文轩先生还代表上海曲社演出了《连环计、梳妆》。我在上海时,每周日的下午都在曲社听曲子,现在想想,我的青春也都给了昆曲。

 

  说起来,甘先生和我既是校友,又是学长。在此遥祝还健在的甘文轩先生、叶惠农先生健康长寿。

 

  曲社是个民间组织,没有经费没有保障,日常维持全靠曲友中的热心人。要说我接触过的,北京是朱复先生,上海就是陈宏亮先生。陈宏亮先生对上海曲社颇多贡献,主持曲社的日常活动,付出很多。谁料也是万恶的拆迁,陈宏亮先生的房子被拆,蜗居旅馆,官司久拖不决,最终困顿而去,令人扼腕。幸运的是,朱复先生倒是从跨车胡同搬到了东大桥的楼房里,现在还经常去传媒大学给学生介绍传播昆曲艺术。

 

  晚上接到老同学来电,原来他到了北京,约我见面。可惜我明天中午有安排,而且和晚上的节目有直接的关系,而他傍晚的飞机就回上海了,只能是相约以后了。

 

  我在西藏的时候,正是我们班入学三十周年聚会,我因为已经签了旅行合同,只能放弃。同学在电话里絮絮叨叨跟我说了很多事儿,这个做了副局长,那个做了教授,某人还做了中央领导的秘书,大家发展都不错。想想我一介书呆子,不是当官的料,恐怕这一辈子就是青衣为伴了。好在工作比较稳定,做的是自己喜欢的职业,电台的待遇也有了很大改善,听众也给了我很多。只要自己开心,其他的都不重要。我现在唯一期望的,就是儿子学业进步,将来找个好工作,我也就安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