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 |
分类: 剧坛随想 |
上海戏校来北京演出了。
作为内地,尤其是南方最重要的京剧码头,上海的京剧演出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水准。上海的戏曲学校,也一直和北京戏校、中国戏校鼎立,三分天下。
最近几年,京剧在全国面临着演出市场衰退的局面。作为一个学校,长途跋涉到北京演出,场租、住宿、交通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戏曲院团来北京演出,大多是省里出钱,为的是争一个梅花奖,作为文化管理部门的政绩,说穿了就是政绩工程。这也是为什么一面观众不爱看,一面剧团还是热衷排演新戏的根本原因。没有新戏就无法获奖,没有奖就不能长级别、加工资,领导也没有政绩。在一个不以市场为中心的戏曲界,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现象。
这次国家大剧院演出京剧《大唐贵妃》,班底正好用了上海戏校,于是乎,利用对方负责路费的机会,上海戏校来北京演出了。
说起上海戏校,最早是五十年代初的华东戏曲研究院昆曲演员训练班,培养出了一批以华文漪为代表的昆曲演员,以及李炳淑、杨春霞等京剧演员。在上海戏校的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有两位校长,一是文革前的俞振飞,二是文革后的王梦云,他们俩人在各自的历史时期为戏校作出了极大贡献。
这次王校长来北京,行前从上海打来电话,邀请我去看戏。昨天和朋友一起去旅馆看望了王校长,今天我又抽空到长安大戏院看了一会京剧《杨门女将》。
这就是德高望重的王梦云校长。作为解放以后培养的著名女老旦,她和王晶华、王晓临一起,被誉为“老旦三王”,是京剧女老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后来应邀出任上海戏校校长,在她主政的几年,上海戏校培养出了象王佩瑜、田磊、傅希如这样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可以说没有王梦云详尽周密的计划,就没有后来的女老生王佩瑜。
《杨门女将》第一场“寿堂”。高红梅的穆桂英
田慧的柴郡主
前一篇:赶在涨价之前的末班车(已更新)
后一篇:森隆、海富门、多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