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曲的奥秘与复兴

(2007-02-15 18:32:39)
分类: 文学随笔

戏曲的奥秘与复兴传统戏剧的拯救

——戏曲的奥秘与复兴

近来读了一些网文,很高兴有志于中国戏曲复兴者的努力。不过,也觉得他们还没有摸到“戏曲美”之真谛,以至难进它的繁荣之门。故而,谈点浅见,以供同好者参考。

一、一个“误解”

有人认为,复兴戏曲完全有赖于“编”新剧,编“新故事”。于是立志写新剧本来丰富戏曲剧目。对此,不能苟同。我认为他们误入了一条歧途。编新剧复兴戏曲,也是可以的。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途径,更不是等同于“编新故事”。

二、错在“话剧化”的戏曲观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以为,关键是他们错在以“话剧”的观念来理解“戏曲”。(不仅是京剧,包括所有的中国传统戏曲,豫剧、越剧、梆子、晋剧、评剧、吕剧等等,都在其内。)

中国的传统戏曲是一种以歌舞美为主的综合性舞台戏剧。虽然它跟话剧同为舞台剧,但是其表现形式完全不同,有它自己的演出、欣赏特点。因此,复兴戏曲,只能研究它自己的特性,并据此来进行创新、发展,而不能老虎有病却用治猫的药给它吃。那叫张冠李戴。戏曲的复兴不能走“话剧化”的道路,那样是走不通的。

三、戏曲的特征与复兴

很多人误认为“看戏”与看话剧一样,是“看”剧情。这就错了。“看”话剧,人们确实着眼的是“剧情”,也即大家常讲的“故事”。而“看戏”则非如此。  

中国人是抱着什么心理去欣赏戏曲的呢?

中国老百姓“听戏”、“看戏”,其实,主要的心理需求乃为戏曲的“唱、念、作、打”,换句话说,是重点欣赏它的“表演”、“演技”,并不太在乎“剧情”。欣赏戏曲时,“剧情”只不过是演员“演技”的“附载物”罢了。

因此,观众进了戏院或者专注于“听”,听它的唱功及道白,或者凝神于“看”,看它的作派与武打。这才是他的欣赏“目的”。要不然你就不能理解,为什么明明是众所熟知的剧目,干嘛还要一趟趟往戏园子跑呢?不懂得欣赏戏曲的人往往奇怪,又不是新戏,故事都老掉牙了,你们看的是什么呀!告诉你吧,这就是欣赏戏曲的特殊心理。他们听的是“角儿”、看的是“派儿”!故事虽“老”,可演出却“新”!一个“流派”一个“演法”;同一“流派”,每个“角儿”还场场有“创新”!这怎么能不一趟趟地往戏园子里跑而百“看”不厌呢?什么叫“戏迷”?“迷”就“迷”在这里也!拿京剧来说,生旦净末丑,各种行当都有自己的“流派”。比如欣赏旦角,“梅、尚、程、荀”啦,“迷”上哪个不是如醉如痴的,“唱、念、作、打”爱不释手?

这第一个特征是从观众的欣赏心理角度而言。戏曲特征以此为大。

那么,由此可知,戏曲要想复兴,头一个关键,就是需要演员创造出具有当代特点的“新流派”来,而主要不是看“新剧本”编出多少。

如今,既然演员闯不出各种各样的“新流派”,那么,自然戏园子也就成不了群“派”荟萃的舞台,自然而然观众也就形成不新时代的“新戏迷群”。戏曲没有了观众群,那它的“复兴”又从何谈起啊!

就以京剧旦角为例,什么年代了,都快一个世纪了!你老拿过去师傅传的那个“梅尚程荀”来作自己的招牌,那怎么能行呢?不行的!俗话说,“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何为一代,查查字典,一“世”三十年也。一个世代过去了,您还在抱住上辈子玩意儿不放,那哪成啊,改改吧您喽!戏迷们都等着诸位“角儿”您来“闯”新派儿呢!没有“新流派”诞生,戏曲不可能复兴。这才是戏曲复兴的第一要义,舍此不成此事!

第二,再谈谈戏曲的剧本问题。

演员创新流派当然也靠新戏来“抬”。没有《花木兰》、《朝阳沟》唱不红常香玉,没有《铡美案》、《姚期》裘派铜锤花脸也不能脱颖而出。“闯派”当然需要有量身定做的新戏来“托”。

那么,戏曲的“本子”要怎样来编呢?是不是非得要编“新故事”,像话剧一样,编剧就等于“编新故事”呢?

我以为非也,这是对戏曲的又一个“误解”。

话剧与戏曲都是舞台剧,这一点相同。那么,它们自然都有个演出的“时空限制”。

所谓的“时空限制”,意思是指:看戏剧不同于读小说,它的观看只能在有限的时空条件里完成。“空间”,必须进到剧场这个“指定”的环境(如今虽然影视、网上也可以部分满足,但仍然不能算十全十美);“时间”,一般不超过二个半小时,太长人们就坚持不下来了。

在这相同的舞台时空条件下,它们各自有什么特征呢?

由于话剧的表演是“说”技,戏曲的“唱念作打”则主要是“唱”功与“舞”功。“说”是可以说得很快的,而“唱”和“舞”呢,则肯定是快不起来的。因此,相对而言,话剧的故事容量可以比较大,而戏曲的剧情容量只能就比较小。故而,看话剧,观众心理才要看“新故事”,而看戏曲则不在此,只要它的“唱念作打”棒,新故事、老故事则毫无所谓。

此就是戏曲与话剧不同的基本特征。同为舞台剧,编话剧,故事必须“新鲜”、“复杂”一点,因为人家看的就是你的“新故事”,而编戏曲,则其“剧情”却必须讲求“简洁”,甚至相反,越“简单”则越好。因为人家来戏园子本来就不是为了看“新故事”来的。

由此可想而知,什么样的故事适宜戏曲演出呢?自然,“老”故事在这方面就占了优势。

所谓的“老故事”是指大众所熟知的意思。一种,当然是生活中“实有”的真人真事,是当时的“新闻”,其背景、其情节可谓人人皆知;另一种则是流传已久的“口头”及“经典”的艺术存在。前者如杨三姐告状、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后者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空城计、小二黑结婚等。大家由于“熟知”,那些不重要的“背景”、“枝节”演出时就可以“简化”、“省略”,让观众自己在心里“补齐”缺失即可。这也就是为什么传统戏曲的取材,其“故事”往往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老”故事的原因了。

因此,戏曲的编剧不一定非得“搜寻”或“编造”一个“新”故事,随便找一个“简洁”、“简单”的故事即可,只要大家喜欢,无论新旧。往往找一个“老”故事更有“使用价值”。

三家村弟子

2007213日星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