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守墓人》发《芒种》2025年第5期
(2025-04-11 17:14:58)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小小说 |
分类: 社会小小说 |
深山守墓人
侯发山
在孝忠的印象中,父亲很是固执,或者说执拗。村里人为了生活方便,如蚂蚁搬家,都陆续搬到山下了,他却不搬;孝忠结婚后,为了下一代的教育,也到镇上定居,他还是不愿意下山。遇到集日,他到镇上购置一些生活必需品,在孝忠家稍作歇息,当天务必返回山上;后来,忠孝的儿子在省城学习、参加工作、结婚生子,他一次也没去过……这一切,不是因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而是那座“八路军坟”。
自从孝忠记事起,父亲就不止一次给他讲过“八路军坟”的故事。1944年冬天,一个中队的小鬼子窜进山里,抢劫粮食和牛羊,把老百姓当活靶子,其中就有孝忠的母亲。小鬼子准备大开杀戒之时,八路军出其不意,从天而降,与小鬼子展开了激烈战斗。最终,小鬼子被全部歼灭,八路军伤了五六个,牺牲一个,姓钟名仁,是个政委。抗战胜利后,当地政府给立了碑,碑上刻写“钟仁烈士之墓”。父亲,还有村里的老一辈人,仍然习惯地称呼“八路军坟”。
“要不是八路军,要不是钟仁,能有咱的今天?”这句话,父亲也给孝忠讲了无数遍。是的,“要是没有钟仁,只怕也没有我。”这是孝忠的心里话。
他家与“八路军坟”相距不到二百米,父亲除了种菜、伺弄庄稼,吃饭、睡觉,其余时间就待在“八路军坟”那里,走走转转,防止山里的野兽打扰逝去的烈士,隔三差五割除坟前坟后的荆棘杂草,清扫坟墓周围的枯叶杂物。他担心烈士墓碑上的文字风吹雨淋油漆剥落,买来红漆经常细心描摹,以保持字迹清晰醒目。他说,保证“八路军坟”干净整洁、庄严肃穆,是对烈士的尊重,也是给政府和乡亲们一个交待。每年的清明节,附近许多学生和干部群众来“八路军坟”扫墓,他便早早烧好金银花茶水,挑到墓地前免费供大家饮用,并自告奋勇当义务讲解员,讲述当年八路军英勇战斗的故事。
八十年代中期,山上通了电。到了大年三十,父亲给坟地扯上电线,亮上彩灯,一闪一闪的。记得第一年,当时父亲已经年过花甲,孝忠以为老人家糊涂了。“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要亮着灯守年,咱也要为烈士亮着灯,否则,他太孤单了。”父亲说罢,长长叹了一口气。受父亲的影响,每到大年三十,孝忠总是先到“八路军坟”前祭祀,然后才去自家祖坟。孝忠拿出自己的积蓄找人要了一些树苗,扛回来栽在坟墓四周。父亲甚是喜欢,为这事没少表扬孝忠。如今“八路军坟”周围有雪松、玉兰、龙柏、水杉等十多个品种,还有月季、菊花、百合等常见花卉,已形成绿荫苍翠的园陵式墓地。
也可能是父亲终日劳作,山沟里空气新鲜,吃的东西又纯天然,一辈子竟然无病无灾,活了整整100岁。根据老人家的意愿,征得有关部门的同意,孝忠把父亲埋在了“八路军坟”附近。父亲说,他死后要给烈士做个伴。
孝忠退休后,没有听从儿子的建议进城,而是上山当起了守墓人,一晃就是二十多年。也不知是受父亲的影响,还是自己的人缘好,孝忠在山上的时候,并不孤单,几乎每天都有村里人去看他,给他带新鲜的蔬菜、鸡蛋和腊肉,陪他聊天解闷。
大前年国庆节,孝忠的儿子带着一家人开车从城里回来,说山上如世外桃源,比去那些扎堆的A级景点还好。他在“八路军坟”上高挂起了红灯笼,说要让长眠山上的烈士感受到节日的喜庆和幸福。那一天,孝忠兴奋得像个孩子。
在孝忠八十岁生日之时——按他的要求,是在山上度过的。这天,他对儿子说:“你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守墓的接力棒是不是要接过来?”
“我……”说实话,儿子有点不情愿,抑或说还没准备好。他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城里工作,退休后,应该跟大多数城里人一样,含饴弄孙,提笼架鸟啊。
孝忠说:“你知道吗?‘八路军坟’里埋的是你爷爷!”
“什么,什么,钟仁是我爷爷?”
“这是你爷爷临死前才告诉我的。他一辈子没有结婚,你根本就没有奶奶,那是你爷爷编的谎话。你想,若是有奶奶,你奶奶埋在哪来?经不起推敲。”
“这么说,您是钟仁的儿子?”
孝忠先是摇摇头,后又点了点头。
“爸,您什么意思?怎么越说我越糊涂了?”
“我的亲生父母是八路军,在战场上牺牲了,钟仁收养了我,钟仁牺牲后,你爷爷收留了我。”
“……”孝忠的儿子一会儿蹙着眉头,一会儿眨巴眼睛,如听天书。
“我已经向村里人,还有民政部门证实过,你爷爷说的是实情。若是你不愿意,我也不强求,村里有不少人争抢着守墓呢……”
后来,山上出现了一位城里来的守墓人。他利用抖音、网络等手段,宣讲“八路军坟”的历史。山上渐渐热闹起来。“八路军坟”成了山上的一道风景。
原载《芒种》202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