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剪纸》发今日《文艺报》
(2025-02-12 14:59:36)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小小说 |
分类: 社会小小说 |
放寒假了,本来小米打算到饭店找个端盘子刷碗的事做,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可是,她是初中生,不满十六岁,没有人敢违反劳动法啊。恰好妈妈的哮喘又发作了,家里离不了人,她就呆在家里照料妈妈。
妈妈的药快没有了,爸爸好长一段日子没给家里寄钱。小米知道,爸爸一定有难处,不然不会不给家里转钱的。妈妈对说小米说:“你爸还没开工资,你去曹姨那里讨要一张河洛剪纸。”
曹姨是他们的邻居,整天拿着一把剪刀在纸上剪花。她的素材均与河洛地区的风土人情有关,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说是河洛文化的活化石,民族文化的瑰宝。她剪纸的主要技法是阴剪、阳剪、阴阳结合,以阳为主,造型蕴含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如“常香玉系列”,分别创作出了常香玉的少女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和《花木兰》中经典角色的剪纸肖像作品,表达了常香玉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弘扬她的艺术精神和崇高的爱国情怀,每幅作品里除了人物之外,在人物服饰和周边融入了一些河洛地区的传统文化元素,像河阴石榴、莲花、黄河鲤鱼、洛阳牡丹等,表达了家乡对大师的热爱和怀念。再如“留余图”,作品本身就是康百万庄园“留余匾”的形状,右侧两个“留余”大字,整幅作品上方是“留余匾”文字内容,下边是数条姿态各异、活灵活现的黄河鲤鱼,两边用花卉点缀,养眼又有寓意。曹姨系河洛剪纸省级非遗传承人,她的作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价格也不菲。至于不菲到什么程度,涉嫌商业机密,这里不便透漏。随便一幅,够小米家吃穿用度一个月。
小米听从妈妈的话,打算去曹姨那里要一张。在小米和妈妈看来,这都是小菜一碟,根本就不是个事儿。逢年过节,曹姨也没少送她们剪纸作品,大都是“福”字,或“喜鹊登枝”,或“春回大地”,贴在门窗上,平添了喜庆,吉祥。让小米没想到的是,这次曹姨很温柔地拒绝了。
曹姨和颜悦色地对小米说:“小米,我可以教你剪纸。”
小米瞅着曹姨,眼里充满了不解。她知道,曹姨带了不少徒弟,上有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下有五六岁的小朋友。小米想学,妈妈吃药都没钱,自己出不起学费啊。
曹姨像是小米肚里的蛔虫,知道小米的小心思,说:“我免费教你。”
小米心动了,但现在家里无米下锅,缺的是米,不是厨艺。她还是个学生,一个假期能学会?从另外一个方面说,即便是学会了,剪得像模像样了,就有人要?曹姨是不是糊涂了或者说就是在糊弄她?
曹姨真是小米肚里的蛔虫,知道小米心中所想,说:“我先教你简单的,只要认真学,一天就可以剪成两幅……咱河洛剪纸是非遗产品,有客户上门收购,销路你不用担心。”
“真的?”
“曹姨会诳你?”
就这样,小米拜曹姨为师。开始学的是折叠剪纸,简称“折剪”,就是将色纸折叠起来,剪出均齐式花纹的剪纸。这种剪纸,如是剪人物或动物,则只限于将纸折叠一次,即可剪出左右对称的构图。看似简单,并不好剪。曹姨教她花卉折剪,以折叠两至三次为宜,剪出花纹,成为四面均齐的式样。这样的剪纸只要对折的次序不乱,折叠好后,用铅笔勾勒出刀法的路径,然后刀沿线走,就能剪出想要的图案。小米用心,脑子灵活,手又巧,依照曹姨的指点,一个双“喜”字一刀剪成,虽然不是很完美,已经像模像样了。小米信心大增,学会剪双“喜”字后,开始剪“春”字……半天时间下来,小米已经交了几篇自己也满意,曹姨也满意的作业。
第二天早上,小米在给妈妈做饭的时候,曹姨送过来200元钱,说她的作品有人拿走了。
从此,小米爱上了河洛剪纸。学会了多种剪纸技法,折叠剪纸中的对折、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团花剪纸等,也都得心应手。后来,又学会了点色剪纸、拼色剪纸等更为复杂的剪纸技法。
一个假期下来,小米赚了2600元,解决了妈妈一个月的药费之外,还有剩余。
暑假到来的时候,小米做完作业,帮妈妈做点家务,又去跟着曹姨学剪纸,她尝到了收获的喜悦,欲罢不能。
多年后,小米也跟曹姨一样,成了河洛剪纸非遗传承人。小米是个懂得感恩的人,决定给曹姨操办一个河洛剪纸作品展。在曹姨的工作室,帮助曹姨挑选作品的时候,从一个隐蔽的角落,小米发现一批作品,不是曹姨的,是那个寒假,还有暑假,小米自己剪的。
原载《文艺报》2025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