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池》发《边疆文学》2024年第7期
(2024-06-28 14:59:18)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小小说 |
分类: 社会小小说 |
交通局门前有个水池。
关于交通局门前这块地方,每任领导都要做文章,远的不说,就说于局长之前的两任吧,前一任因为喜欢打篮球,就把本是草坪的那块地方改成了篮球场,空闲时间,他就来拍拍篮球,还美其名曰,说这样以来,既锻炼了身体,还能和大伙儿打成一片。不料想,在他四十岁那年,突发脑梗去世了。接下来的一任是杨局长,把篮球场又还原为草坪,他有事没事喜欢到草坪上转转。有好事者说“杨”与“羊”谐音,羊有草才能茁壮,才能有活路……杨局长上任不到两年,因为受贿进了监狱。于局长上任后,不到一星期便去党校培训了。办公室主任为了讨好新领导,自作主张把草坪改成了水池——“于”与“鱼”谐音,鱼儿离不开水吗。
于局长从党校回来后,心里恼火,训斥了办公室主任一通,想拆掉水池,又怕落个瞎折腾的罪名。私下请来一个风水大师,大师说阴差阳错,这个水池建得好,水有润泽之意,不但涵养人的生命,也是财源滚滚的象征……总之,门前有水是非常好的风水象征。就这样,水池给保留了下来。不到一年,于局长因为受贿积累了巨额财富进去了。
继任者是周明。他上任后的第三天是周末,他没休息——刚上任,对局里的情况不熟悉,不敢懈怠。他翻阅了一些单位的资料,觉得疲惫,来到了水池边,正琢磨着怎么做文章时,父亲来了。周明怔了一下:“爸,您怎么来了?”父亲和母亲都住在乡下,很少进城的。父亲说:“今天不是你生日吗?你妈特意煮了几个鸡蛋,我俩儿便搭公交来了,到家后才知道你加班。”
周明心里一热,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父亲说:“到点了,回家吃饭去,你妈说要亲自给你煮长寿面。”
看着眼前的水池,周明说:“爸,眼前这个水池……”父亲退休前是村小学的老师,一肚子的学问,他想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
父亲打断周明的话,不以为然地说:“活人还能叫尿憋死?你回头看看甄完的故事再说。”
甄完?周明脸一红没有吭声,说实话,他并不知道甄完。他当即用手机百度了一下:甄完是明朝初期政治人物,任河南左布政使,景泰帝曾赐“清官第一”牌。甄完为官期间,景泰帝曾收到一些奏章,奸佞同僚罗列了甄完不少莫须有的罪名,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告他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贪污国家财物,并派人运回浙江新昌老家建造豪华府第。后来,景泰帝派人清查账目、暗访新昌,不仅账目清楚,还发现在国库存放的河南上解税银中多出一包金屑和一包银屑——这是甄完在检验上缴的金银时挫下来的粉末,甄完的不白之冤才得以昭雪天下。经过此事后,甄完深感官场风险莫测,便致仕归里。在归乡途中,甄完路经当时嵊县境内的一个小村庄时,看到水塘边有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正在喝水,便摸出自己身上仅剩的七个铜钱给了那乞丐,然后面对水塘叹息道:“我甄某虽蒙不白之冤,但自身清白如水塘也!”后人将这口水塘改名为“清水塘”。时至今日,那个水塘依然清澈见底。
百度之后,周明有了想法,说:“爸,把这个水池改为‘清水池’如何?”
父亲沉吟了一下,说:“这个名字过于浅显、直白,倒是可以把这个故事刻下来警示世人。至于水池的名字,再考虑考虑。”
周明盯着父亲,感觉他老人家有话要说。果然,父亲说:“咱周家的祖先周敦颐,他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成为千古名句。关于莲花,后人也有不少佳句,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李商隐的‘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其实这些诗句,在周明小的时候,父亲就给他灌输过。他刚要开口解释这些诗句的意思,证明他还没忘。父亲不给他机会,自顾往下说道:“咱河南新密有个老县衙,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616),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你有时间可以去看看。”
“我刚到任,不方便。”周明吭哧道。他是领导干部,必须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形象。有些地方是万万去不得的,包括旅游景点。
“那里是廉政教育基地,有啥不方便的?不但要去,还要经常去。”
父亲好像是自己肚里的蛔虫,一下子知道了他的心思,周明感慨不已。在他眼里,父亲的话就是圣旨。没过多久,周明就带着全体班子成员趁一个假期去了新密,参观新密县衙时,看到县衙前边的“莲池”,听了导游的介绍,周明才恍然明白:莲池与“廉耻”谐音,告诫当权者要廉洁清政,出污泥而不染,使县衙成为清水衙门。
从新密县衙回来后,周明提议,班子成员全票通过——单位门前的水池种植莲花,取名“莲池”。春看荷叶翻卷,夏赏荷花摇曳,秋听雨打枯荷的“噼啪”声,冬观雪花在残荷身边舞蹈……一年四季,都有不一样的风景。
四年后,周明被地方政府树为廉洁勤政标兵。
再后来,交通局门前的“莲池”成为当地廉政教育基地的网红打卡地。
选自《边疆文学》202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