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侯发山
侯发山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8,670
  • 关注人气:9,9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残碑》发《百花园》2023年第11期

(2023-11-03 06:44:13)
标签:

巩义

文化

河洛

小小说

分类: 家乡风景

回郭镇李氏祠堂前有一通功德碑,只有上半截没有下半截,自然,碑上的字也残缺不全。这通碑是纪念名医李诏亭的。初立这通碑的时候,李诏亭尚健在,时年68岁。难道给活人立碑犯了忌讳才给砸的?还是主人配不上这块碑?此事还得从诏亭去世说起。

1940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李诏亭病逝。得知这个消息后,巩县本地及周边受惠之人前来吊唁,成千上万,络绎不绝。由登封人氏王家彦带领大家捐款捐粮,聘请三个剧团唱半月有余,八十多岁仙逝,算是喜丧。戏台两边搭棚建灶,以便众人吃饭看戏,并购买十二棵柏树,用十二棵柏树心做成寿棺,俗称“十二圆心”,档次最高的棺材。告别当天,送别人群长达数里之远,个个泪流满面,伤心不已。寿棺由三十二人抬,七十二人挽。路过之处,有众多柏枝门相迎相送,哀哭声响彻云霄,烧纸的烟雾遮天蔽日。乡亲们也都异常感慨,议论纷纷,有的说:“啧啧,县长死了也没这样的场面。”有的说:“老人家一辈子也值了。”有的说:“到了三周年,说不定还比这个热闹。”有的说:“一个人一辈子两块碑,一个是生前所立,一个是死后所立,世上少见!”有的说:“还有那些匾,什么悉诸传方’‘曾饮上池’‘长桑遗秋’‘歧黄再世,十多块呢,我都没听说过。”……

隆重的场面诏亭的夫人也看到了,众人的议论她也听到了,悲伤之余,一边替丈夫欣慰,一边有一丝不安,觉得那块功德碑不能再保留。真正让老夫人下决心砸碑的是李河的死,埋葬李诏亭后的第三天,只有四十多岁的李河,因操办李诏亭丧事被活活累死。事实上,李河是因为李诏亭辞世而伤心过度病逝的,当然,也有操心劳累的原因。

得知老夫人的决定,亲戚朋友包括她的五个儿子都吓坏了,以为她给气糊涂了。大儿子天庚说:“娘,这是爹的脸,咋能砸呢?”这块碑是1923年,由王家彦带领河南六县(登封、偃师、巩县、荥阳、温县、密县)数百民众立的,碑阴刻满了密密麻麻数县受惠百姓名单,碑阳正文写“名医诏亭李老先生懿泽悠长”,以彰显李诏亭品行高洁的功德。

老夫人叹息一声,说:“该享受的他都已享受到了,不能再让活着的人有负担。有湛水先生这个名号就够了。”李诏亭因其医术精湛,兼有水清之德操,故人称湛水先生。

同村人李仓苦苦哀求道:“大娘,老先生配得上这块碑,不能砸!”有一次李仓从李诏亭家门口经过,李诏亭看他气色不佳,断定他身体肯定有疾。原来李仓胸口有一个碗底大的疮,不疼不痒。李诏亭说:“此乃护心疔,趁尚未发作蔓延,需尽早医治。”李仓不想治疗,因为家境困难,手头拮据。“你这疮无需吃药。”说罢,李诏亭用冷水喷李仓的面部,然后刀随手至,立时恶疔除掉。

在场的其他人也都纷纷出面劝解:

“老人家,不能砸。”

“干娘,万万不能砸!”

“不能砸,老奶!”

……

老夫人看看这个,瞧瞧那个,喘息了一下,说:“你们说,若不是他给人看病,年纪轻轻的时候会成瘸子?”

这一句话把大家都问成了哑巴。

有一年,罗口村的王指南患病,找了多个医生,都束手无策,生命垂危之际,王指南父亲王戍春来请李诏亭。在去的途中,李诏亭看病心切,担心延误时机,抽马一鞭子,马嘶鸣一声撒蹄飞奔,他却不慎坠马。王戍春要带他去附近药铺诊治,他说:“皮外伤,不碍事。”,说罢一瘸一拐蹬鞍上马,忍痛赶到王戍春家,给王指南看过病开过药方,直到一剂药下肚,王指南转危为安后,他才到药铺诊治,可惜的是,因为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落下终生残疾,走路时需要拐杖或者让人搀扶。

老夫人又说:“你们说,若不是他给人看病,会撇下我一个人,自己到那边享福?”

在场的人面面相觑,也都默默垂下了头。

前几天,李诏亭偶感风寒,适逢回郭镇李邵村杨清益的儿子患了急症,杨清益亲自牵马去请。到了李诏亭家后,得知李诏亭已是耄耋之年,85岁高龄,不能骑马,杨清益又用一乘小轿来请李诏亭。他没有丝毫犹豫,不管家人的反对,不顾年老体弱,一边咳嗽着一边往外走。俗话讲,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饭。但是,因为病人情况特殊,他竟然自己要求吃住在杨家。杨清益求之不得,千恩万谢。李诏亭一边给病人用药,一边观察病人的反应,有时半夜还要起床查看。接连三天,直到病人痊愈他才离去。不幸的是,李诏亭因疾劳交加,返家后的第三天便去世了。

老夫人看到大家都默不作声,指着围在身边的五个儿子,缓和了一下口气,叮嘱道:“你们爹看病不收钱,即便收钱,也是收富人钱给穷人看病。你们爹没把医术传给你们,不要怪他,他是担心你们定力不足,把路走偏;还有,治病救人,人命关天,一旦失手,毁掉的不是自己的名声,而是别人的一个家庭!男子汉大丈夫要养家糊口,必须找个正经营生……所以说,这通碑不能留,要砸……”话没有说完,老太太已经泣不成声。

就这样,好好的一通碑被一砸两半。老太太不解“气”,要求砸碎。老五儿子天合年轻,脑瓜子灵,对老太太说:“娘,村里道路不平,不如抬去铺路,也算是我爹为世人做的最后一点贡献。”

老太太这才答应。

2016年,李家后人为纪念先祖,又把残碑找回来,立在了祠堂门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