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手》入选安徽省名校2023届试卷

(2023-01-05 19:34:08)
标签:

巩义

河洛

小小说

文化

分类: 入选各种集子信息及征稿启示

安徽省高中名校2023届高考第一次联考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 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 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首先要讲讲阐释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阐释学是有关理解和解释的学问,这是西方对阐释学的定义。 其实在中国和西方都有源远流长的文本解释的传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人类学术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地 对经典文本理解和解释的过程,也就是阐释的过程。比如说西方的阐释学是源于对《圣经》的解释,中国的阐 释学最经典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对经学的解释,现代也有学者研究经学阐释学。除了经学以外,中国还有大 量的有关文学文本的理解和解释,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文学阐释学。西方的《圣经》阐释就不用说了,它 是一种正宗的阐释学的传统,但是其他的文化现象,比如说欧洲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

对古希腊传统的一种全新的诠释。

在中国其实也是这样。从传统学术来看,儒家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的考据学,都 与文本的阐释密切相关。也是各个时代,不同的学者对经典进行重新阐释,开创了自己一代新的学问。比如以 经学阐释学来说,在汉代就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这样两个不同的解释传统,到了后来魏晋时期对经学的解释 又有新的发展,变成了玄学的一种解释。魏晋玄学大多还是讲解儒家经典《论语》 《周易》等,用玄学观点重 新解释儒家经典。当然唐代的经学解释主要继承了汉代。不过到了宋代,学者们就对汉唐的经学产生了全面的 质疑,这种全面的质疑从北宋欧阳修等人开始, 一直到南宋的朱熹讲《诗经》都有很多新的发现、发明,也就 是说宋代的经学传统又是一种对经典文本的重新解释、重新认识的过程。清代的乾嘉学派继承了汉代的古文经 学的传统,但是同时也有与乾嘉学派对立的学派,就是宋学学派。宋学学派继承了宋代经学研究的传统。因此 在中国来说,学术的发展,都是对儒家经典文本的重新的、不断的解释,形成了各个时代的学术风格和新的思

想。

隋唐佛学也是如此。汉译佛经最早的解释方法“格义”,把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对,有点像比 较文学的中国学派,比如把佛教的“空”和老子的“无”进行格义。隋唐对佛经进行解释,形成不同的佛教宗 派,比如灭台宗主要对《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进行解读,建构了自己的佛学体系。华严宗对《华严 经》进行解铎。玄奘的法相宗,编译《成唯识论》。玄奘翻译更注重文义的可靠性,翻译得最好,但是阅读的

人比较少,太学者化。

我们要讲的是文学阐释。在中国古代,有各种各样的诗文选本、评点本,有各种各样的诗话,有各种各样

的笔记,对中国文学有很多精彩的解释。我们这门课就是希望大家从现代学术的立场,用现代学术的眼光去重


新观照中国古典文学,重新观照中国古代的文学阐释传统。在中国,经学、玄学、佛学、礼学、考据学等无一 不与文本阐释密切相关。可以说各个时代各种学术思潮就是在对经典的不同阐释中诞生。当今我们写论文、从 事学术研究其实也就是对我们课题所涉及的古典文本进行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因此了解一些古今中外的阐释学

理论对于我们如何选择一种学术的方法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周裕锴《<中国古代文学阐释学十讲>导论》)

材料:

中国古典诗歌解释传统源远流长,从先秦《诗经》到清代的注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各个历史时 期形成的不同阐释观念和方法,与诗歌批评交相呼应。阐释方法和诗歌批评不是全等的,中间有交叉的地 方,但是它们不一样:阐释学主要是文本解释与理解的问题,并不是像诗歌批评那样说哪一首诗好、哪一 首不好,而是要阐释。这种传统又反过来对诗人的创作取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以才学为注”,其 实是与“以才学为诗”互为因果关系的。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诗歌阐释策略的选择,与其对应的文本类型 或阐释者判定的文本类型密切相关,二者互相制约。比如有一种诗歌,我们看起来它写的完全是一些意象. 就是所谓的象喻性文本,但是阐释者认为这是记事的,或认为是比兴的,那么他把它当成记事性文本来理 解的话,就会去给它编年,就会去给它寻找本事,等等。换句话说,诗歌文本类型与阐释策略之间存在

一种互动的关系。

(摘编自周裕锴《中国古典诗歌的文本类型与阐释策略》)

下列关于材料一、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对《圣经》的理解与解释是西方阐释学的滥觞,同时也是西方一种正宗的阐释学传统。

B. 玄奘翻译佛经可视为对佛经的一种重新阐释和理解,这也形成了唐代法相唯识佛学思想。

C.我们可以把对中国古代的各种诗文选本、评点本、诗话、笔记等中的文学解释称为文学阐释。

D.中国古典诗歌批评与诗歌阐释的观念和方法有所交集,其对诗人的创作取向产生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阐释学是对有关文学文本进行理解和解释的学科,它是阐释学众多子学科中的一门。

B.对经典文本重新阐释能形成新的思想,那么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研究即是阐释”。

C.在经学的历史发展中,乾嘉学派和宋学学派的对立,是缘于对儒家经典文本的不同解释。

D.诗歌文本类型与阐释策略存在着互动关系,我们只有掌握了这种关系,才能阐释理解诗歌。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人类学术的发展即是阐释的过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中西方阐释学的发展是不一样的。

B. 材料一中,从中国经学、佛学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对经典重新阐释一定可以开创各自时代的新学问。

C. 材料一中,文章讲述阐释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是为了讲述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D.材料二中,中国诗歌阐释策略的选择只与其对应的客观文本类型密切相关,与阐释者对其文本类型的认知

无关。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在现阶段学习中,我们高中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的现象,特别在语文学习中,认为只要读一读、记-记即可。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谈谈在语文学习中注重经典文章的理解和解释有哪些意义。(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侯发山

在乱世,习武的人不在少数。说得高雅一点儿,是强身健体保家卫国;说得俗一点儿,是为了能够保护自已, 保护家人不受他人欺负。康百万和周二爷都是河洛地区数一数二的士绅,有钱有势,有头有脸,家里少不了看家  护院的。外人不一定靠得住,他们更愿意把至亲培养出一身的本领。于是,康家的少爷康小勇,周家的少爷周明

便结伴来到了温县陈家沟。

“上至能能,下至哼哼,大人小孩,都会扑腾”“喝了陈家沟的水,都会翘翘腿”……这些都是从陈家沟流

传出来的顺口溜,可见陈家沟人习武成风,民间诞生了不少太极高手。陈长兴便是其中一个。陈长兴,字云亭,

陈氏十四世,太极拳第六代传人,自幼受业于甚父陈秉旺,太极拳、械出神入化。陈长兴成年后以保镖为业,在

武术界享有盛名,被称为“牌位大王”,意即平日练拳姿势端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是站立,都立身中正。

无论看戏还是赶会,站立于千万人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双脚丝毫不动。凡近其身者,如水触石:不抗自颓。

自从陈长兴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祖规,收“偷拳”的杨露禅为徒后,上门拜师学艺的蜂拥而至。

康小勇和周明有幸成为陈长兴的徒弟。陈长兴教他们的是太极拳之老架,其站桩立身端正、落地生根、不偏 不倚、稳如泰山。从起式、金刚捣礁,到当头炮、金刚捣椎、收式等七十四式, 一招一式看似简单,实则暗含着

无穷之力,真是“劲牵四两动千斤,变化神奇后制人。掌扫狂风驱虎豹,拳击霹雳震乾坤”。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年期满,康小勇和周明辞别师父,回到了巩县。

邙山头上盘踞着一股土匪,头目唤作“座山虎”,去周二爷家滋扰了两次。第一次,周明施展拳脚, 一脚踢 折一个喽啰的腿,又一掌打死一个喽啰。第二次, “座山虎”的一只眼让周明给打残了,若不是“座山虎”逃得 快,怕是要一命归天。周二爷很是高兴,心说犬子去陈家沟没有白学,至此,不再心疼自己付出的几十两银子的

学费了。

后来,康小勇上了邙山,不知道他用的什么招数,居然收编了“座山虎”,壮大了康家的团练。为此,官府 还奖励了康小勇,老百姓也到康家门前敲锣打鼓,既有庆贺的意思,也有感激的成分。周二爷气不过,以为陈长

兴让康小勇吃了偏食,把自己的绝招传授给了康小勇,如若不然, “座山虎”也不会服帖。

周二爷便乘船过黄河来到陈家沟,找陈长兴问罪。

陈长兴听了周二爷的一番诉说,捻着胡须,呵呵一笑,说: “周掌柜,老夫给你讲讲两个徒儿在习武期间的

一件小事。

“悉听尊便,周某洗耳恭听。”周二爷心气难平,满不在乎地说。 “有一年冬天,那一天下着大雪,我让徒 弟们去野外跑步。每天跑十里地,雷打不动。途中,看到一个小乞丐饿晕在路边,小勇就把自己身上的棉袄脱下 来给小乞丐穿上然后背着他回来了。老夫当时还质问小勇,师父若是不收留呢?小勇说,您要是不收,我就背回康

家庄园…… 

周二爷打断陈长兴的话,说: “这跟练武有何关系?”

陈长兴没有接周二爷的话茬,继续说道: “那天小勇救助小乞丐的时候,贵公子却阻拦他,让他别管闲事。

小勇把小乞丐背回来后,又坚持出去跑完十里路才回来。从那天起,老夫就相信,小勇这样的孩子能干大事。

“所以您就把绝招教给了他?”

“老夫对徒弟们都是一样看待,也从来没有留一手。”陈长兴摇摇头说。

“康小勇为何能制服‘座山虎’?明摆着是他比周明技高一筹嘛。”周二爷不服气地说。


“学艺先学德,做人德为先。德有多高,艺有多深。”说罢,陈长兴意味深长地看了周二爷一眼。

周二爷听罢,脸红了一下,似乎还想辩驳。陈长兴接着说道:  “那个小乞丐在老夫的武馆休养了一段时间,

后来自己走了,上了邙山,跟着‘座山虎’混饭吃。第一次去周家抢劫,就让周明把腿给打折了。”

“活该!”周二爷愤愤不平地说。

陈长兴说:  “若不是小勇上山说服他们,让他们改邪归正,听说‘座山虎’还准备伺机报复周家呢。这些土

匪有些是良民出身,被逼无奈才占山为玉、打家劫舍的。

“就应该把他们千刀万剐!”说这话的时候,周二爷咬牙切齿。 “真正的强者,不在于打趴下多少人,而在

于扶起多少人。”陈长兴轻轻叹了口气,像是说给周二爷,又像是自言自语。

(选自《天池》2022年第11期)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首段的习武风俗介绍,交代了康小勇和周明习武的原因,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B. 小说第二段的顺口溜的引用,沾泥土,接地气,原汁原味,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C. 康小勇收服土匪,受到了官府的奖励和百姓的拥戴,周二爷气不过的原因是要强。

D.陈长兴质问康小勇收留背回小乞丐,因为此人毕竟来路不明,贸然收留不够妥当。

7.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通过周明这一人物强烈的反差对比和陪衬,突出了康小勇“善”与“美”的鲜明形象,使主题更加

突出,故事情节更为摇曳多姿,文章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

B. 文章对太极高手陈长兴着墨甚多。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牌位大王”形象,铺叙了陈长兴教授的内容,

招式变化神奇,暗含无穷之力,为后文周明勇斗土匪埋下伏笔。

C. 作者“以小见大”,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他从平凡的小事中发掘“亮点”,悟出道理,

“小”的形象和故事里,写出了深邃隽永的意义。

D.读有能量的小说,心里像透进一束光。小说写了时代苦难,但不让人绝望;写了地方风物,但并不狭窄;

写了美好人情,但并不做作,文字不冷,有着温暖的色调。

8.小说中关于小乞丐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蒙太奇是一种电影的镜头组合手法,将时空予以分解组合,是电影中镜头与镜头构筑并列的艺术。说中多处

使用蒙太奇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该手法在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方面的运用及效果。(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姜武。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 之,亟请予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 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  “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 “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

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部北部感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戒君将若之何然与太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 “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 “可矣。厚将得众。”公曰: “不义孝曜.厚将

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 “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 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

相见也!”既而悔之。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未 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 “尔有母遗,繁我独无!”颍考叔曰: “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 曰:   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

而赋: “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 “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诗》曰: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节选自《春秋左传 · 隐公》)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

民心

B.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

民心

C.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

民心

D.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

民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中的“贰”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氓》)中的“贰”含义

相同。

B. “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中的“诸”与“曰:  ‘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

事》)i F“诸”含义不相同。

C.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中的“封”与“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烛之武退秦

师》)中加点的“封”含义相同。

D. “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中的“锡”与“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离骚》)中的“锡”

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姜氏任性偏心。坐庄公难产,就视若仇人;喜欢共叔段,就想废长立幼,帮共叔段夺权,  “请制”“请京”。

正是她的偏宠偏爱,导致了后来兄弟之间骨肉相残的悲剧。

B.对于共叔段的种种僭越之举,大夫祭仲曾经告诫过庄公,危险一步一步在逼近,但是庄公始终无为,没有采

取什么防范措施,只说过“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C.颍考叔善于劝谏.不正面直接提意见,而是用行动使庄公心动情发。庄公说的“黄泉”,是比喻义,指的是

“死”,颍考叔则用本义,说是“地下泉水”,这样就不会违背誓言了。

D.在颍考叔和庄公的对话中,庄公幡然醒悟,于是依照颍考叔的做法“阙地及泉,隧而相见”,这一事件体现

颍考叔孝亲的大爱,符合儒家思想,可以推广孝道,影响他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2)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14.你认为原文中的庄公是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2。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唐代诗人,少有词藻,工歌吟,却累举不第,后投靠宦官田令孜,充当幕僚,官丞郎,判盐  

共怜时世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自己生在蓬门

陋户,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因为贫穷,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

B.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从客观上看,当时的社会上,人们竞相追求时尚风流,没有谁

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

C.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就主观而论,贫女有一双巧手,针线活出众,虽不敢在人前夸

口;却也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D.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

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

16.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千古名句,说说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 · 学而》中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住方面提出了他的要求;                    ”。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若虚在《春江花月  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                                                     ”,与 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3)生死的问题是人类永恒之问,古代的诗人在诗词中留下了无尽的思索,如“          ,            ”,让我 们以更明智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有句话叫“尺水兴波”,就是“思尺应须论万里”的意思,指的是短篇小说叙述上的“由小见大”。就这   么点水,和这么点泥。 要是凑合的话,就凑合了呗。要是和出来还要“兴波”,            ,只好去讲究“空白”

了。           。这手段在我们中国人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请看空空舞台,随手是门是窗,随步是山是水。空间和


时间都因无有,所以无限。国画更加明显,不但花木无根,群山都可以不落地。画家把构图构思,直接叫作“布”。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什么“计白当黑”“字在字外”,也就是音响上“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思。空白究竟有些   什么好处?有的说是省略。省略当然是要紧的,好的赖的全堆上去,那还算什么本事呢?但空白的奥妙不仅仅在这里。 “此时无声胜有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就不在省略的范围里了。留得好的空白,              。白纸黑

字触发了感情,感情引到一个缺口,缺口外边是空白。到此什么也不管了,任凭读者去海阔天空,鱼跃鸟飞。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20. “白纸黑字触发了感情,感情引到一个缺口,缺口外边是空白。到此什么也不管了,任凭读者去海阔天空,鱼跃

鸟飞。”下列诗歌中不能直接体现这一艺术效果的是(3分)

A.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听吹笛》)

B.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C.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

?(林逋《宿洞霄宫》)

D.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于11月5日至11月10日在上海举办。中国经济的持久魅力正通过这个开放共享、互利

共赢的重要平台,吸引着不少欧洲企业竞相参展。

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借助新能源赛道,中国汽车产业正实现“换道超车” .或为 全球车企竞逐的蓝海。电动化转型是奥迪集团在本届进博会上的展示亮点。2018年,奥迪在首届进博会上发布全 电动运动型多功能车(SUV)车型,由此开启奥迪在中国的电动化转型进程。此后,该企业从未缺席进博会。德国黑 森州欧洲及国际事务司前司长博喜文说, “中国已经在电动汽车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如果不想错过未来科

技的趋势,必须在中国发展。

本届进博会上.知名企业西门子将宣布其数字商业平台正式落地中国市场,并携手中国伙伴共建产品核足迹可 信精算与追溯解决方案生态网络。世界特种化工领域重要企业德国赢创工业集团宣布在上海启动其全球首个锂离 子电池中心。 “我们坚持‘开放式创新’,通过共同研发不断打造更多新产品。”该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夏赋良表

示,企业再次参加进博会,正是认识到中国的科技创新可为跨国企业提供增长动能。

连续第五年参展的宜家今年将推出多款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贴近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亚洲首发”家居:  聚焦中国市场、推动本土化战略为企业带来了巨大成功。宜家中国总裁庞安泽表示: “我们致力于在中国市场实

现长期、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并面向未来持续投资。

21.文中欧洲参展企业认为中国经济的持久魅力来自哪些方面,请用三个结构相似的短语加以概括,每个短语不超

12个字。(6分)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2分)

四、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玉在椟中求善价  钗于奁内待时飞


——曹雪芹《红楼梦》

此对联意思是:美玉放在木匣里等待高价出卖,宝钗置于奁匣中寻找机缘高飞。贾雨村以“美玉”“宝钗”

自比,等待时机来施展抱负。每个人都想发挥自己的价值,先将自身打造为“美玉”“宝钗”,机遇才会在不

经意间如期而至,也才能抓得住。

材料二: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

美好的未来!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过去十年,我们铸就了激荡人心的东方传奇,赢得了令人惊叹的大国荣光。未来十年,必定是挑战与机遇 并存的十年。前进的每一步,都必须把握好我国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应对狂风骤雨,穿越惊涛骇浪,去赢得主

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作为即将毕业的新时代青年,你正处于人生和国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

材料,联系自身实际与社会现实,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 【答案】D(3分)

【解析】偷换概念,影响“诗人的创作取向”的是“诗歌阐释观念和方法”。

2. 【答案】D(3分)

【解析】把究分条件当作必要条件。“掌握了这种关系”不能推理“才能阐释理解诗歌”,掌握其他阐释方法也能理解

诗歌。

3. 【答案】C(3分)

【解析】A项中与西方发展是一样的,B项“一定”概括绝对,D项“与阐释者认知”有关。

4.【答案】文章采用层进式论证结构,按照“是什么”“为什么”,由一般到具体的思路。

先给阐释学下定义,接着从西方和中国两个方面论述阐释学的意义和目的,其中西方和中国是并列结构,中国经学与

佛学也是并列结构,最后讲述文学阐释的意义。(每点2分,共4分。)

5.【答案】能了解学习到前人的见解和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知识水平;了解掌握一些阐释学理论,在从事学术研究、 论文写作等方面有重要启发;在学习中能对一些文化现象有着自己深刻的认知;理解也是一种研究,能培养自己创

新探究能力。(每点2分,共4分。答到两点即满分,如有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 【答案】B(3分)

【解析】A项“突出了小说的主题”错。C项“要强”错,应为“嫉贤妒能,心胸狭窄”。D项只是对康小勇心性的考察。

7. 【答案】B(3分)

【解析】B项为后文勇斗土匪做了铺垫

8. 【答案】突出人物形象,康小勇救助小乞丐,把他背了回来,突出了人物的扶危济困的善良和热心。为情节发展做必 要的铺挚,康小上山说服土匪,和小乞有密切的关系,让情节发展显得合理。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真正的高手不在于打趴下多少人,而在于扶起多少人,正是由于小乞丐这一类的人的出现,才突出了“扶起”的意义。(每点2分,共6

分。如有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9. 【答案】环境描写蒙太奇,小说对陈家沟习武武风叙述,紧承康、周二人去陈家沟的社会背景介绍。突破时空限制,行文节奏明快。情节发展蒙太奇,小说写康、周二人练功的情节,笔锋一转,年期满,辞别师傅,回到巩县。使行文详 略合宜,主线清晰。人物塑造蒙太奇,小说在描写周明勇斗土匪和康小勇收复土匪时,采用了“闪回”的手法。情节跳跃,扩大了故事的容量,留下大量空白,激发读者的想象。(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

给分。)

10. 【答案】D(3分)

【解析】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

生民心。

11. 【答案】A(3分)

【解析】两个“贰”词性不同,含义不同。前一个“贰”名词:代指“两属的边邑”,后一个“贰”动词,是“三心二意”的意思。

B项两句中的“诸”;前一个“诸”相当于“之于”,后一个“诸”相当于“之乎”。C项两句中的“”都是“疆界”的意思。D

项两句中的“锡”,通假字,通“赐”,“赐给”的意患。

12. 【答案】B(3分)

【解析】“但是庄公始终无为,没有采取什么防范措施”说法错误,庄公老谋深算,欲擒故纵。时机一旦成熟,庄公则先发

制人, 一举把共叔段赶出郑国,绝除后患。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页(共4页)】


13. 【答案】(1)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

【解析】“何厌之有”“为之所”“滋蔓”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答案】(2)您有什么担心的呢?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到)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

【解析】“患”“阙”“隧”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 【答案】庄公:胸有城府、老谋深算、阴险狡猾、虚情假意。(每点1分,共3分。答到其中三点即满分,如有其他理解,只

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郑庄公胸有城府、老谋深算,主要表现在当姜氏“请京”,太叔“收贰”时,他都尽量满足,并驳回大臣们的建议。 但当共叔段“将袭郑”时,他又能先发制人, 一举把他赶到了“共”,绝除后患。庄公的阴险狡猾、虚情假意表现在对待母

亲明显违反原则的请求(如“请京”),也不劝阻;对待弟弟的越轨行为(如“收贰”等),从不进行教育,他是有意养成共叔

段的恶性,

15. 【答案】C(3分)

【解析】“虽不敢在人前夸口”错误。贫女自恃的正是自己有一双巧手,针线活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

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16. 【答案】可叹我一年又一年地用金线刺绣,都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表达了对贫女的深切同情。也流露出诗人怀才

不遇、寄人篱下的辛酸之情。还寄寓着封建社会寒士怀才不遇、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之情。(6分,每点2分。)

17. 【答案】(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每句1分,共6分。其中第(3)题,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18. 【答案】兴起来还要“论万里”空白是一种艺术手段留给读者的是想象(每点2分,共6分)

19. 【答案】主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水”“泥”分别比喻短篇小说的文字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等,(1分)化抽象为

具体,形象地表现了短篇小说篇幅短小的文体特征。(1分)

20.【答案】B(3分)

【解析】A项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又想象梅花开满关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 家乡的强烈感情。C项尾联归结到“宿”字上,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宕开一层。洞霄宫中种了许多芭蕉,诗人便由芭蕉想 到晚上听雨,便通过虚拟听雨来实写住宿。想到晚上美妙的秋声,诗人不禁问道:“有谁和我一起在枕上共听呢?”这样 一问,留了想象的余地,也回照了首联的“秋思亦无垠”句。D项第四句,诗人顺声寻源,起看窗外,果然一盏明灯在篱 笆角落边闪亮。漆黑的夜幕把灯光反衬得格外明亮,此时夜已深沉。明灯照着群童在篱角挖取蟋蟀的图景。这幅画 面勾引起儿提时期故乡的童梦,诗人不可避免地想起童年、亲人、家乡。正如夜幕和明灯互为反衬一样,童年的蟋蟀与

游子的客情相得益彰,各有所致。

21. 【答案】领先世界的中国产业风向激励全球的中国创新动能  独具潜力的中国消费市场(每个短语2分,共

6分。)

22. 【答案】连续五年参展的宜家今年将推出多款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贴近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亚洲首发”家居产品。

【解析】“连续第五年”不合逻辑,可删除“第”;“推出”后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家居”后加上“产品”。(每处1分,共

2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