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国:侯发山小小说构思艺术技巧初探(评论)
(2021-12-14 06:38:01)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小小说 |
分类: 专家、读者评论 |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内,从微观方面探讨作家作品语言、立意、结构等的评论文章很多,但从宏观方面研究作家构思技巧或者叫构思路径的文章十分鲜见,但这往往是决定一篇作品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文学创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由接触素材触发冲动(灵感)或者接受创作任务开始,作者整理已有素材或者从事调查研究获得材料,进而构思,随后以文本形式表达出来,接着公开发表,最后接受读者反馈,其中最重要的环节便是构思。
确切地说,构思贯穿于文学创作中文本形成前的始终。构思又称“构设、布局”,是在素材基础上的总出发点。我觉得文学构思应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属于宏观方面,就是获得素材后对素材处理的整体构想,类同于建筑规划中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即对到手的土地从原则上给出了建筑思路,划出了框框,确定了容积率、密度、限高,绿化率等;文学构思也是对已有的素材选择确定处理方式,规划动笔后的走向。文学构思的第二个层面属于微观方面,是对人物、情节、结构、语言等的细微构想,类同于建筑规划中的施工图纸设计,具体规定了长度、宽度、高度、墙体厚度、门窗大小等数据及施工方法。没有构思,创作就没有了中心,没有了灵魂,注定不能结出优秀成果。因此,构思这一核心作用不容轻视。创作就是创新,力求出新。用好素材、使之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是构思的灵魂所在。构思决定作品的主题高下、人物形象的丰满羸弱、篇章结构的优劣和语言运用的妥否。因而我想不揣浅陋,以侯发山的小小说创作活动为例,发表一些我对小说构思第一个层面上技巧(构思路径)的探索。
侯发山是当前全国小小说界非常活跃的一位河南作家。多年来在《山花》《小说界》《北京文学》《莽原》《飞天》等上百多家省市纯文学刊物发表小小说一千多篇;有三百多篇被《新华文摘》《作家文摘》《读者》《特别关注》等刊物转载,仅《小说选刊》2007年开辟“微小说”这个栏目以来,就转载其十九篇;入选全国各地中学校语文试卷一百一十余篇,在小小说界,截止目前恐怕无人能出其右;2021年《语文报·初中版》特别策划的“中考热点作家作品读赏练”专号,他是入选作家十二人之一;出版小说集二十四部,小小说集《不灭的灯》位列《青少年素质读本·中国小小说50强》丛书之一,《爱的礼物》入选《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丛书出版发行;《传奇》入选“青春校园名家小小说书系”;《纸条做成的炮弹》入选“相约名家·冰心获奖作家作品精选”书系;《风景》入选“21世纪新锐作家作品精选”书系等。根据其小说改编创作的《手机》《跳楼》《爱你情深》等六部电视剧由兰州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并先后在甘肃电视台播放;尚有部分作品译介海外;获地市级以上各种奖项超三十余次,其中有业界公认最有影响力的“金麻雀奖”。仅就2021年就多次获奖:《南泥湾》获“南泥湾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大赛三等奖;《渔娘》获2021“武陵杯”世界华语微型小说大赛二等奖;《逮麻雀》获2021“田工”杯•清廉微小说全国征文大奖赛二等奖;《迎神》获第六届全国微型小说征文三等奖等。我个人认为,侯发山是国内目前具有鲜明创作个性和庞大读者群的小小说作家之一。
我和发山同城生活,是要好的朋友,情同手足。二十多年来读过他的所有作品,其间就文学创作的方向和手法也没少进行交流,是最了解他文学心态的旁观者之一。纵观他的所有作品,在构思上有如下技巧。
1、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可称为反向思维,是指从常规思维相反的角度、过程出发去思考问题的方式。这是侯发山善长运用的构思方法。逆向思维的特点是突破常规,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往往能够出奇制胜,给人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和对立面,从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常常会别有洞天,效果奇妙。写作构思时,逆向思维更容易发现新鲜的、别人不容易想到的答案。
在小小说《落叶》中,老孟是名环卫工人,打扫路面清理落叶是他的职责。但是仅按常规写打扫落叶,无论清扫得多么干净,不过也就是个朴实勤劳的工人罢了,没有什么文学效果。侯发山大胆采用逆向思维方式,若老孟不扫落叶呢?他巧妙设计了一个反向情节。出于偶然,他和落叶闹情绪,赌气不扫了,银杏叶“在阳光的照射下,在微风的吹拂下,像是一个个小精灵,闪闪烁烁,耀人的眼。一些叶子恋恋不舍地离开枝头,舞蹈着飘了下来,铺了一地的金黄,像是给大地铺了一张黄地毯。”老孟的反常规不扫,成就了秋天里的一道景观,被许多人拍摄并在“当晚就有人在微信上‘爆料’老孟——《落叶不扫,只为留住美丽》,还配有几张落叶的照片,其中一张,除了一地金黄的落叶,还有老孟坐在道牙上憨笑的样子。跟帖点赞的成千上万,一时间,老孟成了网红。这一年年终,老孟得了个先进。”结局引人深思,具有强烈的文学效果。
《护林员老杨》中,老杨高度敬业,“两个多月没下一滴雨了,正是高火险天气,林区枯枝落叶见火就着,而且在此防火期里,要一天三次向县林业局防火值班室报告林区的情况,实在是离不开啊。”越是怕,狼来吓。“他看见了山脚下的浓烟和火光!他浑身打颤,又气又急,这火就像是在烧他的骨头,烧他的心啊!”“等老杨跌跌撞撞跑到山下,他身上的衣服被荆棘扯得长一片短一截,脸上、胳膊上挂满了一溜一溜的血道子;他的两只黄球鞋不知什么时候跑丢了,两只脚掌上的血泡磨破又生出,血淋淋的让人惨不忍睹……”到了火堆跟前,意外发现火是自己的儿子杨林放的,儿子说道:“我和娘好多天没看到你了,很想你,又不知道你在山上什么地方……我就弄来一堆干草点燃了,猜测你看到火光一定会下山的。”通过“放火”这个逆向思维情节的设置把老杨恪尽职守、无私忘我的光辉形象刻画得生动鲜明,淋漓尽致。
2、延展思维
顾名思义,延展思维就是能够在原有的事实基础上,凭借自己的经验加以扩展和延伸,从而获取多种情节和结局的方式。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你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抓住已有事实的实质,用它去扩展情节和结局。简单的说就是要举一反三,看待问题要深入思考,想到更深层次,从而达到立意深邃的效果。侯发山对这种构思方法使用的得心应手。
抗疫题材的小小说《爱心菜》中老王的素材来自沈丘县白集镇的退伍老兵王国辉,在武汉疫情肆虐物资紧缺的大年三十,他自驾汽车送去自己种植的5吨“上海青”“黑皮冬瓜”,精神感人,但若照实写来,充其量也就是一篇新闻报道。侯发山运用延展思维的构思技巧又进行了艺术加工,虚构增加了超市杨老板的情节,受老王影响,以盈利为主的商人也为大灾大难中的武汉送去了爱心菜。通过故事情节的延展,让故事更加丰满,更加感人,意境也更加深远。
3、反转思维
反转,指故事情节没有沿着它的正常规律发展,最后突然来个一百八十度的陡转,造成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反转技巧的运用,使文章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引人反思,收到落差巨大的震撼效应。这是侯发山惯用的构思方式。
《朋友圈》原发《郑州日报》2016年5月18日,《小说选刊》2017年第1期转载。获2017年“善德武陵”杯全国微小说精品奖一等奖。作品中“我”的朋友圈时常热闹纷繁,只要一打开,问候的和发一分二分小红包的层出不穷。双“11”为了躲避朋友圈中朋友们的借款,“我”发了一条向朋友们借款的消息,从此朋友圈中的信息销声匿迹。这是第一个反转。第二天早上,正当“我”失望之极时,忽然一个陌生人“祝你平安”转过来2000元。这是第二个反转。“朋友不在多,一个就够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也一样。”当“我”以妻子的口气询问对方是谁时,出现了第三个反转:转钱人是“我”的母亲。至此,经过三次反转,让读者心如雷震,反思再三,深刻回味友情和亲情。正如《小说选刊》副主编李晓东所点评的:“《朋友圈》千余字,绘出了朋友圈的热闹与浮华、冷漠和虚假。而最深沉坚定的,依然是古老的亲情,读之令人唏嘘感慨。”
结尾反转是侯发山小小说创作中运用最多的构思方式,约占总体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也可以说是侯发山能够立足于小小说界的看家本领。读者可以去读《傻老板》《南京、北京》《唐三彩》等加深领会。这种方式构思时要求做好情节反转的设计,处理好开头与结尾的情节关系,有意让材料形成较大的落差,凸显反转的效果。
4、布局设疑
布局设疑法是侯发山的又一种构思方法。也是我认为能够弄出高质量作品的构思方法。布局设疑法同结尾反转法最大的不同在于结尾反转法只是在结尾时陡然一转,颠覆了读者的预想结局,引起读者回味;布局设疑法却是整篇作品在有条有理地叙述中巧妙地设下了一个局,并且到底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随着读者体味的深入,才能意识到故事的结局是多义的、不确定的,有几个读者就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局。这种作品可以引起读者的深入思考,吸引读者反复阅读小说,去追寻最合理的、最接近事实的结局。
《局长的笔记本》是《小说选刊》选载侯发山的又一篇小说。编辑的稿签笔记这样评价:“《局长的笔记本》以出人意料的结局取胜。故事开始就大吊读者胃口,接着环环相扣,跌宕起伏,最后谜底揭开,即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人拍案叫绝。”如此评价,可谓到位。但在我看来,这篇小说的结局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请看最后三节:
“有一天晚上,在一家小酒馆里,张局长和老马两个人推杯换盏称兄道弟。
老马舌头打着卷儿:“张、张局,那个笔记本真是你父亲的?”
张局长笑了笑,没有说话。”
《火眼金睛》也是用的这种思路。大高是本文的主角,他非常清楚表演“火眼金睛”的危险性,不忍心将该技艺传给徒弟阿三。得知阿三在偷偷学艺,当阿三的父亲来看望儿子时,便鼓励阿三露一手。阿三失败受伤,明知是因为他爹妒忌怨恨自己,偷梁换柱致使亲骨肉阿三双目失明后,大高又表示要养活他一辈子,传他几样杂技艺术,作为阿三终生的饭碗。如此做人,真称得上是一个有情有义、心地良善的好师傅!但是贯穿全文反复去看,不得不怀疑大高本身就是思想狭隘,真的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呢!试想,“火眼金睛”这么危险、这么高难度的杂技,大高鼓励向来没有实战过的阿三上场表演,谁又敢不认为是大高看穿了阿三父亲的鬼把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城府如海、心机阴暗地有意为之呢?只能说,小说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故事其实是设了个局,没有标准答案,给我们开发了一片对复杂人性的极大想象空间。
5、借用蒙太奇
蒙太奇是一种电影的镜头组合手法,将时空予以分解组合,认为两个镜头的并列意义大于单个镜头的意义,甚至将电影认为是镜头与镜头构筑并列的艺术。这也是侯发山构思小小说时经常借用的一种手法。遇到时间跨度大,场景跳跃性强的素材时,运用这种构思方式,往往能够给读者留下鲜明的效果。
微型小说理论家刘海涛说,“微型小说是省略的艺术,它往往借助跳跃式的情节来扩大故事的容量”。在侯发山的《三代日记》中,作者采撷了几个历史片段,形象地透视了社会与人生的变迁。三则日记中都强调了“吃”,但各有不同。第一则写朋友的父亲小时侯的生活有了上顿没下顿,是靠要饭过活的,为了感到不饿,做了一系列荒唐的举止。第二则写“我”的朋友为了填饱肚子被父亲叫去摘野菜,而朋友摘回一篮子的红枣却挨了揍,原因是红枣吃了使人越想吃饭。第三则写的却是朋友的儿子被母亲逼着吃饭,他为了应付了事,想法子把妈妈支开趁机把饺子扒拉在沙发底下,最后是家中的狗帮他解决掉的。这犹如电影运用“蒙太奇”处理历史片,既巧妙组接,又各有内涵,产生了别有意味的艺术效果。
可以说,《三代日记》给读者创造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读者尽可以结合自己的阅历,通过分析、推测和想象来完成这一幕幕历史变迁的图景。
6、对比映衬
对比映衬是侯发山作品常用的构思手法之一。对比映衬中的配角很重要,通过强烈的反差对比和配角的陪衬,突出了强与弱、善与恶、美与丑的鲜明形象。巧妙地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人写景写情,会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故事情节更摇曳多姿,文章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稻香》这篇小说描写了前后两位沟长——旺达与索姆。通过农民种地和生活的细节,把他们的心理、情感、个性、好恶都写得那么真实、可感。小说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波动,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壮举,索姆助人为乐的高风亮节也没有过多的渲染和描写,但通过和前任沟长旺达的对比,结尾处乡亲们送来的稻谷就很清晰地说明了问题。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芝麻官“沟长”,心中唯有全心全意为乡亲们服务,而没有一点私欲,不禁让我们肃然起敬!
《贵宾》书写的是一个心酸故事,让人感叹、唏嘘甚至气愤,通过对比映衬的构思手法,发人深思。人物郑宗武几次丢狗,最终全是其父所为,看来荒诞,其实心酸。都说养儿防老,郑老头养大了儿,还把有限的三万元钱积蓄拿出来供儿子卖房,没受到儿子孝敬,还沦落到四处流浪以拾荒为生的境地;而儿子却视而不见,出手阔绰以三万元钱的高价卖回来一条宠物狗,奉为贵宾。郑老头视为珍宝的汗水钱,儿子却如水沷出去;对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父亲置之不理,却专注投入养狗。通过郑老汉和狗的际遇,人性的沦陷硬邦邦地将人心击得不忍直视,很有批判力度。
7、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即在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构思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以个别反映一般,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广阔、更深远的艺术境界。侯发山往往选取生活中最典型的小事物、小片断、小镜头和生活细节,思索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挖掘出其不寻常的内涵,揭示事物本质蕴涵的深刻哲理,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传达一定的社会意义。
作为一个有责任的作家,应该重视普通百姓的生活,把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弱势的群体,以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竹子开花》这篇小说,是个写农民工家庭留守儿童的老题材,侯发山选择了一个很特殊的视角:通过一个镜头来串接整个事件。父亲出门打工时,许诺竹子开花时回来和女儿团聚。孩子是天真的,情深的、真挚的,最终也没有看到竹子开花,当她的期望破灭时,她把父亲寄来的各种各样的花挂到竹子上,以期满足自己那微薄的愿望。这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细节,但是却引起我们每个大人、每个为人父母的人的心灵震撼!
“亲亲”,本来是一个甜蜜而饱含真情的细微动作,看似平常,却在侯发山的小小说《我想亲亲你》里绽放出绚丽的色彩,迸射出感人的力量。在这篇作品里,写了三次“亲亲”:第一次,女儿隔着电视屏幕亲妈妈;第二次,妈妈隔着手机屏幕亲女儿:第三次,爸爸隔着玻璃门亲妈妈。看似一个微小的细节,在作品中却起到巨大的作用。
其一,它是一条线索,串联起抗疫生活里的散乱珍珠,彰显出作品的结构之美。其二,它出现在生活的不同阶段,分别凸显出女儿对母亲的想念,母亲对女儿的牵挂,还有夫妻之间绵绵恩爱,极有个性特征。其三,平常的细节放在典型的环境——白衣战士为抗疫而送行,舍小家保大家,就具有打动人心的艺术感染力。因了这个小小的细节,《我想亲亲你》成为一篇紧跟时代,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好作品,完美地体现了以小见大这种构思手法的巨大魅力。
生活中轰轰烈烈的大事是少有的,围绕我们的都是平凡小事,但侯发山却能从平凡的小事中发掘亮点,悟出道理,揭示主题,把人物写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感情表达深厚、细腻、感人,通过看似平凡的小事突出人物的性格,从而揭示不平凡的主题。
用了这么长的篇幅,也只是梳理了侯发山小说创作中较常用的几中构思技巧,多达逾千篇作品的他,构思技巧绝对不止这些,再说凭我的有限学养也不可能全部搜罗出来。挂一漏万,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理越辩越明,希望更多的同仁都来参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