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篇小说《河洛谣》连载(十)

(2021-06-25 06:24:14)
标签:

巩义

河洛

文化

分类: 家乡风景

火烧古驼岭 赢得百家尊

古驼岭有三个自然村落,按其地理方位划分,西岭,南岭,东岭。每个村落也都有一个饭场,即家家户户吃时约定成俗的集中地,农家人忙,只有吃饭时有空,大伙儿聚在一起吃饭,说说家长里短,道道天下大势。每个饭场都有一棵几百年的老树,这三个饭场的树还真都不一样,西岭是槐树,南岭是柿树,东岭是枣树。到了夏天,三棵树遮天蔽日的,树下少见阳光,阴凉着呢。孩子们树上树下捉迷藏、翻跟头,妇女们在树下纳鞋底、缝衣服,男人们在树下喷空,或者和衣而卧休息,或是无声地在那里吸烟,也不知道心里想的什么……到了吃饭时候,树下就更热闹了。日子长了,这三个村落被唤作“柿树、槐树、枣树

苟仙儿就在柿树住。

本来,苟仙儿在古驼岭就是一个“进得百家门,说得百家事,医得百家病,吃得百家饭,赢得百家尊”的人物,自从他协助赵匡胤兄弟三人降服了“铁钩担”和他的“锅盖兵”后,在古驼岭的威信大增。

这天,苟仙儿起个五更,带了捐给希玄寺的两斤棉籽油,打算赶到寺里上头柱香。

一进寺,在一偏殿的龙王爷前,操着黄河北岸的口音的几位香客,一边上香,一边念念有词:

河神爷,开开恩,

今年大水朝南滚,

一滚滚到邙山根,

滩地都属河北人……

听着经曲,看着这些面色苍老的香客,苟仙儿心里翻卷不已。又往前走了一段,来到寺角的一个偏殿,里面有几个上了年纪的香客,看面相,有点熟悉,应该是邙岭一带的。他们嘴里念叨不已:

嗨嗨兔啊,嗨嗨迷呀,

嗨嗨水啊,嗨嗨风。

河神爷啊,您睁开明眼睛,

今年黄河向北涌,

向北涌,向北涌,

一涌涌至孟津城,

黄河滩地万万亩,

亩亩都归邙山岭……

苟仙儿流泪了。两岸百姓为争黄河滩地,冤上冤,仇上仇,何时才了啊。

在过去,每到饭点,枣树和槐树的百姓都聚集在各自的饭场。现在,这两个饭场的人都愿意多走几步路,把饭场转移到柿树了,就是苟仙儿的文武院。看吧,一到吃饭的时候,不用哪个通知,男女老少就端着碗从自家出来,三三两两,陆陆续续汇聚到文武院。有的蹲着,有的坐着,有的靠在树上,有的甚至坐在树杈上,一边吃一边拉呱着,很是热闹。有的人始终一言不发,只顾吸溜碗里的饭,耳朵却竖起来,偶尔会接上一句;有的滔滔不绝,直到人群陆续散去,才发觉碗里的饭都凉了。议论的话题很是宽泛,有张家长李家短王家的孩子没有屁眼之类的闲话,也有天气、收成之类的正经话题,当然,也议论朝廷里发生的事情。苟仙儿呢,看似核心人物,话题并不多,更多的是听大家说话,有时,从开始到结束一句话都没有。

这天晚上,大伙儿又聚集到了文武院。经过连续几天的劳作,小麦都收割到家了,大家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了。

月亮升上来了,有柿树的遮挡,使得院子里影影绰绰的,人的面孔也显得花花搭搭的。虽说看不清人脸,凭借身形和说话的声音,甚至吸溜饭菜的声音还是容易分辨出张三李四的。

跟往常一样,大家都伸着胳膊把或碗或盆伸到了苟仙儿跟前:

“苟叔,尝尝俺家的柿糠窝窝红薯油条。

“苟哥,尝尝俺家的‘年转’。”

“年转”原名“碾转”,是在春末夏初的时候,把即将成熟的小麦粒,还带着青色,不要剥皮,直接煮熟后放在石磨上磨,磨出来的东西成条状,丝丝缕缕,似断非断,然后直接拌以蒜汁,即可食用,有条件的,在油锅里翻炒几下,吃起来更有味道。这个时节,陈粮没有了,新粮还没下来,家里没吃的,这种吃食等于是过渡时节的应急,寓意“灾年转过来了”,所以“碾转”又叫“年转”,这种叫法和吃法延续到今天,深受人们喜爱。

“苟爷,这是俺奶奶蒸的野菜包子,您尝尝。”

“苟伯,这是俺娘炸的杂面油角。

……

苟仙儿呵呵一笑,很享受的样子,然后推让着:“大家都吃,大家都吃。”

苟仙儿这么一说,那些筷子都迫不及待地伸过来,叮叮咣咣几声,三下五除二,一碗“年转”没有了,一碗红薯面条也就见了底。

吃的人高兴,被吃的人更高兴,说明自己的饭菜好吃,人缘也好。

说着,笑着,闹着,吃着,喝着……此情此景,真的像一大家人,像过年一样。

不知道谁说了一嘴,说听说黄河北岸明天要来抢粮食。

这一嘴不亚于一棍子捅了马蜂窝,院子里一下子闹腾起来。

“真的,我也隐约听说了。”

“这可咋办?”

“他们肯定知道‘铁钩担’死了,要不然也不敢来闹。”

“来了怕个球,他们敢动手,咱们也不是吃素的。”

若是真打起来,谁也不沾光。

“唉,咱两岸为争地,自古至今死了多少人?真不敢再打了啊。”

……

说到最后,声音都弱了下去,都把目光盯着一直没有开口的苟仙儿。

苟仙儿把碗里的饭扒拉干净,把自己在希玄寺看到的情况学了一遍,然后说“抢粮食的消息是真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没有什么可怕的。但要记住,要想世道太平,先要自家太平,邻居太平,邻村太平。家和家兴,村和村兴,乡和乡兴。一事当前,和善为贵。以前我给老少爷们喷过孙子兵法,明天这一仗,要像兵法里所说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就是说这一仗,先要咱两边的百姓和起来,长久和起来。明天我们……”说到这里,苟仙儿悄声说出了自己的计划。

大家听了苟仙儿的计划,纷纷伸出大拇指,然后就细节问题探讨了一番,直到觉得万无一失才各自散去,一个个摩拳擦掌,很是兴奋。

第二天,天还不是十分透亮,黄河北岸的人就来了,领头的姓温名通,带的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后生。到了村口,感觉村里静悄悄的,鸡也不叫,狗也不咬,也没见小孩子出来玩耍。正当他们疑惑的时候,隐约看到几个人推着小车在村里走,小车上装着鼓囊囊的布袋,像是小麦。

温通一摆手,后面的人紧跟着撵过去。前面的人似乎察觉到了,推着小车在前面一路小跑。

就这样,温通在后面撵,古驼岭的人在前面跑。

跑着跑着,不觉到了南岭,就是柿树。温通发现,前面的人不见了。就在他们慌张的时候,四周岭上都冒出了人,妇女孩子敲锣打鼓呐喊助威,男人们用石块、弹弓往沟下甩。温通这才觉察到上当了,说声“撤”,带领手下往沟口那里跑。到了沟口,只见烈焰冲天,火光熊熊,被古驼岭的人用火封堵住了去路。此时,温通好比瓮中的鳖,没跑。

就在温通绝望之时,南岭上烟气弥漫,雾气腾腾,出现一个穿红挂绿的老人,脸上涂抹着黑红的釉彩。温通一帮人惊奇万分。温通自言自语道:“这不是咱家家供奉的河神爷吗?难道河神爷显灵,来救咱们了?”正惊诧间,只听那人声若洪钟地说道:“乡亲们好,我是河神爷。河北岸的人不要惊慌,河南岸的人不要胡来……”

 

 

真是青天白日出鬼了!温通惊异之际,只见东岭和西岭上的古驼村人,都齐刷刷地跪下了,一个老者说:“河神爷爷,俺们古驼村出此下策,实属无奈。”

 “河神爷爷,俺们……”温通一帮人也慌忙匍匐在地,磕头如捣蒜,吓得话也说不囫囵。

“什么‘一滚滚到邙山根,滩地都属河北人’,什么‘黄河滩地万万亩,亩亩都归邙山岭’,都是胡说八道。”接下来,只听“河神爷爷”一字一顿说道“从明年开始,不论黄河水怎么改道,以黄河水为界,不得再争来夺去。谁若违规,人神共诛。”

没等温通说话,古驼村的人齐声高叫:“河神爷爷圣明,俺们都听您的。”

至此,温通也跟着说道:“河神爷爷,俺、俺也听您的。”

随着一阵袅袅的烟雾,“河神爷爷”飘然离去。温通发现挡住道路的火焰也灭了,忙率众人三步并做两步行,如丧家之犬离开了古驼村。

从此,黄河两岸很有些年无争地之纠纷。

黄河北岸的人不知道,“河神爷爷”就是苟仙儿扮演的。(原载《海外文摘》2021年第4期  杨西京  侯发山著)(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