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苏华:《爱就一个字》(读侯发山老师《爱巢》有感)
(2020-04-04 15:29:45)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 |
爱就一个字
——读侯发山老师《爱巢》有感
文/王苏华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一个月前对我说过,你的写作方法还是过去那些老作家的写法。我回答是的,因为几十年了,我的眼中就是他们的作品。所以当我看到侯发山老师的作品时,确实就有一种亲切感。
《爱巢》是侯老师的新作,通读一遍以后感到很贴心,因为是我喜欢的写作方法。我仿佛听到了小草拔节的声音,因为他的文字描述的是老百姓的生活。侯老师这篇作品开篇直奔主题,因为是爱巢就得有夫妻;如果有夫妻就必然有相亲的时候,哪怕是在网络上也要视频一下不是?于是这样的开头就引起了读者的好奇。
接下来的细节叙述即简练也温馨,用很少的文字描述一个很长的时期,而且在一个段落里用上了倒叙、暗喻、反转的写作方法,这是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功底的。一对两小无猜的男女到了青春期时,“小爱”成了走过独木桥的人,“幸福”却因为“早恋”而成了暴发户。侯老师不仅暗喻了“早恋”的危害性;还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人生转折——出现了阴差阳错;也让读者这里似乎看到“爱巢”有主了。然而侯老师立刻做了一个翻转,让这篇作品的关键人物——柱子登场了。
因为读者在前面看到了“小爱”虽然是凤凰落架;但是毕竟有学问,那么“幸福”这个暴发户是不会入她眼的。那么是不是打工的柱子就可以获得姑娘的欢心了?也不尽然,毕竟现在是金钱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并无大错。我特别喜欢侯老师用这种似是而非的对比手法,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状,让读者更急于想知道“爱”落谁家了。
那么既然“幸福”和“柱子”都没入“小爱”的‘法眼’,“小爱”似乎可以顺理成章的另寻佳偶了。如果故事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侯老师在前面的‘功课’就白做了。现在很多作者包括我都会犯这样的毛病,前面写的侠骨柔肠、惊心动魄,到了反转的时候就‘汽车拐弯了’,这也就是所谓的虎头蛇尾了。这篇作品却是小心翼翼地回了个身,因为既然天灾是无法躲过的,没必要写得那么震天动地。
因为疫情“小爱”的课堂要在网络上进行,于是雪中送炭的是出现了。侯老师在这里用母女两个的简单对话,把善良的柱子和他父亲的爱心,用一个“舍水窑”的过往展现出来。那么当“小爱”看到满身泥水的的父子;再看到用木炭写的“爱巢”两个字时,爱情的春天就在她的眼前绽放了。
曾经有人说过,现在的爱是没有心的爱。侯老师的这篇作品告诉了读者,爱是发自内心的,是需要用心去感受的。不管有多少外在和内在的条件,相爱的人彼此一定交心。侯老师的这篇作品,没有跌宕起伏、没有豪言壮语,却让每一个读者在寒冷的季节,感受到了春天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