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路》阅读理解题及参考答案
(2020-03-18 17:47:00)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 |
分类: 入选各种集子信息及征稿启示 |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试卷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迷路
侯发山
保民处理罢手头的事务,走出单位的大门,才发觉夜幕已经降临,漫天飞舞着雪花,悄没声息,却又洋洋洒洒,地上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层雪。糟了!他暗叫一声,忙加快了步伐。摩托车是骑不成了,只好步行。往日,家里的老娘都是妻子照顾,妻子今天回娘家了,临出门还再三交代,让他准点下班,回家伺候老娘。老娘患有海尔默茨综合症,俗称的老年痴呆,整日傻傻地坐在家里,有时候,连儿子媳妇都不认识。有几次,保民想把老娘送到养老院,一直不忍心。
有一个小上坡,一辆面包车努力地放着屁,车轮还在原地打转。保民忙走过去,用肩膀在后边顶着车厢,司机配合加油门,车颤抖了两下,不情愿地上路了。路过街边的饺子馆,他要了八两饺子,这是老娘最爱吃的,担心饺子凉了,他便把装饺子的食品盒裹到自己怀里。拐过街角,聚拢了三四个人,一个小孩子哇哇地哭着。出于职业的习惯,保民踅了过去,原来是一个两岁左右的小男孩迷路了。小男孩说话还不是十分清楚,不知道家在哪里,说不出父母的姓名。几个路人也爱莫能助,正要拨打110呢,恰巧遇到保民。保民忙蹲下身子安慰小男孩:“小朋友,不要怕,警察叔叔帮你找爸爸妈妈,给你送回家。”看了看保民,小男孩扑过来,居然不哭了。有警察在,热心的路人也都各自散去。
保民把小男孩带到路边店铺的门口——那里雪打不着,他拂去小男孩头上和肩膀上的雪,打开食品盒,喂小男孩吃了几个饺子。小男孩安静了许多。保民问他的爸爸叫什么。他口齿不清地说:“宏福,宏福。”保民一边给值班人员打电话,让他们查询辖区有没有叫“宏福”以及与之谐音相同的居民,一边与街上巡逻的同事联系,让他们赶过来帮忙——他得回家,老娘让他不放心啊。很快,值班人员的信息传了过来,他们查询了辖区所有的“宏福”,遗憾的是都比对不上。幸好,巡逻的同事也赶了过来。保民把小男孩交给同事,往家的方向赶去。
街边冒出一柄大伞,一个中年汉子瑟缩着膀子,袖着双手,依偎着烤红薯的炉子,茫然地瞅着过往的车辆和匆匆而过的行人。那一刻,保民脑洞大开,小男孩说的是不是“红薯”?他的爸爸是不是烤红薯的?世上的事情就这么巧——小男孩的爸爸正是这个烤红薯的中年汉子。小男孩趁妈妈歪在沙发上迷糊的时候,溜出家门找爸爸,不成想迷路了……
进了楼道,保民几乎是奔跑的速度。推开虚掩的门,屋子里黑乎乎的,“妈,妈”,他连叫了两声,同时他打开了照明,客厅没有人!保民把饭盒从怀里抽出来,风一样在各个角落寻找,厨房没有,厕所没有,卧室没有……老娘会去哪里呢?往常,老娘偶尔有过单独出去的情况,都是在门口附近转悠,二百米都不超过。保民从家里出来,在胡同口那儿焦急地张望,除了飞舞的雪花,哪里有人的影子?“妈,妈。”他一边叫一边往东走。走出一段距离,再折回来,一边喊着妈一边两眼探照灯似的四下打探。到最后,保民的叫声中都带着哭腔。他真有点绝望了!这样的老人迷路,肯定是回不来的。
忽然,110微信群里蹦出个信息,一个精神不太正常的老太太守候在小太阳幼儿园门口,说要接他的儿子。
保民撒腿往红星幼儿园门口跑去。好在积雪过后,没有上冻,路不是那么滑溜。
在小太阳幼儿园门口徘徊的正是保民的妈妈,老人家顶着一头雪,正在跟幼儿园看门的师傅较真:“我要接我儿子,我要接我儿子。”遇到这样一个痴呆的老人,看门的师傅哭笑不得,却也没有招数。
“妈,妈,我在这里呢。”保民叫着跑了过去。这一刻,他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汹涌而出——他小时候,就是在小太阳幼儿园上的。每一次,都是妈接送。
看到保民,老太太咧开嘴巴,佛一样笑了。
阅读理解题: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五段中,“除了飞舞的雪花外,哪里有人的影子?”一句,细腻地描写出保民内心的焦灼,大雪纷飞不止,母亲不见踪影,情节推进扣人心弦。
B. “这样的老人迷路,肯定是回不来的”这句话,也说明小男孩离家迷路的危险性,若不是保民先放下私事,不忘警察身份,将小男孩带回其父亲身边,男孩或许无法在雪中脱险。
C. 小说中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充分展现了保民作为一个警察、一个儿子的形象特点。
D. 小说的环境描写简练生动,语言朴实自然,情节构思巧妙,颇具艺术表现力。
2. 赏析最后一段:“看到保民,顶着一头雪的老太太咧开嘴巴,佛一样温暖地笑了。”
3. 小说标题为“迷路”,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作用。
参考答案
1.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B项,“也说明小男孩离家迷路的危险性……男孩或许无法在雪中脱险”错误,依据第五段“走出一段距离,再折回来,一边喊着妈一边两眼探照灯似的四下打探。到最后,保民的叫声中都带着哭腔。他真有点儿绝望了”可知,“这样的老人迷路,肯定是回不来的”这句话说明母亲走失的严重后果,也补充交代保民焦急甚至绝望的原因。故B项理解失当。故选B。
2.
3. (1)文中迷路者有两个,一小男孩,二是保民母亲。(2)关爱迷路的男孩、找回迷路的母亲,突出保民“保小家、保人民”的好儿子、好警察的形象。(3)情节上形成双线推进,相互照应,使内容更丰富。(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标题的意蕴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先要了解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一样共同服务于主题,同时,标题对读者的艺术感染力方面上也有一定作用。考生依据这四个角度、再联系文本分析,往往可以归纳出答案。情节或线索上,标题为“迷路”,串联起了小男孩迷路和母亲迷路两个故事,保民在其中起串联作用,使两个故事相互照应;内容或形象塑造上,体现了保民作为好警察和好儿子的美好形象;主旨情感上表达了对人物的赞美之情;表达效果上标题“迷路”设置悬念,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点睛】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阅读小说时要把握主人公和次要人物的矛盾或和谐关系,自然环境和战争、和平等社会环境,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是否以人、物、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等为线索,进而思考主题上的褒贬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