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李商隐墓》发《党的生活》2018年5期(上)
(2018-05-12 06:27:49)
标签:
巩义河洛文化 |
分类: 散文 |
在一个阴雨连绵的周末,我和文友安国兄、得昭老师驱车赶往荥阳,在当地作家朋友李培俊、吴培利的陪同下,拜谒了李商隐墓。
进入李商隐公园门,正面是一个长方形的浮雕,右面是李商隐的铜质雕塑,左面是一个个方块字堆砌起来的——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首《锦瑟》是诗人的最享盛名的代表作,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该诗由凄美哀伤的锦瑟发兴,引起诗人思华年之往事,然后展现了庄周梦蝶、杜鹃啼春、沧海珠泪、蓝田玉烟等一幅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画面,如痴如醉,似梦似幻。最后,美好的幻景又回到残酷的现实,归结为一片迷离怅惘之情。此诗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让人读后似懂非懂,好像理解诗人的含义,又好像头脑一片迷茫。难怪关于这首诗历来众说纷纭:有离别说、爱情说、悼亡说、自伤身世说、政治寓意说、咏物说等等,真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整个公园绿树成荫,芳草萋萋,阵阵绿意扑眼而来,为静谧的氛围增添了一抹明快的色调。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宛若玲珑仙境。在一片开阔的地方,地面的瓷砖上雕刻着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在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李商隐对妻子的爱非常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与妻子的分别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得更深、更强烈。
来到墓体区,便可望见一个半球形墓冢,这便是李商隐墓了。我想那颗万年不朽的灵魂一定就安息在这里面。徘徊在诗人墓,我发现墓周围镶嵌着一圈平滑如镜的石碑——这是良善、聪慧的荥阳人民为纪念诗人而特意装点出来的,有一部分是名家立的颂碑,我们一一诵读了这些石刻碑文,从中深感诗人诗歌的精湛和人格的伟大;其余石碑则是空白的,怕是极少有人有资格敢对大师论短长说是非吧。
墓志铭上也只有短短一百多字。众所周知,李商隐的一生是极其坎坷不幸的。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士大夫家庭。在玉阳学道时发生了与女道士宋华阳之间刻骨铭心的初恋,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的爱情未能成为婚姻。他 24岁进士登第,随后又投靠于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由于其出众才华倍受排挤和压制,仕途惨淡。妻子王氏出身名门,因常年分居,终因操劳过度于39岁便辞世。李商隐自己也于45岁病逝……正是由于现实生活几乎剥夺了诗人在现实中的所有追求,诗人所拥有的只能是精神生活,于是,一篇篇诗作诞生了,一些爱情诗篇家喻户晓,童叟皆吟,成为千古绝唱。我想,这就足矣。
尽管是旅游淡季,但谒墓者仍然不少。培俊兄介绍说,一旦到了旺季,每日到墓地来的更是络绎不绝。李商隐墓何以能吸引成千上万中外晋谒者呢?究其原因,是同他的诗歌息息相关的。
李商隐的爱情诗有写自身经历的,也有超越个人、不涉及具体的人,从一个更深广的意义来表现人类最真挚的感情。在一尊蜡烛的雕塑上,刻着李商隐的脍炙人口的佳作《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该诗虽然精短,但已成为名垂千古的诗歌典范,展示了作者博大精深的诗才与智慧。在这首诗里,“春蚕”、“蜡烛”成为诗人最美、最有力的意象,象征双方真诚相爱,忠贞不渝,为了获得自由、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他们愿付出一切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
即将走出李商隐公园时,看到一个夕阳形状的彩色雕塑,上面隽刻着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时,恰好一对老年夫妇相互依偎着在此合影留念。看着他们灿烂的笑脸,我充满阴霾的心里才逐渐晴朗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