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浪汉》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2017-11-30 21:27:25)
标签:

巩义

河洛

试题

文化

小小说

分类: 入选各种集子信息及征稿启示

流浪汉

侯发山

父亲去世后,小康就正式接管了店铺。店面不大,经营的不是金银珠宝,是相机专卖,尼康啦,佳能啦。这家伙,也贼值钱,好的,也是成千上万,甚至十几万,不亚于一台小汽车。

小康每天早上来到店门口,总能看到一个流浪汉蜷曲在店外边。他的年龄大约在六十岁左右,胳膊腿健全,不残疾,长长的头发,像是被膙子给糊住了,一绺一绺的,脸上黑一块紫一块的,好似被紫外线灼伤了的藏族同胞,身上的衣服长一片短一截的,类似时下流行的混搭,自打套在身上怕是没脱下洗过,已经看不清本来的色彩……眼下是秋天,他却穿着羽绒服,还是女式的。走的近了,还能闻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刺鼻的味道。这个流浪汉也不傻,只要看见小康来,就知趣地走开了,走得远远的,一整天都不见他的踪影。

难道这个流浪汉打算伺机偷盗?想到这里,小康着急了。然而,媳妇正在坐月子,母亲又有病,他白天不在家,晚上总不能守在店里不回去啊?父亲活着的时候,也不是常常住在店里。有几个晚上,小康不放心,悄悄踅摸到店铺门口,每次都是看到流浪汉睡在门口,没有什么反常的行为。但老话讲,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虽然不能排除怀疑,还是把他撵走的好,免得夜长梦多。

这天早上,小康来到时,流浪汉还在门口酣睡。小康也不理会,越过流浪汉,悄悄打开门,扫地时故意把尘土往他身上扫,即便这样,流浪汉还没有醒,小康就用扫帚去撩拨流浪汉的脸,他这才醒过来,讪讪着走开了。小康挥舞着扫帚,捂着嘴朝他叫道:“滚!滚得远远的。”

小康以为,他这一下,流浪汉肯定会流浪到别处了。第二天清晨,远远地,小康就看见那个流浪汉还在店铺门口,靠着防盗门,半躺半坐,悠闲悠哉的,好像自己是店老板似的,便气不打一处来,走到跟前,抬脚去踢流浪汉,同时把手里半瓶矿泉水泼到流浪汉身上,一边怒吼着:“滚!滚!滚”那架势,仿佛他跟流浪汉之间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

流浪汉诧异地看着小康,他也并没有杀小康的父亲、夺小康的妻子,不明白他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气。

“看什么看?你聋吗?再不滚我揍死你!”小康把矿泉水瓶子朝流浪汉的脸上摔去。

流浪汉下意识地躲了一下,走了。

此后,小康再没见到过那个流浪汉。

大约过了半个月,小康的店铺被盗了,丢了五台索尼高档相机,每台都在一万元以上。

小康的脑海里立马出现了那个流浪汉的影子,他断定是流浪汉在报复。当警察赶到后,小康就说出了自己的直觉。

怀疑归怀疑,警察要的是证据。幸亏店铺对面有家面包房,人家在外面装了两个摄像头,有一个刚好照到小康的店门口。

警察打开监控,根据监控拍到的画面,短短时间内便抓获了犯罪嫌疑人。犯罪嫌疑人交代,他早就盯上了小康家的相机专卖店,因为流浪汉的缘故,才一直没有下手。

面包房的监控录像证明了犯罪嫌疑人所言不虚。小康一边看监控一边泪流不止:小偷光顾那几次,每次来都是因为流浪汉睡在门口,他才没有得逞。有一个晚上,月黑风急,昏黄的路灯像是睁着惺忪睡眼的醉汉,街上少有行人。那个小偷又鬼鬼祟祟地出现了,拿着刀子威逼流浪汉离开。流浪汉头一低,不管不顾朝小偷身上撞去。不怕人横,就怕人不要命,这话不错。见此情形,小偷也屙稀屎了,转身逃了……

流浪汉为什么要这么做?

面包房老板的话让小康如梦初醒:小康的父亲在世时,时常买面包给流浪汉!

小康转遍了大街小巷的旮旯角落,没有找到那个流浪汉。

大叔,您在哪儿呢?店里清闲的时候,小康常常盯着门口自言自语。

(《流浪汉》原发《天津文学》2017年第5期,《小小说选刊》201712期、《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16期、《小小说月刊》201710月(下半月)转载。获首届 “说王”小小说原创大赛优秀奖。入选湖北荆州市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阅读理解: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对流浪汉外貌的描写,有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为下文展现人物美好的心灵作了铺垫。

B.小说中小康的父亲虽然没有出场,但是却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小说留下了含蓄不尽的想象空间,足以使读者浮想联翩,感慨不已。

C.小说以流浪汉为报恩而暗中保护店面为明线,以小康对流浪汉的态度变化为暗线,双线交织,行文错落有致,摇曳生姿。

D.作者善于设置悬念,环环相扣,直到小说结尾才抖开包袱,使真相大白,实在是匠心独运,与相声艺术,有异曲同工之妙。

2.你觉得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哪里?该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3.小说以“大叔,您在哪儿呢”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将暗线与明线弄颠倒了)

2.小说情节发展上的转折点在小康驱逐流浪汉促使其最终离开。(2分)如答“小康的店面被盗”给1分。①该情节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小康怀疑流浪汉是贼;启下:小康店面被盗。②与父亲的形象形成对比。小康缺乏爱心,致使店面被盗;父亲关爱流浪汉,流浪汉怀着感恩之心为两代人守护店面。③揭示小说主旨。小康的冷血使他驱逐了恩人,从而导致小店的损失,这就很鲜明地揭示了人应该怀有一份悲悯之心,助人其实也是自助的小说主旨。(3分。每点一分)

 

3.①与前文照应,突出小康对流浪汉态度的巨大变化,由猜疑误解,到主动去寻找,去思念,表现出小康灵魂深处的善的觉醒,从而使小康的形象富于变化,更加丰满。②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余味无穷。读者因为小康的呼唤,也会不自觉地去牵挂流浪汉的命运,从而让自身心灵得到净化。这一结尾,无疑拓展了小说的表达空间,使小说意蕴更为丰厚深沉。③小康对大叔的呼唤,也是他人性的一种回归。说明在内心深处,他真正继承了父亲生意人应以慈悲为怀的经营理念,在真正意义上“接管了店铺”,暗示他的企业也有了新的起点。这样的结尾,在结构上与文章开头相照应,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6分。每点2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