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师范学院刘海涛教授点评拙作《唐三彩》
(2017-06-10 06:22:42)
标签:
巩义河洛试卷文化小小说 |
分类: 专家、读者评论 |
侯发山的《唐三彩》的文学创意形成的公式是:“正常+反常(1)+反常(2)+反常(3)——全点破”。
村里的脱贫户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北京大学了,村主任老贵和康乡长发现栓保正为梅花的学费发愁。这是故事的“启动细节”的正常形态。康乡长突然发现栓保家里一个腌咸菜的瓷罐是古物唐三彩,他愿意用3万元买下这个宝物。这个发展细节是反常(1)(一个需要脱贫的困难户,和爷爷一起只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瓷罐难道真的是古宝物?)而梅花此刻认定瓷罐是传家宝,她不愿意让祖传的东西流落他人手中,于是向康乡长提出:5年后用4万元将唐三彩瓷罐赎回。这个“发展细节”属于反常(2),对反常引起的故事悬念做了“斜升”处理。谁知紧接着梅花的赎回意愿,康乡长却进一步“加码”:赎回可以,但不是4万,而是10万。这个“发展细节”可说是反常(3)。故事的“高潮细节”来了个“全点破”:梅花读书发奋,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年薪20万的副总。她真的带上10万,开着小车找康乡长。此刻,康乡长说了实话: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梅花也说了真话:我当初就知道是个很普通的瓷罐。3次“反常”把读者的疑惑和悬念“吊”到了极致。这篇作品的文学创意和阅读情趣来自于1个“正常”与3个“反常”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全点破”。梅花为什么要用4万元赎回瓷罐?她说“做人得讲良心”;康乡长为什么要从4万加码到10万?梅花说破了:“康乡长一是不愿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
这个“全点破”后,不仅仅是呼应了故事的3个“反常细节”,更重要的是“一个细节”写活了2个人物。康乡长的2次“反常”言行,那是因为他既要解决栓保家的困难;又要尊重栓保的自尊心;还要激励梅花的上进心。这样一个爱民有心、助人有方的乡长形象就这一个细节给写活了。这个“全点破”的细节也捎带写出了梅花做人的道德和读书的奋进,承诺的兑现证实了梅花的成长。一个细节写活了两个人物的力量就来自于作品机智的“全点破”。
值得提醒的是,我们所说的“正常与反常”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全点破”,不是指作品的“文学创意内涵”的“全点破”,而指“故事悬念”的“全点破”,指在故事的具体情节中用人物的独特语言“完全点破”人物的“行为动机”。这是微篇小说产生文学创意的方法之一。“全留白”是让读者通过想象,理解“反常”背后的人性的合理性与事件的合理性,当文学创意来自于读者通过想象对“反常”的合理性的理解;或者,当文学创意来自于作者机智地、艺术地对“反常”理解的“全点破”时,这便是微篇小说的创作规律和读者的阅读情趣。(湛江师范学院教授
附原文: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是不陌生的。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能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自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
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忙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依然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种说臭不臭说咸不咸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道,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制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小,就不用了。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惊讶地说这是宝物啊。
栓保,还有老贵都眨巴着眼睛,好像不明白康乡长的话。
康乡长说,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
栓保说不可能吧,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抹拭着,得意地说你们瞧瞧,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彩。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瓷罐,造型古雅端庄、生动别致,彩饰新颖细腻,釉色莹润鲜亮,有一种斑斓富丽的艺术效果。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
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经过高温烧制后,三种釉色相互交融,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形成了有原色、复色的斑驳陆离的多种颜色。据说这种玩意由于在制作过程中釉质的自然下流,烧制好的唐三彩会产生许多复杂奇妙的变化。因此,没有任何两件唐三彩作品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
康乡长一席话,把老贵和栓保搞得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栓保迟迟疑疑地说,康乡长,这个瓷罐真是宝物?
康乡长点点头。
栓保说,可是,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
梅花默了片刻,就使劲点了点头。
康乡长走后,栓保气急败坏地对梅花说,闺女,你是疯了还是咋的?那个破瓷罐他买走就买呗,你还赎它干啥?你当真以为那就是宝物?
梅花说爹,我找专家鉴定了,那个瓷罐就是唐三彩。
栓保说确实我是跟着你爷在集市上拿鸡蛋换的,怎么会是宝物呢?若真是宝物,3万块钱咱是不是卖亏了?
梅花说没有,我们还捡了一个大便宜。
栓保说那就好,赎回不赎回都中。
梅花在大学里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由于成绩优异出类拔萃,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副总,年薪20万。在老贵的带领下,梅花开着小轿车带着10万元辗转找到了康乡长。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
梅花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是个很普通的瓷罐。
康乡长很是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出手相帮,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有点明白又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其余的7万你捐给村里如何?
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唐三彩》原发《百花园》2007年第11期,《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24期转载。获广西反腐倡廉小小说大赛二等奖,由河南亚瑟拍成同名微电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