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初一月考《游子吟》阅读试题分析

(2017-04-11 07:50:16)
标签:

转载

深有同感

      3月30日,本学期第一次月考初一语文试题现代文部分考了侯发山的小小说《游子吟》试题如下:[转载]初一月考《游子吟》阅读试题分析

[转载]初一月考《游子吟》阅读试题分析

[转载]初一月考《游子吟》阅读试题分析

[转载]初一月考《游子吟》阅读试题分析

[转载]初一月考《游子吟》阅读试题分析


     现代文阅读总计26分,去掉注音题2分,其他“纯”阅读试题是24分,6个问题,每题4分。
    上网查了一下侯发山的这篇小小说,在他的个人博客里有原文,如下:《

游子吟》发今日郑州日报。感谢李昊老师!

 [转载]初一月考《游子吟》阅读试题分析 (2016-08-06 17:04:43)
标签: 

河洛

 

历史

 

情感

 

小小说

分类: 社会小小说

《游子吟》发今日郑州日报。感谢李昊老师!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子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着孟郊的《游子吟》。韦伟心中一动,想起了乡下的母亲,有半个月没有回去看望她老人家了,当即决定回老家一趟。听说可以不学习了,韦大欢呼着跳起来。

到超市采购了一些水果,他们就开车上路了。车上,妻子凌华不忘辅导儿子,说:“韦大,知道《游子吟》什么意思吗?”韦大从窗外收回目光,摇了摇头。 “游子吟,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就是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凌华一张嘴就卡壳了。她没有做过针线活,也不会做针线活,怎么去讲这首古诗呢?

果然,韦大天真地问道:“妈妈,什么是针线啊?”

“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韦伟开着车,不容分心。

看到韦伟一家子回来了,母亲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

韦大给奶奶打声招呼就去跟村里的一帮野小子疯去了。

说了一阵子话,母亲系上围裙,忙着和面擀面条。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妈,晚上也吃面条啊?”婆婆迟疑了一下,说:“起脚饺子落脚面,是咱这儿的风俗。”韦伟接上话茬给凌华解释道,家里有人外出或者欢送客人,要请上路的人吃饺子,这叫“起脚饺子”,说是饺子的样子像古时的银锞和元宝,希望他(她)出门发财;家人远归或者有客登门,接风的饭必定是面条,这叫“落脚面”,传说面条像绳索,绊住来客的马腿,要他多住几天,表示亲热。

怪不得每次回来都是吃面条,回城时都是吃饺子,原来有这么多讲究,凌华心里感慨着,忙晴了脸,挽起袖子去帮婆婆做饭。

晚上吃罢饭,母亲坚持自己收拾家务,说还要给韦大洗一洗裤子。韦大出去疯了一下午,裤子弄得脏兮兮的。韦伟知道拗不过母亲,就去休息了。

临睡前,韦伟就给韦大讲他小时候的事:

有一天下午放学,他跟村里的几个孩子在路上玩耍。一会儿下河摸螃蟹,一会儿上树逮知了,一会儿山上捉迷藏,一会儿沟里丢手绢……听到大人们的呼喊,他们才发觉天已经黑了。回到家里,他才发现自己的裤子上磨破了好几个洞。第二天咋去学呢?他就这一条裤子。不到过年,家人是不会给买新的。母亲也没有责怪他,叹了口气说:“这条裤子已经穿了好长时间,早晚要破的……你赶紧吃了饭睡觉,我给你缝。”吃了饭,他就上床睡了。母亲坐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一针一线地缝起来。他半夜起来尿时,看到母亲还在煤油灯下佝偻着腰,仔细地缝着……听到父亲吆喝母亲起来做饭,他才睁开眼,看到趴在桌子瞌睡的母亲醒过来。母亲把裤子撂给他,他发现裤子上的几个洞已经被密密麻麻的针脚缝好了。当时,他咧开嘴巴笑了。要不然,穿个破裤子,小伙伴们还不叫他“叫花子”啊?

讲到这里,韦伟自己也被感动了,鼻子酸酸的,眼角潮潮的。他转脸去看儿子,发现儿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韦大起床穿衣服时,发觉裤子跟往常不一样,“哇”地声哭起来,伤心又委屈。

母亲揉了揉红肿的眼睛,尴尬万分地说:“嗨,奶奶不中用了,眼花了,多年不拿针了,缝得不好……乖乖,别哭!乖乖,别哭!”

原来,母亲连夜把韦大裤子的几个窟窿全都给缝好了!

韦伟和凌华知道事情原委,哭笑不得。

韦伟给母亲解释:“妈,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叫做‘乞丐服’。裤子买来时,韦大嫌裤子的颜色新,洞不大,凌华找来纱布打磨了好几个晚上呢。”

“以为你们日子过得艰难,回家拿钱呢……”母亲从口袋里摩挲出一团零碎的票子,不好意思地说。

看来,要让韦大理解《游子吟》的内涵是很难了。韦伟叹了口气。


        原文没有多大改动,只是把韦伟妻子凌华换成“妻子”而已。
     后来在网上一搜,(也在侯发山的博客里)发现这篇阅读竟是高三用过的试题。如下:《游子吟》入选湖北高三试卷(2017-01-03 19:07:57)转载▼标签: 河洛 文化 试卷 小小说       分类: 入选各种集子信息及征稿启示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新考试大纲适应性考试
   试题如下: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儿子在一边说话,韦伟开车不能分心,而以“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一句搪塞,这既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C.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D.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E.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虽然较多但并不剧烈,语言平实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作品主题。

8.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答案如下:答案:

7A DA 项“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有误;D项“用说教的方式”欠妥)(答对一项给2 
分,答对两项给5分) 
8.①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她勤劳节俭,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毫无怨言。②体贴晚辈,善良无私。她体贴儿子媳妇,疼爱孙子,把平日积攒的零钱拿出来补贴儿子一家。(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以《游子吟》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串联情节。②借《游子吟》内涵的时代变迁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答出第一点给2分,答出第二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下面就此阅读题说说个人看法:

   对初一学生来说,此阅读较难理解。此阅读试题更是难上加难。看第一题:作者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读《游子吟》的用意。这道题是考开头的作用,这是一篇小小说,开头的艺术性很难理解,学生平时都学的是记叙文,什么设置悬念,什么为下文什么什么作铺垫,开篇点题了等等。跟小说的开头有一定的联系,但小说的开头艺术性强,理解起来很难。再说,出题人却拿出了这样的答案:自然引出韦大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看看答案,真好笑,原来是参考高三试题的第一题A选项而来。高三阅读题如下: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开头写韦大摇头晃脑地朗读孟郊的《游子吟》,表明他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也自然引出他向妈妈提出疑问让妈妈卡壳的情节。

B.儿子在一边说话,韦伟开车不能分心,而以“儿子,回到老家我给你讲啊”一句搪塞,这既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又能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C.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

D.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

E.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虽然较多但并不剧烈,语言平实但意蕴颇深,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作品主题。

答案:7A D项“对唐诗有极大的兴趣”有误;D项“用说教的方式”欠妥)(答对一项给2 分,答对两项给5分) 

    我的质疑:高三尚且出的是选择题,你让初一孩子一问一答,如何理解试题都很难,组织语言把意思说清更是难上加难了,何况学生能明白这道题的意思吗?

看第二题:妻子“微微皱了一下眉头”这一细节,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这道题一看,就是根据前面高三试题的C项出的,C.作者注意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凌华“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C项很简单,但是到我们的问答题里就不简单了。可是答案是这样的:不仅流露出她内心的不悦,同时也反映了她不了解传统习俗,不理解老人的用心。把人家高三选择题的答案拿来,让我们的初一学生组织语言自己答出,难度可想而知。

看第三题:小说多出运用对比手法,请概括列举两例。一看也知,是根据上面的D项来出的:D.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韦伟被故事感动而儿子却睡着了,表现出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极深,用说教的方式是难以填平的。且答案中加的第二项,本身是不是对比,还有待商榷:母亲坚守“起脚饺子”“落脚面”的习俗和妻子却一无所知,这是对比吗?第三项答案说:对“乞丐服”母亲认为是破旧,妻子和儿子认为是时尚。可是文中有“时尚”的意思吗?文中只是说“现在城里流行这种有破洞的衣服。”

  再说对比手法,让学生从文中概括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看第四题:简要概括奶奶的性格特点。跟高三试题地8题一样:8.小说中的奶奶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高三的答案还是标准的:8.①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她勤劳节俭,一刻不停地忙碌着,毫无怨言。②体贴晚辈,善良无私。她体贴儿子媳妇,疼爱孙子,把平日积攒的零钱拿出来补贴儿子一家。(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我们的答案就简略很多了:勤俭持家,任劳任怨;体贴晚辈,善良无私;固守传统,没有跟上时代潮流。(意思对,答出两点即可)姑且不说前两点答案的简单。看看最后的3点:固守传统,没有跟上时代潮流。对吗?固守传统是褒义还是贬义,没有跟上时代潮流,纯属无稽之谈。”奶奶“不认识一件“乞丐服”就是跟不上时代潮流了吗“

看第五题:依据全文内容,说一说小说以“游子吟”为题的作用。此题考查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无可厚非。但看看难度吧!此题也是取自高三试题第9题:9.小说以“游子吟”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答案:9.①以《游子吟》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串联情节。②借《游子吟》内涵的时代变迁来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答出第一点给2分,答出第二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我们的答案:以《游子吟》这首诗为线索来叙述故事,串联情节;借《游子吟》内涵来揭示随时代变迁而致使“代沟”之深,揭示主题。我们的答案与高三试题答案区别在于:高三答案说,借《游子吟》内涵的变迁来刻画人物,我们的答案确是:借《游子吟》的内涵来揭示随时代变迁而致使“代沟”之深。差别很大啊!到底是刻画人物呢,还是揭示“代沟”之深呢?哪个是正确的。况且高三答案是灵活的。后面有一句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我们的就没有,不知出题人是怎么想的。

最想要说的是最后一题:小说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意在通过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含蓄而深刻地揭示怎样的主题?看看吧!考了一个大难题!高三试卷里有这个题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这样的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看看我们的答案:社会发展之快,造成两代人之间“代沟”之深;现代社会,无论年老还是青少年都要学习,才能跟上时代步伐,否则就会落伍。(意思对即可)好一个意思对即可!怎么不说言之有理即可呢?真是奇怪至极!看看发表这篇作品时,编辑的点评:看看学生们的答案和得分吧!

 [转载]初一月考《游子吟》阅读试题分析

 



[转载]初一月考《游子吟》阅读试题分析

[转载]初一月考《游子吟》阅读试题分析

      都是这样的,无非围绕“母爱”这个主题,学生还能写出什么呢?有几个学生能写出答案中那些话呢?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了王荣生教授的话:大家知道,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多元的。也就是说,对一个作品的理解——包括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包括对作品某一个细节的理解,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理解方式。他又进一步指出:一个文学作品的理解,指向一个确切的结论,从教学的角度来说,除非是经典名篇。我们的这篇《游子吟》是经典名篇吗?可想而知。同时,王荣生教授又谈了小说的阅读方式。他说:我们把它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主体态度,以怎样的阅读姿态来阅读小说。二是体式的讲究,不同的小说有不同的读法。三十程序性的知识,比如细节怎么读,如何辨认象征等。看看发表这篇作品时,编辑的点评吧:作品故事性强,今非昔比,很有创意地以后代读不懂《游子吟》古诗,道出时代变了,生活富裕了,人间的大爱——母爱,却还在民间传承,而且应该继续传承下去。而对中国古诗如《游子吟》传承的深刻文化内涵不能忽视而应深刻理解和传承。(《微型小说选刊》原主编李春林)

       王教授的这些话,我的理解是:小说的主题是多元化的,不同的作品和阅读方式以及主体态度,这些决定了主体的理解。所以主题的考查是很难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么怎么让人找到标准答案呢?所以基于这样的看法。除非经典名篇,主题已有定论的,其它的文学作品应该考一考学生会不会分析主题,简单说,就是会不会欣赏理解。用王荣生教授的说法是:更多的从阅读方法、阅读态度等方面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对不同的小说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升自己的对主题的理解,读出其中的好的东西。

     比如:让学生找一找主旨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者就某一句子或段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谈看法。这样的试题不也可以考察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吗?不也能看到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吗?

   再者,不能用高三的试题来考初一的孩子,那样会使孩子陷入怎样的阅读境地啊!(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