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创作谈》发《黄海文学》2017年第1期“名家创作谈”栏目。
(2017-03-13 18:55:47)
标签:
采风文化小小说河洛 |
分类: 生活点滴 |
巧梅老师约稿时,让我捎带写个创作谈。说实话,创作谈不好写。为什么?有相当多的读者都比我水平高。按照贾平凹的说法,文学这东西讲不得,一讲就错。意思是说,因为大家的学识不一样,阅历不一样,我的体验未必你能理解,你的见识未必我就认同,所以说还是少讲为妙。创作这东西主要靠悟,不是一讲就能提高的,好多作家的兄弟姐妹包括子女都不是作家,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既然巧梅老师吩咐了,我就讲一点我的体验和看法,如果其中有一句对你有用,那就阿弥陀佛了。
做人是第一位的。写作者首先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内心充满丑恶的人是写不出美好的文字的。一个斤斤计较的人是写不出大气的东西;一个婚姻十分糟糕的人是写不出美好的爱情;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注定写不出大爱的作品。文如其人。怕就是这个道理。刘庆邦老师也这样说过,一个作家首先要是一个善良的人,才能写出弘扬真善美的文章来。
其次是作者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一篇文章其实作者自身生活的体验,智慧的积累,一个作家只有具备思想的大境界,才有可能写出深刻的大作品。境界有多深,写出的作品有多深。如果你的境界还没有一般读者高,写出来的东西不说没人看,起码打动不了人。杨晓敏老师曾说过,在千把字的篇幅里,作者总要提出或传导出一个问题,然后调动小说的艺术手段来解决它。作者的办法和表达太过平庸。自然引起不了读者的共鸣。所以,写作者需要读书、思考,不断充实自己的技艺,才能不负众望。
近年来,我一直强调写真善美的东西。要起到文学的教化功能和认知功能,不能仅仅只有娱乐功能。假恶丑也存在,不占社会主流。要让读者看到希望,看到光明,进而产生积极的东西。我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写出来的东西要能让自己的父母看,能让自己的子女看,然后才能让读者看。要不然就是害读者,就是伪劣产品。
写作重要的还有语言。语言要生动、准确、形象,有画面感,有文学味道。少用形容词,少用成语,少用副词。文学语言讲究短句,不能一句话基层意思,尽量符合口语,像我们平时说话那样,句子不必完整,古人讲的“达意即可”。如我们见面问候,“吃了没?”与“你今天中午吃了饭没有?”哪一句舒服?当然是前一句。因为现在读者的文化水平都很高,不要担心人家不明白。总之,语言要有新鲜感,常用的词语尽量少用,或是不用。例句一:春天,枣花开了。雪白的一树,很繁华了。到了秋天,累累的果实,在茂密的枝叶间,藏也藏不住(付秀莹《旧院》)。例句二:太阳光从枝叶的缝隙里漏下来,落在身上,闪闪烁烁(付秀莹《红颜》)。例句三:胸前没有了香包的五月一下子暗淡下来,就像一个被人摘掉了花的花杆儿(郭文斌《吉祥如意》)。等等,这样的语言就很新鲜,标准的文学语言。
故事不能太完整,要留有余味,让读者产生很多联想。好多外国电影,看不到最后,永远不知道答案,甚至看完,让人产生很多感慨,久久不能忘怀。如我最近看的《劫匪帮》《误杀瞒天计》等。
总之,写作没有捷径,多读,多悟,多交流,多练笔。当然,我自己做得不好,最好的法子认认真真读书,老老实实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