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踏雪寻梅对拙作《霸王别姬》的点评!
标签:
河洛文化小小说 |
分类: 专家、读者评论 |
想象力错置
踏雪寻梅
想象力,是上天赐予人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但是,一旦想象力错置,这幅画面可能涂错了颜色。
侯发山的小小说《霸王别姬》,貌似称赞一位廉洁的局长,待深入细品,你会佩服其精心的构思和折射出的非常态的思维,小说的精到也就不言而喻了。
小说最引人入胜之处正在于“我”想象力的一再错置。“我”揣测,张局长除了借“霸王别姬”这道菜获取关于文化的满足感之外,他这一嗜好在遏制腐败之后有所收敛,规规矩矩回家,“肯定另有隐情”。于是,记者特有的嗅觉使其到酒店打听,原来是“做‘霸王别姬’这道菜的张师傅早在一星期前已经辞职了”。当张局长的秘书透露出“张师傅现在是张局长家里的厨师”时,一下子触动了这位记者的兴趣点,激发了其丰富的想象力。“打算在报纸上写一篇轰动性的文章”。得知张师傅是张局长的爹时,其想象力一下子进入枯竭期,但得到确切消息“张师傅是张局长的干爹”,“我”便联想张局长是为了吃“霸王别姬”方便,特意认张师傅为干爹的,于是十分兴奋。把“我”的想象力扼杀在思维笼子里的,是“张局长认张师傅为爹,是准备给老人家养老送终的”。“他经常点“霸王别姬”这道菜,就是为了让老人展示他的手艺,让老人高兴”。“我还听说,除了接待,都是张局长自己埋单”。小说至此戛然而止,在“我”想象力消解的同时,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却被调动起来了。
人类是在想象力的催化下不断地创造着生活、解放着自身的,正如“霸王别姬”这道菜,“鲜嫩、酥烂、汤清、味醇,营养丰富,清新鲜美为其他菜所不及”,一直到今天它依然是创新的汩汩清流。但是,再有营养的滋补品,滥用、大补,也会营养过剩,使机体出现亚健康状态。其回味的空间越大,以至余味绕梁,品尝之,三月不知其他肉味,又势必会营养单一,影响身体对各种元素的不同需求。想象力错置的背后,实在是有其源远流长的思维定式和社会文化背景的。
翻开人类的进化史,无论是东方古老文明的钻木取火,还是古老非洲的鸵鸟蛋壳装水,都标志着想象力的起源。作为想象力,应是善于捕捉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进行思维加工,应使之变成正能量,而非负价值。但在人类曲折发展的进程中凭借形象力猜忌、怀疑、杀戮的现象绝非个例。因为想象力是个奇特的东西,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在信任危机加剧的现实社会中,质疑、创新本为好事,但人们对事物的真实总想打上问号,然后以这种问号为基点,进行各种可能性的揣摩。在物质文化发达的当今,精神的萎缩已经凸显,想象力肆意发挥,实在有其存在的土壤。借想象之名,捕风捉影,主观臆断,已经背离了想象的初衷。
好在“我”是个记者,没有失去起码的判断力。但是小说折射出的揣摩性心态、想象力的位移,并非人人都能判断。
附原文:
侯发山
张局长经常到贝克大酒店去,不是到酒店开会调研,也不是他看上了酒店里的哪个服务员,是他爱上了这家酒店的一道招牌菜——“霸王别姬”。
“霸王别姬”其实就是老鳖炖雏鸡。老鳖是水族,鲜美且没有腥味;雏鸡是禽鸟,也是滋味清鲜。两个都是小荤,一同烹调出来,鳖漂浮在汤上,四爪张开,盆底是块块鸡肉,用筷一拨,鳖的甲、肉即行分离,其味似鸡似蛙;鸡块也酥软如豆腐,入口即化,绝无腻口的感觉。这道菜的特点是鲜嫩、酥烂、汤清、味醇,营养丰富,清新鲜美为其他菜所不及。鳖形容霸王,鸡形容虞姬, “霸王别姬”这道菜名由此而来。
我想,张局长爱上“霸王别姬”,不仅在于这道菜的鲜美,可能还有更深一层意思在里边。在品尝“霸王别姬”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想起楚霸王项羽,想起“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得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英雄末路的悲壮,还想起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人们把在社会现实中的不公待遇、名不符实、遭遇不平等等,强加给了“霸王别姬”,因为许多人都有类似的不公经历和不平遭遇,品尝着“霸王别姬”,每个人都会因菜思人、因菜度己,而各有所悟、各有所得,从而获得某种心理上的平衡,获得一种虚拟的优越感。张局长说不定也属于这类人。
据说,张局长到了贝克大酒店,别的菜不点,专点“霸王别姬”。就因为张局长爱吃“霸王别姬”,他很少到外地出差,把机会都让给其他几位副职了。
为了遏制腐败,上面出台了政策,不允许大吃大喝,不允许铺张浪费,晚报社的领导让我到各大酒店暗访,看看哪个当官的敢顶风作案。我立马想到了张局长,张局长嗜好“霸王别姬”,这下看他如何折腾。我决定跟踪张局长,相信从他这里一定有所收获。
第一天。中午,张局长回家了。晚上,张局长回家了。直到张局长家的灯全灭了,我才悄然离去。
第二天。中午,张局长回家了;晚上,张局长回家了。直到张局长家的灯全灭了,我才悻悻离去。
第三天、第四天……整整一个星期,张局长都是回家吃的饭。难道张局长不吃“霸王别姬”了?不可能啊。他有这个嗜好已经十多年了,怎能说戒就戒了?还是张局长知道我跟踪他,故意不去贝克大酒店的?显然都不是,肯定另有隐情。
我去贝克大酒店打听,得知做“霸王别姬”这道菜的张师傅早在一星期前已经辞职了。酒店老板沮丧地说,饭店生意不景气,一个大堂经理两个厨师三个服务员四个保洁员都先后辞职了。
如此说来,张局长回家吃饭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贝克大酒店根本不做“霸王别姬”了。
有一次,一位同事结婚请客,跟我邻座的是张局长的秘书小王。话题不知怎么扯到了张局长身上,我顺嘴说道:“张局长这下惨了,吃不到‘霸王别姬’了。”
“你知道个屁,人家想啥时候吃就啥时候吃。”小王醉眼迷离地瞪着我。
我当然不相信小王的话:“不可能吧,张局长天天回家吃饭,再说,贝克大酒店做‘霸王别姬’的张师傅也辞职了……”
“我告诉你,张师傅现在是张局长家里的厨师!”小王打断我的话,一字一顿地说,“你傻眼了吧?”
我真的傻眼了。待我回过神来后,心里有了想法,打算在报纸上写一篇轰动性的文章。
小王似乎看出了我的小九九,忙给我端了一杯酒,口齿不清地说:“大、大记者,你可别胡来,我跟你说,张师傅是张、张局长的爹!”
原来是这样!孩子吃爹做的饭还不是天经地义,有什么可非议的?我一下子泄气了。
后来,我又得知一个确切的信息:张师傅是张局长的干爹,张局长的亲爹早就去世了。
难道是张局长为了吃“霸王别姬”方便,特意认张师傅为爹的?我很是兴奋。
当我打算做进一步采访时,又听说张师傅是个孤寡老人,张局长认张师傅为爹,是准备给老人家养老送终的。至于他到经常点“霸王别姬”这道菜,就是为了让老人展示他的手艺,让老人高兴。我还听说,除了接待,都是张局长自己埋单。
《霸王别姬》原发《北京文学》2014年第6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