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神堤》发今日郑州日报

标签:
河洛历史情感文化 |
分类: 散文 |
传说,上古时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不知何故打起架来,结果是祝融赢了,共工一气之下,撞倒了支撑天地之间的柱子,天塌下了半边。天帝见此情形,便将补天的重任交给了女娲和伏羲。他们用五色石子熔化成浆,将天窟窿补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天支撑起来。之后,女娲坐在神都山上造人,伏羲站在河对岸的高台上(今称伏羲八卦台),观河水东流,察日月交替,思寒暑循环,推演八卦。他们夫妇二人废寝忘食,不得相聚。洛河两岸的土地爷大为感动,于是,每当夜幕降临,土地爷就主动把两岸土地并拢,为女娲与伏羲搭起一条道路,让他们夫妻团圆。次日天亮,女娲与伏羲各自忙碌的时候,土地爷便又悄悄地把土地分回到原来的位置。为了报答这里的土地爷,女娲、伏羲便报请玉帝,封这里的土地为“神堤”。 而各地神仙在神都山上聚会议事时,同样走的是这条神堤。
河洛交汇处有一座大王庙,又称“河渎庙”、“河洛庙”。据《巩县志》载,始建于唐代。庙内供奉有河伯及四大龙王,现存正殿、前门及戏楼,均为明清建筑。庙内有砖雕对联两副:“范围万派千流无容泛滥,鞭辟惊涛骇浪并入沧溟。”“四海永清功继禹,中流无恙仁为天。”反映了古人治理和征服黄河的雄心壮志和丰功伟绩。这座庙位于河岸边,无论河水再涨,它都不会遭到河水的侵袭与淹没。为什么?据说就是因为这里有神灵护佑着。故此,称这个地方称“神堤”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虽然上述两个都是神话传说,有谁还有怀疑的话,那么,古圣先贤把河洛交汇的地方称为洛汭,说这里是炎黄文化的发祥地,应该是千真万确的,毫无争议的。
有史书载,皇帝、尧、舜、禹、汤和周成王,都在洛汭这里筑坛、沉璧、祭天,得河洛图书。《竹书纪年》有“帝(皇帝)祭于洛”的记载,“祭”的结果是:“龙图出书,龟书作洛,赤文绿字以授轩辕。”笺按:其祭地在“河洛之间”。《水经注·洛水》卷十五一九九五年九月版第二百三十三页引《竹书纪年》称:“黄帝东巡河,过洛,修坛沉璧,璧是祭天的礼器,黄帝筑坛沉壁之后,得到了河洛图书。《易经·系辞》称:“河出洛,洛出书,圣人则之。”以上记载的都是一个故事,上古的时候,有一次伏羲氏观于黄河,有龙马忽然在河里出现,背负“河图”。后来,伏羲氏又观于洛水,又有神龟在水里出现,背负着“洛书”。伏羲氏得到河图洛书之后,就此作为准则来治国安民。古人曰:“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圣人则神是也。” 再往后,尧、舜、禹、汤和周成王,也都相继在这里祭天,同样祭出了“龙图出书,龟书作洛”,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都属于神授天意,因此古人就把洛汭这个神奇的地方,作为神仙出行往来、聚义定事的地方。由于帝王沉壁祭天的地方像一条大堤,把黄河与洛河自然隔开,所以人们称之为“神堤”。
如果说过去神堤神,当今神堤这里更神。黄河大桥、沿黄快速通道、连霍高速宽敞平坦,纵横交织,四通八达,来往车辆络绎不绝,观光游客比肩继踵,比过去的神仙方便、自在着呢!一道道调洪坝整齐划一、固若金汤,使得黄河永无决堤、泛滥之虞。在这块儿土地上,不仅有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和小洋楼,还有厂矿、生态园、游览区……假设说诸位神仙故地重游的话,一定会羞愧地发出这样的感慨:我们这些神不如这里勤劳善良的人们!我们既没有他们的本事,又没有他们过得逍遥自在。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块儿神奇的地方还会诞生出更多神奇而又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