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永贵:厚积薄发 山高水长
标签:
研讨会竹林杂谈 |
分类: 专家、读者评论 |
厚积薄发
——侯发山几篇作品读后
侯发山兄弟我不陌生。人和作品都是。中国小小说基地——郑州的笔会我们常常碰头,前几年北京的一次小小说颁奖会我们碰巧也都获奖一起见面了。他给我的印象是一直不显山不露水,善良沉稳的一个人。
这一次有幸参加小小说名家沙龙笔会和侯发山兄弟的作品研讨会,匆忙读了他的20篇代表作品。我不会评论作品,平时也害怕写类似的理论文章。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谈谈我对其中三篇作品的看法,因为这三篇稿子中都有个 “老贵”,恰好我自己名字中也有个“贵”字,平时也偶尔有人喊我“老贵”。也是算是一种机缘吧。
一篇小说是《唐三彩》。这个故事是讲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告诉乡长,说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而栓保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因为栓保家一年四季把咸萝卜当饭吃。事情的转机是康乡长说栓保家的瓷罐是个宝物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读者读到这里都会明白这是康乡长有意想给梅花捐点钱让她上学,于是就有了“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故事写到这里似乎结个尾就可以了,一般的作者也不会高明到哪里去。但是作者侯发山却技高一筹,安排了另一个情节——“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小说在这里有了转折和悬念,“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结果乡长还把价码提高了:“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
——这里,乡长和梅花的讨价还价,他们自己都是心照不宣,也留下了伏笔,设置了悬念。只有栓保“气急败坏”不明就里说梅花是“疯了,破瓷罐他买走就买,还赎它干啥”。就是后来,梅花发财了开着小轿车带着10万元辗转找到了康乡长,乡长说当年就知道是假的,村主任老贵都糊涂了,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梅花抢先插话说出了“谜底”:“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
这是写一个充满爱心扶贫的故事。作者却写出了新意,写得一波三折。小说的结尾写得很圆满:“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其余的7万你捐给村里如何?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第二个有“老贵”这个人物出现的是小小说《康乡长的忙》。还是康乡长,还是南湾村村主任老贵。这一回的故事是,乡长在老贵家吃饭,老贵又厚着脸皮提出让乡里帮助南湾村脱贫。康乡长说乡里也有困难,然后让老贵“先帮我个忙”,说只要这个忙肯帮,我一定让南湾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路。
这里,又一次设置一个悬念。
康乡长想要老贵帮的忙是,让老贵到村里收集一些鸭蛋。每户三百个,总共六千个。等攒够了六千个鸭蛋,康乡长“得寸进尺”要麻烦老贵把六千个鸭蛋全孵成小鸭。老贵不情愿答应下来,心里却骂康乡长不是东西,胃口也太大,心也太黑。等家家户户小鸭都长成了大鸭,康乡长就去了南湾村,还有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康乡长对老贵伸出大拇指,说“祝贺南湾村成为我们乡的养鸭基地”,戴眼镜的中年人是生产加工“北京烤鸭”的,明天就来车装运。而且要签定一个长期的供销合同,长年供货……
这又是一个用特别的方法来扶贫的故事。虽然故事编得巧妙,但是却写活了人物,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推进情节。小说一开始本来是写要村主任老贵帮忙的,实际上却是乡长给乡亲们帮了一个大忙。对应的很好。
第三个小小说有“老贵”这个人物出现的是《卖不出去的羊》。老贵这一次不是村主任,是梅花的爹。小说一开始写,老贵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女儿梅花考上了大学!按说上大学是好事,却说是担心的事发生了。一开始就设置悬念。面对9000块钱的学费,老贵只好打算把家里家里唯一的一只波尔山羊(年初乡里扶贫村主任跑前跑后给争取来的)卖了。问题是,这只羊是全家人的希望:娘的药费,爹的防寒帽子,弟弟的新书包……而且已经怀上了羔,卖了可惜。
小说写到这里故事中的人物出场了——村主任来买羊,八百块,塞到老贵怀里,牵着羊走了。意外的是“到了下午,村主任又牵着那只波尔山羊回来了。”老贵担心村长不要羊,结果是,村长把羊送给老贵,让他再卖一次。“不等老贵他们回过神来就走出了院子。”于是有了后来“老贵的羊被村里的老少爷们‘买’了三十多次,最后羊还在他家的院子里栓着,兴奋地‘咩咩’着。”
——这是一个爱心接力的故事。好心人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帮助一个有难处的人。
这个小说跟上面两篇一样,都是“帮忙“的故事,写得温馨而巧妙,传递着一种人性的善和美。有道是,作者没有简单地叙述故事,都是在精心地设置情节,安排人物,推动故事向一波三折中前进,并且用富有色彩的语言叙述,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效果。
作者在说自己最初创作的时候,写的多是一些讽刺类、幽默类的文章,主要是揭露社会的阴暗面。后来,悟到自己的创作进入了一个误区。社会阴暗面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占主流,而文学还有一个教化人的功能,那就是要弘扬真善美。于是,有意识转变风格,这几年写的题材都是关于人性、人生方面的东西,一些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东西。
我以为作者做到了。文学只有向善向美,才能更加动人、感染人。
当然,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必须在语言与构思上更精到。从上述三篇小说中也可以看出作者作品的某些故事化或者是类型化,且有重复的嫌疑。写作其实是挖井,选址和挖掘的深度,决定着这口井的“出水量”和质量。这些是我和发山兄弟在今后写作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这次来参加笔会,侯发山兄弟请我写几个毛笔字。我斟酌许久,写了“厚积薄发”和“山高水长”。这八个字暗含了“侯发山”三个字。
我以为只有对生活、对人生以及人性的深切感悟才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厚积方能薄发。只有高山才能蓄积足够的能量和水源,一如我们占有了生活这座富矿,文学之水才会源源不绝。
最后,我也祝愿我们小小说作家作者之间的情谊,如高山流水一般,相知相爱,永不枯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