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路街道的格格们(发10月9日《巩义时讯》)
(2012-10-10 16:55:0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乡风景 |
新华路街道的“格格”们
侯发山
在巩义新华路街道,大家把这样一群人亲切地称为“格格”。他们可不是什么公主千金,其中有二十多岁的姑娘小伙,有三十多岁的大哥大嫂,四十多岁的大叔大妈,他们是社区的网格长。如果说新华路街道的大街小巷像是一个棋盘,这些“格格”们则像一枚枚棋子,忠实地守卫在自己的位置上。岗位虽普通,工作却辛苦;工作虽平凡,精神却伟大。他们不分春夏秋冬,不分白天黑夜,不分节日假期,一头扎进社区管理的最前沿,采集信息,排除隐患,调解矛盾,送去温暖……他们把社区居民当作自己的亲人看待,社区居民也把他们看作是自己的子女。
文化街的老李一直享受副县级退休干部待遇,由于对国家政策把握不透,心里耿耿于怀,认为自己应该享受正县级待遇。文化街社区的“格格”刘二娟得知老人年事已高,儿女不在身边,不但孤独,平时买菜也是个问题,她和单位同事经常去找老人聊天,帮老人干些家务。每次去都要给老人带一些青菜和水果,有时还买老人爱吃的烧鸡……老人被她感动了,也了解到了国家政策,表示不再给社区添麻烦。
“网格化管理真是解决我们的大问题了,再也不用闻臭味了。”货场路社区21号院的李奶奶拉着 “格格”康继红的手高兴地说。李奶奶为何这样说呢?缘于一件事情。货场路21号院有4栋老楼,一百二十多户居民。前段时间院内下水道堵塞,路面破损,给居民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康继红在日常的巡查过程中发现了这些问题,及时反映给了二级网格,协调有关部门并请来工程队,在很短时间里还了居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老于是市影剧院居民,在绿化带里种了几棵丝瓜,影响了楼院美观。社区的“格格”郑金霞多次请求老人拔了,老人一直没同意,说话也难听了一些。郑金霞采取迂回策略,与老人拉家常交朋友,做老人子女的工作。老人也是明白事理之人,就自觉把丝瓜拔了。郑金霞说,她打算在重阳节举办老人座谈会时,邀请老喻参加。
在一个暴风骤雨的恶劣天气,文化街社区“格格”翟向华接到人民路170号面粉厂院居民刘瑞萍打来的电话,声称有棵大树被风刮断了,正好倒在了电线上。翟向华及时赶到现场,一边给电业局、园林局以及街道安监科联系,一边冒雨引导行人避开……直到相关部门赶到把危险解除才离去。
水泥厂院五个小孩子玩游戏,竟让一位老人命丧黄泉,死者家属与另外几个孩子的家长因赔偿事宜闹起了纠纷。新兴路社区“格格”谢晓华和程红利在走访过程中得知此事,立即和社区民调员王全玉、齐柱子到当事人家里做工作,最终事情得以圆满解决。
“格格”张海霞积极协调使得育英街10号家属院的地坪旧貌换新颜;“格格”巴秋展帮助钢厂家属院一个特殊家庭的癌症患者立遗嘱;“格格”白瑞婕在炎热的夏天协同文化街社区居民们一起清理楼道内杂物四个多小时;“格格”张慧典帮民工老滑讨到了6700元的医药费;“格格”白琳琳在辖区巡视时及时平息了两位老人之间的风波……
“格格”们的工作很苦很累,但是他们也有快乐。“其实,所有格格的快乐都是一样的,就是得到居民的理解,看到居民的笑脸。”“格格”李方说到自己的工作,她如数家珍,路灯坏了、下水道堵了、邻里之间闹矛盾了……这些连着千家万户的生活琐事,都是“格格”们心里的千千结。“网格管理员,就是要时常把居民的事挂在心上。只有这样,居民们才会把‘格格’当作自己的知心朋友,有了事有了难都和我们说。”“格格”崔丽君深有感触地说。
新华街道办“格格”们立足网格、面对居民,把管理变成了服务。“‘有事找格格’如今已经辖区居民的口头禅。” 新华路街道李立新书记说,“虽然‘格格’们很辛苦,但他们的工作很有意义。网格化管理的工作模式,不是行政化的,而是服务式的。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关心社区里的每一个人,关心社区里的每一件事……这种保姆式的服务,让政府和老百姓的心贴得更近。”
如今,在巩义市的各个镇(办)、园区,类似新华路街道的“格格”还有很多很多,他们已经成为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