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飞和他的小小说
(2010-08-31 12:31:18)
标签:
杂谈 |
分类: 专家、读者评论 |
刘永飞和他的小小说
侯发山
因永飞是河南老乡的缘故,彼此都钟情小小说这一文体,经历大致也相同,我对他较为“关注”。我俩先是在网络里“勾搭”,后又在电话里经常联系,他的真诚和善良让我“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的作品更是让我喜欢,尤其是他的关于底层人物或者说是弱势群体的小说,很是让我对他产生“青睐”。因此,当他约我为他的新书写一些文字时,我顾不得学识浅薄,欣然同意了。
永飞是从河南农村出来的,后到上海打工,艰苦的生活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而且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得天独厚的,这就决定了他的创作,不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好玩,而是抒发底层人物心中的块垒。所以说,较之于其他作家,永飞有自己的优势,他熟悉中身边的人,了解底层的人,对这些人寄予同情和关爱。因此,他有优势写透他们,写深他们,写活他们。如《会跑的树》,村长传言,村后要修一条路,还要建服务区。村民们为了多得到一点补偿,把村前的树也挪到了村后。结局是空欢喜了一场——路线变了,树也死了。如《老板刘德凯》中的刘德凯,“辉煌”时颐指气使,打手下,骂老婆,玩小姐,“落魄”时,用他老婆的话说——“这狗东西现在老实了,一下班就知道往家跑!”对刘德凯的描写,在行为和语言上虽然有些夸张,却充分表现了这类暴发户的嘴脸,把人物放大了,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仔细研究永飞的小说,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不是用墨水写成的,而是饱蘸着血和泪写成的。如酒店服务员桃红,在“保安丙”的潜意识里,她从一个又黑又瘦的“丑小鸭”变成连城里人都嫉妒的“白天鹅”,肯定是一个轻浮的人,一个不正经的女人。最后,“保安丙”因强暴桃红被桃红反抗,而把桃红杀害了,最终“保安丙”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桃红不幸的命运让我们扼腕叹息,“保安丙”虽说是罪有应得,但在让我们痛恨之余,又产生一丝说不清的情愫。如《寻找目击证人》,“歹徒施暴千人围观无人问,苍天白日弱女愤然跳天桥”,为了找到目击证人,患病的“老人”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歹徒被枪决那天”,老人“面带着微笑”在医院去世了。这样的微笑我们还是少看到为好!这样的微笑如果能够出现在“弱女”脸上该是多么好啊!《姐姐的红发卡》同样是一篇让我难以忘怀的小说,简简单单的几句对话和几个细节,相依为命的“哥哥”和“弟弟”就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而文章背后的另一面怕是永飞要告诉我们:“姐姐”是在一个地下鞭炮厂当童工的时候出事的,“姐姐”是为了给兄弟两个“做好吃”的才去当童工的!掩卷深思,悲哀多多,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我们说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生活好理解,而高于生活就不好说了,这是对生活的概括、总结的提升。一篇作品要概括提升到什么程度才恰当,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现生活和作家的思想,这就不好一下子讲清了,要具体分析,要看这个作品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的。小小说是文化作品中非常别致的一种形式,她拥有最庞大的读者群,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形式,也是为一般百姓所津津乐道的文学样式。这就决定了好的小小说得源于生活且不能对生活的概括太具抽象化,要做到好读好看。这就需要离生活近一点,不能无病呻吟。永飞的小小说正好符合这些特点,其叙述不藏锋机,闪烁着平民的智慧,很值得一读。永飞崇尚写实,追求写实。他的小说在经过耐心细致的铺垫后,异峰凸起,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使读者看到了他对情感最有力度的表达。如他的小小说《会上楼的牛仔裤》,“我”的一条旧的牛仔裤被风刮到了楼下,本想弃之不要。“第二天,我发现我的那条牛仔裤被装在一只干净的马夹袋里,系在一楼楼梯扶手上。”“奇怪的是第二天下班,那条牛仔裤又出现在二楼的扶手上。”……就这样,这条牛仔裤一天上一个台阶,从一楼一直“走”上六楼。而送这条裤子上楼的是一位老人,且是一位盲人!预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篇小说发表后,被《读者》等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在当年年度评选中获了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永飞的小说语言,朴实中带有机智,不温不和中带有力度。这样的语言读来富有亲切感,这样的作品在读者中大受欢迎。如《寻找目击证人》中,“老人闭一下枯井般地眼睛,然后又缓缓睁开,似乎太过疲倦。”“镜头前的老人目光依然如炬、凌厉逼人,让整个城市不安起来”;如《会跑的树》中,“那天,是大李庄人最得意的一天,多数女人去镇上割了肉回来,整个村里像过节一样庆祝”“和张庄相比,大李庄是一片死寂。男人们伸长脖子咂着口水,却难以下咽,最后他们发疯似的骂着女人说……”等等,类似这样的语言在他的作品里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在我看来,永飞的作品还有一丝不足,就是叙述之后的“个人观点”,如《会上楼的牛仔裤》的结尾这样写道:“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就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我觉得,这样的议论有点画蛇添足之感,完全可以不要,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琢磨。然而,瑕不掩瑜,这样的作品还是让人过目不忘,长久地涤荡着读者的心灵。
永飞毕竟还年轻,今后的路还长,肯定会有更好的表现,让我们试目以待。
侯发山
因永飞是河南老乡的缘故,彼此都钟情小小说这一文体,经历大致也相同,我对他较为“关注”。我俩先是在网络里“勾搭”,后又在电话里经常联系,他的真诚和善良让我“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的作品更是让我喜欢,尤其是他的关于底层人物或者说是弱势群体的小说,很是让我对他产生“青睐”。因此,当他约我为他的新书写一些文字时,我顾不得学识浅薄,欣然同意了。
永飞是从河南农村出来的,后到上海打工,艰苦的生活不仅磨练了他的意志,而且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得天独厚的,这就决定了他的创作,不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好玩,而是抒发底层人物心中的块垒。所以说,较之于其他作家,永飞有自己的优势,他熟悉中身边的人,了解底层的人,对这些人寄予同情和关爱。因此,他有优势写透他们,写深他们,写活他们。如《会跑的树》,村长传言,村后要修一条路,还要建服务区。村民们为了多得到一点补偿,把村前的树也挪到了村后。结局是空欢喜了一场——路线变了,树也死了。如《老板刘德凯》中的刘德凯,“辉煌”时颐指气使,打手下,骂老婆,玩小姐,“落魄”时,用他老婆的话说——“这狗东西现在老实了,一下班就知道往家跑!”对刘德凯的描写,在行为和语言上虽然有些夸张,却充分表现了这类暴发户的嘴脸,把人物放大了,清清楚楚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仔细研究永飞的小说,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不是用墨水写成的,而是饱蘸着血和泪写成的。如酒店服务员桃红,在“保安丙”的潜意识里,她从一个又黑又瘦的“丑小鸭”变成连城里人都嫉妒的“白天鹅”,肯定是一个轻浮的人,一个不正经的女人。最后,“保安丙”因强暴桃红被桃红反抗,而把桃红杀害了,最终“保安丙”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桃红不幸的命运让我们扼腕叹息,“保安丙”虽说是罪有应得,但在让我们痛恨之余,又产生一丝说不清的情愫。如《寻找目击证人》,“歹徒施暴千人围观无人问,苍天白日弱女愤然跳天桥”,为了找到目击证人,患病的“老人”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歹徒被枪决那天”,老人“面带着微笑”在医院去世了。这样的微笑我们还是少看到为好!这样的微笑如果能够出现在“弱女”脸上该是多么好啊!《姐姐的红发卡》同样是一篇让我难以忘怀的小说,简简单单的几句对话和几个细节,相依为命的“哥哥”和“弟弟”就活灵活现地站在我们面前,而文章背后的另一面怕是永飞要告诉我们:“姐姐”是在一个地下鞭炮厂当童工的时候出事的,“姐姐”是为了给兄弟两个“做好吃”的才去当童工的!掩卷深思,悲哀多多,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
我们说作品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源于生活好理解,而高于生活就不好说了,这是对生活的概括、总结的提升。一篇作品要概括提升到什么程度才恰当,才能更好更准确地表现生活和作家的思想,这就不好一下子讲清了,要具体分析,要看这个作品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的。小小说是文化作品中非常别致的一种形式,她拥有最庞大的读者群,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形式,也是为一般百姓所津津乐道的文学样式。这就决定了好的小小说得源于生活且不能对生活的概括太具抽象化,要做到好读好看。这就需要离生活近一点,不能无病呻吟。永飞的小小说正好符合这些特点,其叙述不藏锋机,闪烁着平民的智慧,很值得一读。永飞崇尚写实,追求写实。他的小说在经过耐心细致的铺垫后,异峰凸起,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心灵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使读者看到了他对情感最有力度的表达。如他的小小说《会上楼的牛仔裤》,“我”的一条旧的牛仔裤被风刮到了楼下,本想弃之不要。“第二天,我发现我的那条牛仔裤被装在一只干净的马夹袋里,系在一楼楼梯扶手上。”“奇怪的是第二天下班,那条牛仔裤又出现在二楼的扶手上。”……就这样,这条牛仔裤一天上一个台阶,从一楼一直“走”上六楼。而送这条裤子上楼的是一位老人,且是一位盲人!预料之外,情理之中。这篇小说发表后,被《读者》等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在当年年度评选中获了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永飞的小说语言,朴实中带有机智,不温不和中带有力度。这样的语言读来富有亲切感,这样的作品在读者中大受欢迎。如《寻找目击证人》中,“老人闭一下枯井般地眼睛,然后又缓缓睁开,似乎太过疲倦。”“镜头前的老人目光依然如炬、凌厉逼人,让整个城市不安起来”;如《会跑的树》中,“那天,是大李庄人最得意的一天,多数女人去镇上割了肉回来,整个村里像过节一样庆祝”“和张庄相比,大李庄是一片死寂。男人们伸长脖子咂着口水,却难以下咽,最后他们发疯似的骂着女人说……”等等,类似这样的语言在他的作品里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在我看来,永飞的作品还有一丝不足,就是叙述之后的“个人观点”,如《会上楼的牛仔裤》的结尾这样写道:“我蓦然觉得这城市原来就有爱,而且爱就在身边,只是之前太过于封闭自己而恐惧于接受它罢了。”我觉得,这样的议论有点画蛇添足之感,完全可以不要,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琢磨。然而,瑕不掩瑜,这样的作品还是让人过目不忘,长久地涤荡着读者的心灵。
永飞毕竟还年轻,今后的路还长,肯定会有更好的表现,让我们试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