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帖:精神大碰撞,灵魂深透析

(2010-08-18 09:47:49)
标签:

杂谈

分类: 专家、读者评论
  
  精神大碰撞,灵魂深透析
  ——《一只土碗》《唐三彩》赏析
  读罢游睿先生的《一只土碗》(《短小说》2007年第10期)和侯发山先生的《唐三彩》(《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2007年第11期),心中不由地为之一震:两位文学艺术大师同具慧眼,巧运匠心,为我们演绎了一段震撼人心的精神大碰撞,为我们展示两位师长的宅厚仁心,为我们透析了两位青年的不同的精神灵魂。真可谓:同曲异工,尽显其妙!
  载体不同,效果相同!
  因为情节设置的需要,游睿先生借一只土碗为载体,推动相关情节的发展。先生撞落青年的土碗,为青年的遭遇而动了恻隐之心,欲高价收购青年的土碗。但青年拒绝相售,因为这只土碗时刻提醒青年不要忘记自己的根本。先生买碗遭拒后,暗自佩服这位青年,能在充满前卫和时尚的校园里坚守一方清贫,拥有一份信念;于是便暗中资助这位青年读完大学。时过境迁,青年难守清贫与纯洁,主动找上门,欲转让这只曾经让先生出价20万的土碗,更为可叹的是青年的一席充满铜臭的话让先生深感遗憾。但先生还是愿出1万元高价买下这只本来就是一只极其普通的土碗,并将其摔碎。小说的情节始终围绕土碗而展开,人物在土碗面前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却是异常丰富的,非同小可的。
  同样因为情节设置的需要,侯发山先生借一只瓷罐为载体,推动了相关情节的发展:栓保家境贫寒,但女儿梅花很争气,考上北京大学。但巨额的学费却让栓保感到分外为难。来南湾村调研的康乡长再次深入到贫困户栓保家,了解实情后,两眼一亮,发现了一个瓷罐。于是,故事便围绕瓷罐而继续向下发展。在康乡长的眼中,这不是一只普通的瓷罐,而是一只价值不菲的唐三彩,其造型古雅端庄,彩饰细腻,釉色莹润。他愿出3万块买下这只瓷罐。而胸有大志的梅花却提出:5年后用4万块赎回瓷罐,可用心良苦的康乡长却提出:5年后要用10万块赎回。几年后,梅花事业有成,开着轿车带着10万元找到康乡长,欲赎回那只瓷罐。而惊喜交加的康乡长却说那是一只很普通的瓷罐,并非真正的唐三彩。故事情节虽不多么曲折,但疑雾重重,引人入胜。一个小小的瓷罐却演绎出一段人间佳话。
  故事相似,善心相随
  两篇小说分别以土碗和瓷罐为载体,塑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精神,彰显人物灵魂,显示价值取向,其中巧妙,各有不同。
  《一只土碗》中的先生(大学教授),他为人低调,善于思考。偶撞青年,碰落土碗,瞬间的视觉交流,让先生对这位青年学生顿生钦佩,敬仰青年能视土碗为自己,能牢记他爹的嘱咐:看到这只碗,你就知道自己是山里的孩子,就应该努力学习!于是先生便想出20万高价买下这只土碗,同时也买下青年这种令人敬仰的精神。但青年拒售,这不由得让先生对青年再生几分敬意了!先生便在每学期匿名给这名青年捐全部学费。也正是先生的善心与大爱让这名勤奋的农家子弟读完大学。而结尾的一席话更加显示先生感人的形象、伟大的精神、高尚的灵魂。
  《唐三彩》中的康乡长有心资助栓保一家,但又怕伤及梅花的尊严,为维护栓保一家的自尊,便选择了一只极其普通的瓷罐作为载体来巧妙地资助梅花读完大学,其用心之良苦,爱心之博大,方式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绝。更为叫绝的是梅花当初就知道那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但为了让康乡长的善事做成,也为了回报康乡长,所以她决心将来要赎回这个普通的瓷罐,更为精彩的是: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其余的7万你捐给学校。这不只是简单的捐助,而是一种精神的发扬光大,一种爱的传递与延伸。向别人伸出援助之手已不再是康乡长一人了,爱心队伍在不断地壮大,感人的故事在不断地传颂,善心永相随,博爱永传承。
  卒章显志,回味无穷
  两篇小说出自两位文学艺术大师之手,英雄所见略同,故事的结局就是高潮,同样具有惊人之笔——释卷后洞悉谜底的快感以及毫不含糊的价值判断。
  这两篇小说的谜底可以说是惊人的相似:土碗、瓷罐都是平常物,并非价值连城的古董;先生、康乡长的善心之举却是令人敬仰万分的。
  其价值判断展示人性之美、人心之善。小说的结尾各有经典:《一只土碗》:先生:我当初出20万元是为了买一种精神,现在出1万元是为了买一份教训。《唐三彩》:梅花: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是逼我学业有成,干了一番事业啊!先生、康乡长并非贪图钱财之人,其价值取向是一种社会的责任感,是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操,是一种人间大爱,透过文字表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创作者的心灵历程,与其共同感悟人间真情,共同承受精神的大碰撞,灵魂大透析。
  读到此处,我们为青年和梅花巧遇善人而高兴,我们也为先生和康乡长的高尚灵魂而感动,我们的精神灵魂也深受触动,因而获得了阅读审美的最高层次的享受。
  诚然,小小说是灵感的产物,但作者若无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社会阅历,又怎能为我们奉上这精美的文化快餐呢?
  附原文:
  一只土碗
  游睿
  这是在先生家的客厅,青年和先生相对而坐。
  青年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从头到脚都是用钞票堆起来的名牌。他的面前摆着一只土碗。碗毫无特色,是在乡下随处可买到的那种,做工粗劣,而且还有几个缺口。先生微眯着眼睛,从规则的圆形眼镜片里透出专注的目光。先生端着碗,反复端详着,片刻之后,才小心地将碗放下。
  没错,这就是我当初准备花20万元买下的那只碗。先生说。
  青年呵呵地笑了笑,然后又搓了搓手说,现在……现在5万元我就卖给你。如果你真想要的话,价格还可以商量。
  哦?先生偏了偏头,有些吃惊地看了看青年,你想通了?
  先生是这一带的名人。先生饱读诗书,满腹经纶,为人为文在这一带有口皆碑。三年前,先生被一所大学邀去做讲座。先生历来为人低调,讲座开始前谢绝了校方前来迎接的专车,一个人徒步来到学校。先生喜欢这种一边欣赏风景一边思考问题的生活方式。路过食堂的时候,一个学生和先生撞了个满怀,端在学生手里的碗顿时落到地上,碗里的饭也撒了一地。
  先生连连说对不起,并蹲下身来捡那只碗。但这时候,先生愣住了。先生看见落在地上的竟然是一只土碗,庆幸的是,碗并没有破,但碗的边缘却摔了好几个缺口。先生早年当过知青下过乡,知道除了偏远的乡下,城市里是没有人用这种土碗的,更何况是在这充满前卫和时尚的大学校园。
  先生抬起头,发现这个端土碗的学生格外清瘦,高高的个子穿着极不合身而且破旧的衣服。看见先生,他连忙退了一步,拿起那只碗怜爱地抚摩着碗上的缺口。先生发现,这个学生的眼睛顿时有些红了。
  先生站起身,想对这个学生说点什么,但学生转眼跑开了。先生的心
  似乎被什么东西扎了一下。
  先生的讲座很成功。讲座结束之后先生没有离开。他想起了那只土碗和土碗的主人。经过努力,先生打听到那个学生的一些情况。那个学生和先生想的一样,来自乡下,家里的经济条件十分不好,一直是学校帮扶的对象。而他手中的那只土碗,从进校时就在使用。他是学校里唯一一个使用土碗的人,这几乎成了学校里的一道风景。
  最后,先生找到了那个学生,说,对不起,是我摔坏了你的碗,我想看看你的碗摔成什么样子了。.
  学生就把碗递给了先生。
  先生拿起碗仔细看了看说,这碗,已经破了几道口子,你看我干脆赔你一只好吗?
  学生摇了摇头说,你以为你赔得起吗?
  哦?先生吃惊地看了看学生,看来你已经知道了,那我就实不相瞒了,你这只碗的确是只价值不菲的古董,说吧,你准备多少钱卖给我?
  你看走眼了,这只是我们家吃饭的碗。学生说,但你出多少钱我都不卖,这是我上学时我爹亲手交给我的,爹说,看到这只碗你就知道自己是山里的孩子,就应该努力学习。为了给我找学费,爹的腿……
  先生的眼睛一亮。先生说,这明明是个古董嘛,反正你也需要钱,我出20万卖给我。
  我说了,你出多少我都不卖。最后学生转身走开,只留下先生一个人在风中沉思。
  一晃三年过去了,这三年里,先生一直惦记着这个学生。先生每学期都会匿名给这名学生捐助全部学费。但先生没想到,三年后的今天,当年的那个学生,也就是现在坐在他面前的这个青年,竟然会主动找到他,要把那只土碗卖给他。
  先生问,你真想通了?
  青年笑了笑说,我早就想通了,现在钱才是最重要的,有钱什么都好办。还真谢谢您,三年前您愿出20万元的价格没买走我这只碗的消息传出去以后,有不少媒体报道了我的故事,我收到不少捐款,不过那些钱只够我读书用,现在我大学毕业,急需钱找工作嘛,所以我就想到了您。
  那你爹的腿……先生问。
  老样子,医生说治不好了。我爹听说有人愿意出20万买我的碗我没卖,狠狠地打了我一个耳光,还差点不认我这个儿子了。我今天来您这儿,也算是他的意思。您看,这碗……
  先生又端起碗,端详了片刻,然后叹了口气,说,老实说,你这碗其实就是一只土碗,一开始我就知道它不值钱。不过,既然你今天来了,我还是愿意出一万元买下它。接着先生就从抽屉里取出一沓钱扔过去说,送客。
  青年高兴地收下钱,接着起身。转身之际,青年马上又站住了,我想问问,既然你一开始就知道它是一只平常的土碗,为什么还要出高价呢?
  我当初出20万元是为了买一种精神,现在出一万元是为了买一份教训!先生并没有抬头,只一挥手,那只土碗顿时在地上摔得粉碎。
  (选自《短小说》2007年第10期)
  唐三彩
  侯发山
  那天,康乡长到南湾村调研。村主任老贵忍不住兴奋地告诉他,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了北京大学。
  对于栓保,康乡长并不陌生。去年年关的时候,康乡长给栓保送去了一壶油两袋面三百元钱,可是,栓保死活不要,说他家的日子还过得去……现在听到这个消息,康乡长自然也很高兴,说,走,咱去栓保家看看。
  康乡长和老贵去的时候,梅花正坐在床边,嘤嘤地啜泣;栓保蹲在地上,不住地吧嗒着旱烟,很是无精打采。
  老贵在康乡长后面悄声说道,栓保兴许正在为梅花的学费发愁呢。
  康乡长似乎没听到老贵的话,朗声说,栓保,女儿考上了北大,祝贺你啊!
  栓保这才发觉来客人了,慌乱地站了起来,讪笑着说康乡长来了。梅花别过脸去,用袖子擦拭着脸上的泪痕。
  康乡长看了看,栓保家里空荡荡的,没有一件值钱的家当,墙角一缸咸萝卜散发出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老贵附在康乡长耳边说,栓保家一年四季吃咸萝卜。
  康乡长发现墙旮旯放着一个瓷罐,突然两眼一亮说,这个罐子是干什么用的?
  栓保不好意思一笑,说当年腌咸菜用的,现在嫌它有点儿小,就不用了。
  康乡长把瓷罐搬到光亮处,用手小心地擦拭了一下,说,哎呀,这是宝物啊!这个瓷罐不是一般的瓷罐,是唐三彩。
  栓保说不可能吧,是俺爹活着的时候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
  康乡长摇了摇头,接过老贵递过来的一块破布仔细地擦拭着,得意地
  说,你们瞧瞧,这个瓷罐绝对是唐三彩。
  老贵一愣一愣的,说,康乡长,你可看仔细了。
  康乡长说,你们瞧瞧这瓷罐,造型古雅端庄,彩饰细腻,釉色莹润,真是漂亮啊。
  老贵说,为啥叫唐三彩呢?
  康乡长侃侃而谈,说这种制陶工艺是从唐朝时期开始的,以黄、绿、白三种釉色为主色,经过高温烧制后,形成红、绿、黄、白、紫等五彩斑斓的华丽图案。
  康乡长一席话,把老贵和栓保听得目瞪口呆,傻了一般。
  栓保迟迟疑疑地说,康乡长,这个瓷罐真是宝物?
  康乡长点点头。
  栓保说,可是,这宝物对我来说也没啥用处,也不知道有人要没有?
  康乡长说这样吧,我出3万块,你卖给我如何?
  栓保惊喜地说,真的?
  康乡长说不骗你。
  栓保就慌乱地点了点头。
  老贵也松了口气,说梅花这下可以上大学喽。
  第二天,当康乡长交给栓保3万元钱要把瓷罐抱走时,梅花红着脸说,康乡长,这个瓷罐既然是唐三彩,肯定是我家祖传的东西,所以我不想让它流落到他人手中。
  康乡长眨巴着眼睛说,你这话什么意思?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保存好这个瓷罐,5年后,我用4万块把它赎回,中不中?
  没想到是这样,康乡长一时说不出话来。
  梅花说,康乡长,你要不同意,就请拿走你的钱,把瓷罐留下。
  康乡长说,那好,5年后你可以赎回,但不是4万,是10万!
  梅花沉默了片刻,使劲点了点头。
  康乡长走后,栓保气急败坏地对梅花说,闺女,你是疯了还是咋的?那个破瓷罐他买走就买呗,你还赎它干啥?你当真以为那就是宝物?
  梅花说,爹,我对着鉴定的书看过了,那个瓷罐就是唐三彩。
  栓保说确实我是跟着你爷在集市上拿鸡蛋换的,怎么会是宝物呢?若真是宝物,3万块钱咱是不是卖亏了?
  梅花说没有,我们还拣了一个大便宜。
  栓保说那就好,赎回不赎回都中。
  梅花在大学里刻苦读书勤奋学习,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副总,年薪20万。在老贵的带领下,梅花开着小轿车带着10万元钱辗转找到了康乡长。康乡长又惊又喜,他抱出那个瓷罐,说闺女,实话跟你说,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
  梅花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说谢谢您!我当初就知道是个很普通的瓷罐。
  康乡长很意外,说那你为何还要赎回去?
  梅花说,做人得讲良心,当年要不是您帮忙,我不可能有今天。
  老贵听得有点糊涂,说,康乡长,既然您知道是假的唐三彩,为啥当年提出要让梅花拿10万元来赎回?
  梅花抢先插话说,老贵叔,康乡长一是不想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是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啊。
  康乡长欣慰地说,梅花,我只拿回属于我的3万,其余的7万你捐给村学校如何?
  梅花同意了,一张笑脸如同盛开的梅花。
  (选自《百花园·小小说原创版》2007年第11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