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醒龙:一首小诗的启发

(2009-04-01 22:19:08)
标签:

评论

杂谈

分类: 专家、读者评论

一首小诗的启发

刘醒龙



  对于小说的创作者来说,现实生活要求自己必须不断地对自身有所创造。只有这样去做,小说及作家本身才不会流于平庸。文学是崇高的。这并不等于说,只要涉足文学,一个人就会自然地跟着了不起。
  写作是为了完善一个人的生命。因为它是生命对文学的想象。
  反过来,还有文学通过书写对人的想象。书写之想象并非只是虚拟的天马行空,难的是对生活本身的想象,既要超出人们的普通智慧,又不能脱离生活的本真。它不是纯技术的,而应该是人的意识如何对宏大世界进行把握。
  随着阅历的不断增长,我现在越来越发觉:那种貌似平凡、随处可见的东西,往往是最深刻、最难弄懂的,同时也是最容易使人误入歧途的。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正是这样,没有谁说过自己不懂其中一些玄妙之处的,然而,又没有谁能做到在文学与生活的碰撞中,时时保持着清醒意识。生活时常有意无意地将自己打扮得蓬头垢面,听任作家们用自己的情感尺度来尽情梳理,其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甚至出现人与鬼的差异。
  有句老生常谈:生活无所不在,生活就在手边、身边和眼边。情况的确是这样,生活是每个人一起共同创造的,因此每个人的行为也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症结在于作家如何在自己的写作里,将自身经历融入生活大潮中。
  十几年前,偶然听到一首名为《一碗油盐饭》的小诗:

  前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有一碗油盐饭。昨天
  我放学回家
  锅里没有一碗油盐饭。今天
  我放学回家
  炒了一碗油盐饭
  放在妈妈的坟前!

  说实话,我从未读过也从未见过只用如此简单的形式,就表现出强大的震撼力与穿透力的艺术作品,那么平凡的文字却能负载起一个母亲的全部生命质量,而这种在贫寒与凄苦中竭尽全力给后人以仁爱、温馨和慈善,正是千万母亲的人性之光。直到如今我还在琢磨它领悟它,聆听那字里行间中两个女人的生命对话。我就是从它那里悟出作家的意义,并发现他们的不同:一种作家是用思想和智慧写作,一种作家是用灵魂和血肉写作,对于文学来说,后一类作家更为要紧,更为珍贵。
  不能说这首无名作者的小诗里包含着绝对的真理,那样就无法解释为何别人听了会无动于衷,只能说它对我这样的人才是艺术的真谛。
  其实,在文学里就应该这样,一把钥匙启开一把心灵之锁,有些人必须用世界级的名著才能见效,对于我一首关于油盐饭的小诗就够了。
  这些年,我在很多场合上讲到这首诗,即便是在法国巴黎,也能产生相当的感染。最让我难忘的是在鄂东浠水的一次讲座上,这首小诗竟让一位看门的老头号啕大哭起来。
  那场景让我终生不敢忘记,并且还在往后的日子不断地叮嘱自己,希望自己哪一天也能写出一部让类似的普通人读后能歌能泣的作品来。
  前不久,去贵州参加一个活动,遇上一位来自宁夏的同行。他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肯放下,因为他当过十年乡村教师。听他说,在他们那里乡村教师们对《凤凰琴》推崇备至,我也久久不晓得说什么好。
  《凤凰琴》的写作灵感来自于某次在山里的黄昏中,看见一面破旧的国旗在寂寞的学校上空飘扬,和另一次在山村的夜晚里听见一支五音不全的竹笛吹出的苍凉旋律。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人将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让最卑微的人群,按照最流行的价值观进行奋斗,当希望出现时,他们却发现那些让人向往了许久的东西,对自己却无多大用处。他们的价值几乎无人看重,但他们的生命却闪烁着质朴的光辉。灵魂的呻吟和血肉的涌动,总是带着特殊的孤独,这类写作却是最能赢得文学的信任。
  世界上没有什么学问比生活本身更深刻。如果说生活是一个巨人,那么哲学只能是它的头脑,历史是其骨骼,而文学艺术则充其量是试图通达它的灵魂深处的血液与神经。生活的毫毛动一根就会使这样的血液与神经发生震颤,仅靠情感是无法实现超越的,必须用自己的灵魂和血肉去作无情的祭奠。
  1997年7月20日,我到大连参加中国作协举办的中年作家创作会议时经历了一次国内媒体没有任何报道的空难。死里逃生的感觉真是太孤独了,没有任何人可以分担。所有的点点滴滴完全依靠自身来化解,活着真好,生命真好的概念,从虚空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真实后,我也突然觉察到个人短暂生涯的全部细节。当然也就明白了,机遇就是不要总想着将天下的好事独自占尽。
  接下来能够明白的道理就很简单了: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所做的一切,无一例外都是对上苍所给予的生命的想象,生命的尽头在何处,生命的极限在哪里。
  对于文学,她的略有不同之处在于,她的想象是深情的,是充满爱的。
  从2000年到2005年,我只做了一件事:专心写作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圣天门口》。那时候,我并不太清楚,这样一种写作态度,会成为当代文学界的一种壮举。小说出版后,不止一次地听到有人说,这样的小说,简直是对别人阅读能力的一种挑战。有人认为这是歹话好说。我却觉得这类说法恰恰道出这个时代的文学真谛,小说的经典性就在于它对阅读的引领,而不应当在阅读的时尚中随波逐流。经典小说总是以超乎常规的形态出现。
  在人对文学的想象中,通常受到形式主义的引诱,将小说当成了某种日常事物。真正的小说是一种精神,一种意义;小说不是历史、现实或未来,而是一个阶段的社会良知;小说不是檄文与颂歌,而是每个人以思想为背景的审美。小说是一种心灵状态,它可以表现为个人的,归根结底还是群体的。
  小说的最佳状态是包括写作和阅读在内的许许多多心灵聚在一起反复碰撞。
  这些年,社会生活变化得越来越快。在表象的背后,所谓繁荣的出版物,绝大多数是些看过就扔的文字快餐。文学的生命在于经典,失去经典性,文学就会自断生路。
  当代中国文学,凡是具备经典性的作品,又何尝不似“寂寞的辉煌”。从《红楼梦》到《白鹿原》,它们的辉煌与寂寞都到了极致。
  在文学中,无论是当代还是古典,经典意义以及走向经典的方式,早就明明白白地摆在众人面前,是回到寂寞与经典,还是向往浮华与时尚,何去何从,那才是我们所有以写作名义生活着的人需要认真想象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