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孝存:开篇结尾的艺术

(2009-03-28 03:15:06)
标签:

文学

杂谈

分类: 专家、读者评论

刘孝存:开篇结尾的艺术

我和刘孝存老师

开篇结尾的艺术

刘孝存



  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说:“小说的第一句(或第一段、第一页)是设置在我们居住的世界与小说家想象出来的世界之间的一道门槛。因此,小说的开局应如俗话所说:‘把我们拉进门去’。”现实生活和小说天地是两个世界,因此小说开篇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让读者迈过这两者之间的“门槛”。
  高尔基说:“开头第一句最困难,它好像在音乐里定调子一样,往往要费很大工夫。”小说的开篇往往展示作品的“音调”。这“音调”突出表现在框架结构小说的框架中,而小说框架的基本表现形式为首尾相应,所以,它是开篇和结尾密切结合的产物。
  由开篇和结尾组成的“框”,就像画框一样将作品的主体部分框了起来。其功能除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外,还会把读者带入特设的氛围中去。此外,框架本身就有相应的色调。这色调,有的与主体融为一体,起衬托作用,有的与主体形成强烈反差,使其更加鲜明。鲁迅的《故乡》即采用了框架结构。全篇计六千余字,开篇近九百字——渐近故乡,“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小说主体部分四千余字,一半是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一半写眼前的闰土。结尾九百字左右——“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开篇把读者带入悲凉,结尾则使这悲凉更加浓重。
  许多作家在谋划开篇时,已开始了结尾的设计。有的甚至是先有了结尾的设想才去思谋开篇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哈泽·穆拉特》,开篇写原野上有一株被碾轧过的牛蒡花,他由此写道:“我想起了一个年代久远的高加索的故事……”结尾,又回述开篇写到的牛蒡花:“就是这个死,使我想起那棵在犁过的田地里被车轧倒的牛蒡花。”
  开篇设误会是小说常用的技巧之一。
  多数以误会法为组织方式的小说,采用“瞒底式”,即开篇就使读者产生误会,直到结尾才解除。也有的采用“亮底式”,即读者开始就明白怎么回事,但作品中的相关人物却不知道,如都德的《柏林之围》:一位老军人因听到普法战争中法军失利的消息而昏倒,为了他的健康,孙女谎报法军胜利的消息,老军人由此产生误会,当普鲁士军队开进巴黎时,他误以为自己的军队凯旋而归,便穿戴整齐,站在窗前庄重迎接,当他发现进城的竟是敌军时,倒地而死……
  开篇设悬念也是中短篇小说常用的技巧。
  常见的以突发事件设悬念开篇,以解除悬念结尾,但也有的开篇设悬念后,结局并不解除。如楞茨的《被嘲笑的猎手》:一个受人嘲笑的猎手,为挽回声誉,独自去打猎。他如何挽回声誉,是作品设下的悬念。他打死了两头野牛,但因意外无法带回去。空手而归的他不能证明自己的业绩,从而不能挽回声誉。
  有些作品的开篇,以看似平淡的期盼为起点,既没有误会,也没有悬念,但到结尾处却峰回路转,在令人怦然心动中实现最后的艺术打击。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以约瑟夫一家人期盼在美国发了财的于勒衣锦归来落空为构架,展示了世态炎凉。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则写一个流浪汉总是“事与愿违”,展示世道荒谬,有异曲同工之妙。想得到的怎么也得不到,不想得到的却找上门来,是小说的基本手法之一。
  博尔赫斯在谈到小说结尾时,说它“必须是难忘的”。开篇也一样,“必须是难忘的”。这个让人“难忘的”东西是什么?是新奇。
  据说有位作家对小说如何开篇结尾表示无所谓,说自己可以从一个火柴盒说起,写出一个有趣的故事。对一位成熟的作家来说,这当然不是一件难事。不要说火柴盒,就是一根随意丢弃的火柴,也可以写出一篇动人的小说来。由此,我们说到了问题的核心:这看似信手拈来的开篇(也包括结尾),实际上是作家丰富生活阅历和深厚艺术功力的结晶。仍以托翁的《哈泽·穆拉特》为例,这被碾轧的牛蒡花,不仅结构了小说,且与人物被侮辱被损害的命运平行发展,相映成趣,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简言之,这是托翁悲悯情怀精妙的艺术显现。所以,小说的开篇与结尾,固然是技巧,但要运用得法,功夫却在技巧之外。

◎作者简介

  刘孝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副编审。主要著作:文学理论《小说结构学》,长篇历史小说《西伯与商纣》,中短篇小说集《学生自远方来》,小说散文集《红气球·蓝太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