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姨,是我母亲的大妹子,下面还有八妹子、九妹子。
小时候,我有段时间住外婆家。外婆家里还有未出嫁的秋姨和九妹子九姨。记忆中的秋姨形象:一是年轻时候的青春焕发,飒爽英姿;二是中年时期的辛勤劳苦之伟大母亲;三是春秋鼎盛时期的行业精英。
在躲防空洞的年代,秋姨在别人都把自己藏在桌子底下的时候她扛着长把枪(或者叫民兵枪)在培元桥拐到北正街去的两条路上到处逡巡,满脸的责任,满脸的汗珠,有时还有满脸的朗笑。秋姨那时候穿的是一件不记得什么色的一字领衣,更显得精干,我脑子里立马就窜出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的诗句来。诗是秋姨带我乘轮渡去河西工地时教我的,后来又让我照抄几遍,再后来又拿晒图纸让我描写成像书一样的一本寄给我在湘潭的父母当上交的作业(诗本至今还保留着)。我那时候不过五、六岁,那本诗我能背但不大明白意思,却记住了
“飒爽英姿”,是因为秋姨那一头短发一身片色衣一脸担事的巾帼形象很容易让人产生联想。
我喜欢秋姨,因为秋姨总是抓紧时间填充我的头脑。跟秋姨上街,她会说这是什么路,那是个什么关系的人,节约时间到连空气都不放过,路上跟别人聊天也绝对是快言快语中还运动着眉眼的关切和热情,总之,没有空洞。秋姨跟我爹妈写过几次信汇报我在长沙的情况,细致到
“红红说话像拉力婆”,“做事像小保姆”,“用电灯泡蒂子做花钵”
等等无不让爹捧腹。有一次,我在一家百货店的橱柜前看一辆小三轮车,秋姨看出我想要,但我不好意思明说。回到培元桥,我又提起了那辆小三轮,秋姨逗我说那条裙子好看,要我选一样,我知道小三轮是只能看不能买的,街上那么多人也只看见过一个小朋友骑,没有钱的事想也是白搭,于是就懒得说话,但我没想到的是,几天后秋姨拿回了那条绿棉绸裙,她兴高采烈地晃着那条小裙子,我被感染也快乐了起来。裙领裙袖裙边都镶了红边,式样短短爽爽,前面还贴了一个也镶了红边的斜摆着的小口袋。裙子漂亮极了,靛绿靛绿,又彤红彤红,又厚又傥又放彩,我以为是缎子的,棉绸是后来知道的,我喜欢得自觉自愿去了预备班上学,之前我是没有蒜苗豆壳茄子皮就不去预备班的,后来又穿着回到了湘潭,那条小绿裙子成了我一生中最常回忆的美丽心情,那个九寨沟一样饱满的绿、海棠花一样华丽的红、带点凹形的滚了红边的小口袋就像一张快乐得笑歪了的小嘴的绿色棉绸裙成了我一生对服装审美的最高标准。
秋姨生于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自外婆去世后,秋姨便把大她十一岁的大姐即我的妈妈当母亲一样地亲近而走往密切。
秋姨是个得滴水之恩便回报三春的人。她老人家来看望我妈妈,正如歌词里写的“带上笑容,带上祝福”,虽没“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但也时常是做套棉绸睡衣或买个小煲锅或配几袋中草药地来湘潭陪我妈说说话,做做按摩,我说秋姨您自己也是上了年纪的人了,不要对着烈日出远门啊,秋姨就说:我们细时候是跟哒你姆妈你爸爸长大的呢,我咯扎老姐姐以前对娘屋里的贡献,我哈记得。秋姨看我家保姆很喜欢她的生肖作品,就对保姆说:哪个对我姐姐好我就对她好,你对我姐姐好唻,我还会做呢,下次还带给你啰。我哥的几位兄弟常得秋姨的作品,他们忙不叠地道谢,秋姨说:你们常日来看我姐姐,对她好唻,我给你们是应该的啵。春节或清明,秋姨去祭拜陵园的外公外婆,也一定会去早已没有往来的满姨的母亲墓前插花、鞠躬,秋姨说:以前他们帮助过我,他们帮我一次,我记得他们一世。
秋姨又是一位热爱生活又乐于奉献的人。结婚以后的秋姨搬过几次家,我最记得的是上麻园岭,那是民房一样的铁路宿舍,房子紧邻一天有好几趟火车的铁轨,半夜火车来了,就像压身一样的恐怖。秋姨的生活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时常听她说要去铁路上捡废弃的枕木当柴烧,周末要去乡下接强强健健,秋姨带我去的原因我不得而知,有次好像是有户人家娶亲做客,秋姨被当作上宾接到邀请,于是带上了我。还有两次是送强强,大冷的天下着雪,秋姨用袍裙背着强强急急地赶路,我在后面叭叽叭叽地跟着,手上拎的东西就是秋姨为讨好带养户送去的口杯、脸盆、肥皂、毛巾、热水瓶什么的,貌似健健被寄养的地方也在附近,送强强的同时还要去看看健健,路上有时会遇到熟人,往往搭话几句我们又急急地赶路。
上麻园岭的房子收拾得很整洁,强强健健回家在房前一片公用土坪里跑来跑去,现在想起来蛮有丰子恺画的味道。过了几年,秋姨又经某处搬家到了上大垅,小小的两室一厅也被安排得螺佗壳里唱大戏。住上大垅时秋姨总是说没有冰箱,“健伢子强伢子冇得冰棒恰撒,欠得造孽呢。”
类似这样的话还有许多,秋姨就像辛苦在世上只是为还前辈子欠子女债似的无法解脱自己。我读过一些表现平凡而伟大母亲的文章,可以说,每读到此,我头脑中自然会呈现秋姨那无私尽瘁的辛勤形象和无法自解的内心谴责。我内心深处对秋姨之伟大的认定就是她老人家高度的为母责任心和永远放不下的家庭责任感。
中年时期的秋姨拼事业完全可以独挡一面且卓尔出众,她凭借年轻时候跟外公学得的预算本领而盘活了自己的生路,业精又勤奋,开明又热情,秋姨这个半路出家的预算师居然在几年内获得了行内人的尊称,叫汤公。表弟胜春曾说过,他有些在长沙的业务收不回款,一次偶尔谈到秋姨,对方一听是“汤公”,就立马将麻烦事瓦解成平常事,几年难题就一个“汤公”名而迎刃而解。“汤公”本来是过去长沙建筑行业对外公的尊称,秋姨的承袭我想并不是她老人家自己雀占鸠巢,而是秋姨自己的业精于勤,勤且又精,精品作业一半为收入一半为奉献而获得的口碑,人们觉得秋姨是汤公再世而名至实归。九姨有次诡秘又赞赏地说:秋姨,秋姨的能力就不止做图唻,她应酬起来就是交际花咧,各个人跟前开个玩笑,那个人跟前敬杯酒,,蹿来蹿去,哈围哒她转。哈哈,这是魅力,一般人做不到,也学不来,秋姨的魅力我以为来源于她的风趣和快乐以及一招一势的感染力。秋姨迈入老年时,又一改几十年形成的生活轨迹,她转向老年大学打发晚年生活,过往的风光惯性似地又被众星捧成了月亮光芒四射,但秋姨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我上老年大学,不生病唻,不生病就是不给强强健健添麻烦,我不进医院,就是给强强健健节约开销。她老人家心里永远装的是健健强强,就是忽略她自己。
秋姨还是一位活到老学到老永远在学习的路上奔跑的人。年轻时候就有认准一事便一竿子插到底的干劲,晚年时更是有过之无不及。秋姨能做出色清味正香浓的腐乳、腊八豆,还饶有兴致地带到湘潭让我们品尝,看到瓶盖都那么崭新,那么讲究,我说:我们品的不是腊八豆,而是手艺,是上等商品。秋姨的
“作品” 确实不负这样的评价,她老人家做什么事都能让人感觉是全心投入,力求最好。我曾经以为 “热爱生活”
就是一句空泛的口头禅,但在秋姨身上,就是能感受到她心愿的融入。比如,我能仿佛听到秋姨在把豆腐或豆子放进木屉时的喃喃自语:各好的天气,你就要好好发霉佬啊,各是做得我姐姐恰的唻。又比如,她在钳着昏花的老眼做尼纶花时,也在心里默默叨念着:大不得意,我爹爹我姆妈都是讲究的人哎,盖扎靛蓝色好看,配几片叶子就活泛了。这虽是我的想象,但也不是虚拟,我去外公外婆坟上祭拜时总能看到秋姨插上的尼纶花,大朵小朵高低错杂俯仰生姿。秋姨学什么都是先看书看图,学习、研究,问了书本问老师,于是干一行精一行,秋姨的晒图和预算已成业内高手,手工作品像捏尼纶花、珠子生肖、珠子背包、编时髦帽子等,小商品柜台上摆的还不及秋姨做的精致。又如秋姨以七十老龄从头学二胡,居然也拉到了六级水平。再如秋姨学中医,什么人体结构人体穴位对应什么症状都背得滚瓜烂熟,什么时节吃什么中药,什么节气做什么功课等黄帝内经秋姨也是倒背如流,秋姨说她的无病无灾都是学中医学气功养生的结果,我虽不全信,但秋姨耽于其中乐此不疲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的精神慰藉处还可能是娱乐园是幸运的,秋姨健康到高龄八十当然是养身信念带来的成果。但如今的秋姨体质渐衰,这时候,秋姨的认真、执著又恰时地发挥了作用,秋姨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先提升了视力,又缓解了脑梗,自信的笑声又越过了电话线传到了我们耳中,阿弥托福!亲爱的秋姨!
再过几天的七月初七日是秋姨的八十华诞日,七月七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乞巧节,秋姨在兄弟姐妹中恰巧排行老七,又出众地心巧手巧人巧巧,所谓人巧巧,就是每遇事就能左右逢源,每遇绝境就能枯木逢春,每遇病灾就能化险为夷,这都是得神助得吉祥的结果。我们祝亲爱的秋姨在八十迈向九十的日子里能继续得神助,继续披吉光,人生之路继续左右逢源、四季皆春,人生晚年一如既往地快乐、幸福!健康、平安!

湘水:
秋姨,我5点正到家。小姚姐早我半小时下车。
我们走至丝茅冲地铁,坐到中信广场,乘长株潭101路至暮云,改乘湘潭115路经板塘铺至南岭路。一路风驰电掣,跟坐大巴公交差不多并未站站停车。所用时间差不多,费用省去一半。小姚免费。
今天凉快,也就多吃了几口,满满一碗饭,一个烧馒,一片扣肉,几它巴沙鱼,半盘卤拌半盘丝瓜半盘芽白。比平时吃多了一倍。哈哈~
还是祝秋姨八十过后,直奔妖寿、龟寿、神寿并寿寿健康和快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