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名流”
(2008-09-21 20:20:28)
标签:
文化博客感受生活乡村见闻杂谈 |
分类: 随笔杂谈 |
邂逅“名流”
文/赵国勤
( 该文已经在2008年10月16日《江淮晨报》b15版副刊、2008.10.16《武汉晚报》美文栏目、2008年10月25日《常州晚报》A13版人情世故栏目发表)
武汉晚报美文栏目http://cjmp.cnhan.com/whwb/page/21/2008-10-16/40/84441224116919838.pdf)
幸遇一位“名流”,是在一个周末的中午。
这天中午,我的一位朋友打电话叫我去宾馆吃饭,说是我的一位老领导来了。
我来到宾馆,见到了老领导,在场有乡政府在家值班的班子成员,因为我去的较迟,就在开饭前夕,几位熟人相继出现在我的面前,也有两位外地客人,正当我不知怎么称呼客人的时候,老领导上前做了介绍,我与客人一一握手,接过客人递过来的名片,坐在即将开始的酒席上,认真看着名片。
名片的头衔真的是闻所未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我忙问在场的一位精通书法的朋友,书法界是不是有这个名流?得到的答复让我很失望。
很快就得知这次老领导前来故地,是为了故地的招商引资工作,我所见到的这位名流就是由一位本县在浙江工作的老乡引荐过来搞温泉宾馆投资的,老领导在酒席上向我介绍这位身在商界的文化界名流,也向这位名流介绍了我在写作摄影方面的事,名流反应很冷谈,我因为酒量小,等把前来的客人一一敬了一点酒之后就离开了酒席,回到了乡政府班子成员那边的工作餐桌上,大家对这位牛B不浅的客人很感兴趣,每个人手头都有一张这位名人的名片,谁相信谁不相信,大家内心都有数,因为老领导在场,没有人说破而已。
我们吃过了饭,他们还在喝酒,一会就有人找我要宣纸和笔墨,说邀请那位名流题字,我无奈之下只好打电话给一位当校长的书法朋友,把这位朋友从午休的床上叫起来送文房四宝到宾馆来。校长朋友也是热心的人,及时将笔墨纸送到宾馆来了。
“名流”吃过饭,老领导就要求他为我的家乡的政府题字留念。据陪他一起来的人介绍,这位名流在家里为人家题字需要1000元一个字,会不会出手,还不一定,出于礼貌,我也去邀请了一次,可这位名流说出了让我不敢相信的话,他说,在这样的地方他没必要题笔。在真正的书法家赵朴初的故乡,竟有这样的“书法家”说出这样无知的话,我实在无法克制。我就和介绍他前来的一位老乡说,这是一位水货,我见过不少名人,他们都很谦恭,想这么牛B郎当的艺术家还是第一次遇到,听到他说出羞辱我的家乡的这样的话,我很气愤,我及时和老领导道别,没有和那位名人打招呼,就离开了宾馆,回到了家。
事后,我上网搜索这位名人的名字,可惜什么都没有找到,回来后我和朋友们调侃,都说就是我们乡里任何一个村都能百度出来,这样的“名流”是不是把我们当成了足不出户的乡下人,好在大家都是看在老领导的面子去陪同的,招商的结果我无须过问,据说字最后还是题了,字写得怎么样,我的那位在场的书法朋友做了见证,据说我的那位老领导也看出了这个商人不是什么名流,就请这位名流以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的名义为乡政府题一幅字留念,可“名流”坚决不同意,后来把一幅字写好后交给在场的乡领导,还特意说明,说什么我们省里书法家协会的主席看到他写的字都要矮三分,大家都觉得好笑,万幸没人笑出声来。这位“名流”可能真的很有钱,也能写一点字,可惜。招牌打得太大,也打错了地方,所幸我们一行的人文明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没有说破,好在大家见到的吹牛的人也很多,像这样打着联合国招牌的人我还是第一次幸会,总算有幸邂逅,可惜没有欣赏到“名流”的表演,就这样度过了一个说起来好笑,想起来无味的周末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