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感驿站:鞭炮的回忆

(2024-03-15 15:12:43)
标签:

情感

文化

鞭炮的回忆

今年的春节,没能放鞭炮。少了响气儿,总觉得新年过得静悄悄,缺了点儿气氛。

从小在农村长大,鞭炮之于我是十分熟悉的存在,从未陌生过。它在空中绽响的那一刻,也把我兴奋喜悦的心情带向了高高的天空。尽管生活中婚丧嫁娶之类的活动平时少不了用到鞭炮,但在过年的那段时间,鞭炮则是妥妥的主角儿之一。

八十年代是我的童年时期。大约新年来临前的半月,村子上空就零零星星地响起了鞭炮声。有孩子们摔在地上的小摔炮,也有单个儿响的大鞭,还有高高蹿入天际的二踢脚,每次听到那清脆的响声,心头就为之一振,感觉新年的脚步就近了些。同时,村子里也在向阳背风的宽绰地方架起了鼓。一时间锣鼓齐鸣,再配上这脆生的鞭炮声,那年味儿就更浓了。

年前赶大集买鞭炮,那个场面响起来真宏大啊,直到现在我还感觉记忆犹新。鞭市在大山集的北边一片土地上,沟沟洼洼的,停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卖鞭的大车小辆。鞭市里人头攒动,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火药的呛味儿。卖鞭的人穿着厚厚的飘满尘土的黄色军大衣,带着严实的棉帽子,声嘶力竭地兜售着自己的鞭炮,还不断地吆喝着一些粗鄙的俚语:“鞭不响,就不是他小姨子赶的!”人们在鞭市里转转悠悠,精挑细选,总会挑选到自己心仪的鞭炮款式,高高兴兴回家去。

不过,因为赛鞭,没有管控,基本上每年都有因点燃鞭市酿成重大事故的时候。还有人家因为赶制鞭炮不小心炸毁整个房屋的情况,十分骇人。

从年三十儿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几个必须燃放鞭炮的日子。

年前一天,要请爷爷娘娘家来过年,悬挂家堂拜祖先。爸爸总是到村庄西边的地里,然后点上三炷香,放几个鞭炮(有的人家放一整挂),说上几句虔诚的话,一路拿着香走回家,插到家堂前的供香碗里,就算把过世的先人们请回家里来过年了。这叫香火传承。家堂两边的对联写道“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年春”即是此寓意了。

除夕夜是放鞭炮的主场。家人围坐在放满饺子碗的桌子前,孩子们欢天喜地讨着压岁钱,那气氛真是热烈。别看那个时候生活条件差,但过年的仪式感反而更加明显。在吃饺子前,母亲要祭天、祭地、祭神佛、祭祖先,然后才是一块儿吃饺子。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负责放鞭。鞭炮一响,年夜饭一吃,这就算真正的辞旧迎新了。那时候,整个村子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洋溢着无比欢乐的气氛。从天刚刚黑一直到凌晨,鞭炮声从未停下来。

大年初一,人们走街串巷互相拜年,所以早晨总是起得比较早。于是妈妈就让我拿上几个零碎的鞭炮,到大门旁边一放,这叫做开门炮,宣布新的一年的开始。因为初一才是真正的春节开始。这时,总会有零星的鞭炮声从村子的四面八方传来,应和着。

祭拜祖先上坟是燃放鞭炮最多的场合。初二这一天,要把列祖列宗送回去。清早起来,族人会稀稀拉拉地络绎赶到一个约定的地方,聚拢来,一起去上坟祭祖。到坟上之后,领头的长辈说上几句礼敬的话语,烧上几沓楮锭,磕上几个头,就开始放鞭。我们把捎去的大鞭、小鞭、盘鞭、花炮、二踢脚、开天雷等各式各样的鞭炮围绕着祖茔摆开来,依次点着。顿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就叠响起来,浓浓的呛味儿十足烟雾弥漫了枯草遍布的整个坟地。

我们都远远地站在一块,歪着脑袋,斜着眼睛,半捂着耳朵,欣赏这无比壮观的一幕。特别是那一箱箱的开天雷,带着红色的火光呼啸着蹿向高高的天空,随着“啪”的一声清脆有力的声响绽放,只留下一股青烟随风飘去,抬望眼真是过瘾。有时还会有细微的沙土粒光顾我们的头顶。一方坟地,实际上也算是小小的赛鞭场。放得多的,场面热烈的,也意味着子孙多,香火旺盛,气势十足。

元宵节和过年连的实在是太近,当人们还没从年味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就得准备过元宵节了。俗语说,十五大过年节,其实有些虚的成分。不过这一天也是寓意团圆的节日,历来备受人们重视,所以也是鞭炮齐鸣,过得有滋有味。伴随着闹元宵、猜灯谜、踩高跷、扭秧歌、烤蔑儿等庆祝活动,场面就蔚为壮观了。

过年燃放鞭炮,本来就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民俗文化,算得上是文化遗产。直到现在,我都记得大门上张贴的那副最熟稔的对联:“梅花朵朵迎新春,爆竹声声辞旧岁。”燃放鞭炮既有驱邪之说,更有庆贺之意,尊重传统文化是应有之意。
  如今,出于环保安全等因素,为了避免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县城区域已经禁止燃放鞭炮了。然而,心里总是有个小疙瘩,过年少了些情结,感觉因噎废食。于是我就买了电子鞭炮代替,虽然也能够听得那“噼噼啪啪”清脆的炸响声,但毕竟不如真实的电光鞭来的那么起劲,确是小有遗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