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落叶轻飞吻绮窗
(2022-09-01 17:07:20)
标签:
情感文化 |
周一一场淅淅沥沥的雨 下了半天,午后太阳就出来了。其实这个时节的雨水不再是来势汹汹了,却是天气逐渐转凉的节奏,更像是报秋的使者,大有“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不知怎么的,今年每临降雨,天气预报总是预报大雨或者暴雨,与事实毫不相符,失去了天气预报的精准性,也失去了预报的意义和价值。细想起来,不过是人为的原因。
一是不管现代科学技术多么发达,但是“天有不测风云”,预报总有不准确的时候,所以干脆预报大雨或者暴雨(严重一些),让人们的心理上做好思想准备工作,提高警惕,即使预报的不准确也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人会因此而被追责。
第二点原因就是推卸责任之嫌了。自从去年郑州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之后,天气预报空前地被重视起来。为了预防一旦有大雨或暴雨的天气灾害发生,故意提高几个级别的雨量预报,让人们高度重视,一旦发生人员和财产损失,气象部门则毫无责任,这就是有推卸责任之嫌的甩锅行为了。所以今年以来,每当下雨的时候,总是听到大雨或者暴雨的情况居多。
但这也不好,就像一天到晚总是喊“狼来了”,喊长了时间,人们的心理上照样产生麻痹大意的思想。认为狼不会真的来一样,一旦狼真的出现了,人们竟束手无策了。所以,天气预报一定要立足于科学和实际两个因素,进行精准地分析后预测,这样才能精准地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切记参杂政治考量,这样就不好了。
8月23日是处暑节气,24日是末伏的最后一天,这就预示着炎炎的夏日将真正告别今朝了。自从立秋以来,明显的感觉是空气湿度小了,尽管依然有些潮热,但是总体上还是凉爽多了。特别是夜晚的时候出去散步,凉风习习,很舒爽的。处暑也是“祛暑”,顾名思义,去热生凉。
坐在办公室里,隔窗望去,满眼的风景。天高云淡,那蔚蓝色的天幕是那么广阔,像浅蓝色的大海般静止悬挂在我们头上。鱼鳞般的云朵一片片地躺在这深邃辽阔的天空一动不动,安详自在。大地上,绿意丰饶,明丽的阳光下,空气澄澈透明,一片片的树木显得更加苍翠,有的树木已经披上了淡黄色的彩妆。微风起处,鲜艳的红旗在高高的旗杆上迎风飘扬,湖面荡漾起淡淡的縠纹,不时有小鸟疾掠水面而去……
唐·白居易有诗《早秋曲江感怀》:“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朱颜易销歇,白日无穷已。人寿不如山,年光急于水。青芜与红蓼,岁岁秋相似。去岁此悲秋,今秋复来此。”处暑来临,暑气消散,秋风乍起,送来新凉。池塘里的荷花多半都结成了果实,时光如水般流走,犹如红颜消逝,这秋日的风景,和去年是多么的相似呀!年年岁岁秋相似,时光好不经用,抬眼已是半生。
季节也是人生阶段的浓缩,我们的每一个生命阶段都能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季节。处暑是一年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如果按现在人均年龄78岁计算,此时正值人生的45岁之后,下一个节气是50岁以后的天命之年了。所以此时正是人生由盛转衰的一个阶段,饱满成熟,等待收获。
“秋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秋风即使带凉,亦漂亮。深秋中的你填密我梦想,就像落叶飞
人的思维是跳跃性的。忽然就想到了这段时间以来育儿的种种不易,大有心衰力竭之感,也对“不养儿不知父母恩”有了更深的感悟。一个人在少年时期不更事,总是不珍惜父母的感情,好像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做子女的就应该坐享其成,这是孩子们不能在应有的年龄养成独立性的根本原因。
现在的计划生育工作不紧了,国家提倡人们生孩子,因为人口红利没有了。一个国家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人气指数的活跃。人们为什么不愿意生养了?原因很现实也很骨感。一是现在的孩子养育的方式和过去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现在是精养,过去是散养。过去的孩子兄弟姐妹一大帮,都是放羊式拖拉着成长,只要有口饭吃便可,大孩子看小孩子,生活不富裕,人气倒很旺。现在不行了,一个孩子从在娘胎里就要搞胎教,还要吃这吃那,要保证出生后的孩子健康,这是开始的投资。出生后,有的雇月嫂、保姆,买奶粉等项支出也要花费很大一笔。孩子长到三五岁,就要上幼稚园接受教育,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补习班,希望长大后的孩子多才多艺,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
二是现在养孩子投资太大。如果是家有男孩子,从生下来的那一刻,就要考虑为他攒钱,要接受良好的教育,要给他买楼房,要给他娶媳妇,要给他买车……这些都是整整壮壮的大花销,还不考虑日常的衣食住行。想想一个工薪家庭或者农村家庭都跟着着急,哪里去弄这么多钱?愁啊愁,愁就白了头。如果是有女儿,现在也谈不上什么省钱,在教育上同样花销,无非是出嫁时如果家庭条件好的话就大陪送一番,如果条件差的话,可以适当地少陪送一些,对方是一般不会说什么的,毕竟女儿是融入到对方的家庭,这样算来可能经济的压力要小一些。但是不是完全如此,很多的独生女儿也是和男孩子没有什么区别对待的,毕竟只有一个孩子,再区分性别意义不大。
三是养育孩子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养育孩子经济压力固然客观存在,但是精力能否跟得上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如果一个家庭是双职工,时间都不能完全自由支配,要上班,所以孩子只能托付给保姆,或者让公公婆婆爸爸妈妈来带,但是前提是老人们身体好还可以,如果身体不好那这个假设就不成立。
同时,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孩子生下来,成长最重要。为了让孩子成材出人头地,每个家庭都在教育上投入了很大的精力。父母要有陪孩子的时间,要接送,当然还有这样那样的操心事,可以说一个孩子有操不完的心。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只要一个孩子或者不要孩子的原因。国家说了,出台十几条的优抚措施,可是那些都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人们对现实看得明明白白,生育热情不高是很自然的现象。
四是就业难的问题,吃饭才是最根本的问题。这令普罗大众感到生活艰难,不愿意把这种“人生的苦难”加到下一代人身上。和那些社会精英不同的是,老百姓的孩子无法在拼爹中胜出,预示着一出生就输在了起跑线上。现实情况是,每年都有一大批的高校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民营企业没有保障,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一岗难求,公务员考试更是内卷十分严重,一个本科生毕业后多年未能找到工作的比比皆是。据说,西藏阿里地区邮政局招收一个公务员,报名者竟达两万多人,可见内卷到了多么严重的程度。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不算完事,有了工作才基本定型。可是现有的体面工作岗位狼多肉少,而延迟退休政策又磨刀霍霍,决定了大部分年轻人找不到工作。
既然找不到工作,没有饭碗,生孩子难道不是徒增烦恼吗?以分数决定人生命运对于个人看似公平的,但是对于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则难言公平公正。同样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每个人都有生命的尊严,不应把生活的权利毫无限制地赋予社会精英阶层,而是应把社会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共享化均衡化。学习好的可以参加工作,学习差的就不能谋取职位?上天决定了每个人的智商天赋不同,情商天赋不同,学习好的和学习差的都应该有充分的生活尊严。国家制度的义务是最大程度平衡这种差距,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最合适的社会立足点,充分发挥其自身正能量和积极性,为社会作贡献,这才是应有之义。
五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必然要求。当人类的文明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老会有所养。人们不必把老年的幸福生活寄托在“多子多福”上,代之以坚实的养老保障体系。所以人们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人生的意义,对人生有着上佳的考量。人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应该怎样提高生活的质量?应该怎样赋予生活更充分的生命含义?这就是人身自由、经济自由、时间自由的最大化。而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主要的一个途径就是不要孩子或者少要孩子,把“寄希望于下一代”转换为“活出自己的人生精彩”。
“为下一代的成长呕心沥血”这个命题不错,但是也没有必要完全丢掉或捆绑自己的人生。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本不容易,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机会,人生就是一张单程车票,活出精彩的生命过程是应有之义。至于下一代,儿孙自有儿孙福,我们只要尽到了一个家长的基本责任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保姆式地代替孩子规划人生和他的生活。如果不要孩子或者只要一个孩子,一对夫妇可以腾出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兴趣之中的事情,可以去游山玩水开阔视野,可以到远方去度假享受惬意的生活,“心随我动”才是我们想要的自由生活,这样的生活才能谈得上质量。
说来说去,要不要孩子是夫妻的自由选择,国家完全没有必要提倡或者节制生育行为。这既是人生利益最大化的自由选择,也是生育权的自由主张。只要人们的生活幸福,完全没有必要建立在多生孩子的基础上,国家的繁荣昌盛也没有必要建立在多生孩子的基础上。多少年过去了,德国、法国、日本等西方发达的经济体人口一直是呈负增长的,但是不也没有亡国吗?不还是照样是发达国家吗?而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本国的生育率低,但是其优渥的社会福利、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吸引了大批海外优秀人才,弥补了低生育率造成的空白,简洁有效地提高了人口的素质,这种途径已被世界所认可。一个国家是否优秀,只要看移民的多少就行了,这是最实在的指标。
事实上,我国的清华北大等很多优秀的高校毕业生都去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发展,造成了人才流失,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深反思。现在的世界是地球村,人们在充分的经济基础上或者卓越的知识头脑基础上,有选择生活目的地的自由。“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们可以自由选择良好的社会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国度。是的,这没有错!这是“人往高处走”的哲学在现实中的主观反映。
无独有偶,昨天看微信,一则记者的报道引起了我的兴趣。说俄罗斯要恢复二战时期“英雄母亲”的荣誉称号,凡是生育10个以上孩子的,且一年后成活10 个以上的,国家给予发放相当于11万元人民币的补贴。可能是从2月份以来受到俄乌战争的影响,俄罗斯损失了近4万的军人,国家有些着急吧。实际上,长期以来,俄罗斯的人口都是呈下降状态的,不知道这是否和其寒冷的气候有关系,而且这个国家呈现男少女多的人口状况。
恢复人口平衡是好事,但是人的一生不应该为战争而活。我想“为增兵鼓励生育”这个理由显得很不充分,即便是公民有生育的意愿,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前线去打仗,因为那意味着生命将会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那是一种人生的赌博行为。人口的平衡是为了保持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幸福指数的不断提升,当然也是保证国家安全的需要,无论何时人都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从宏观的角度讲,保持人口的平衡有利于国家综合事业的发展,维持国家稳定的大局,引导性的生育政策还是有必要的。国家是否富强和人口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大道自然:不违背规律,任其自然才是最好的选择。
近来读书篇目是余华的《活着》。以前断断续续地看过这部电视剧,有过斑驳漫漶的印象,大致记得其中有过一个名叫福贵的主人公,其实“福贵”的影子在开始一闪即逝,其人生的大部分时光倒是穿得邋里邋遢,饱受生活的苦难,一直就那么在苦难中煎熬地生活,是那种最低层次的贫下人民代表。具体的细节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福贵那张毫无表情的写满悲苦无奈的脸。当然,一部小说拍成电视剧,肯定只抓最主要的点来拍摄,不可能事无巨细拍遍小说所有的内容,所以如果真正想了解故事的全貌,还需要完整地去读小说的全部内容。目前,我大致只看了约三分之一的内容,有了对这个人物丰富的感知,大体有那么几个方面:
一是富不过三代像魔咒一样笼罩在大多数家庭的上空。福贵的爷爷辈本身是大地主,富甲一方。从书中的信息判断,这是一个南方的水乡的地方。那个时候的地主,过日子有时候也是很精打细算的,他们发家致富的手段大致一靠积累,二靠剥削。说积累主要是一年年逐渐积累家产,然后不断地置地,有了地就有了安身立命的主要资本,就预示着富裕生活的开启。说剥削是通过雇佣那些无地的农民佃户,收取地租,只给他们活口的口粮,基本上是大部分占用他们的劳动成果。这时候发家致富的地主过日子还比较谨慎。
结果到了第二代福贵他爹这一辈,就呈现江河日下的情况了。原因是他爹富里生富里长,从未经历生活的苦难,所以只知道享受,逛窑子赌博,反正不务正业,根本谈不上勤俭持家,所以家道中落是必然的了,最后也只剩下一百亩地的资本。到了福贵这里是第三代人了,福贵更是一个纨绔子弟,看到米行老板美丽的女儿家珍,托人说成了亲,但他并不知道珍惜。反而一天到晚逛青楼豪赌,地地道道的花天酒地,吃喝嫖赌。这种情况,纵是有十八座金山也架不住折腾啊,而赌博更是十赌九骗,他基本上是一路输输输,不用很长时间,家产就输了个精光。
老爷子把一百亩地和房子全部折变了还了龙二的赌债,一家人搬到了茅屋居住。至此,福贵的身份由一个富家公子迅速转变成了一个衣食无着落的极度贫困的人,家境也从天堂一下子滑落到了地狱。不久,老太爷就一命归西了,过了三四年,福贵他妈也驾鹤西去。这其中,福贵妈说的一句话很对头:“上梁不正下梁歪”,一切都是因果报应,而且这叫现世报!
二是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富贵的媳妇家珍有着很好的家庭,也是有文化的女学生,长得又十分漂亮,本来应该嫁个知书达礼、家境殷实的如意郎君。书中没有明说家珍嫁给福贵的原因。从家珍逆来顺受的性格来看,无疑这是父母之意,媒妁之言的结果。可能当时身为米行老板的家珍爹看中的是福贵殷实的家境,即便是家道中落,也算是一个小地主,过个富裕日子还是不成问题的,应该是不愁吃不愁穿的,所以家珍父母同意了这门亲事。
然而,错就错在,家珍的父母并没有替女儿好好地考察一下这个女婿的质量,仅仅从物质的角度来衡量婚姻,导致了家珍生活的不幸。当时,福贵让别的女人驮着回家,在经过老丈人门前的时候,还高声请安,只骚得家珍爹像避瘟神一样来回躲避。可以说,酿成家珍人生悲剧的始作俑者就是他的父母,这也是有着完整的因果关系的。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幸之后,家珍依然无怨无悔地操持着极度贫困的家庭。倒是家珍爹看不下去了,仍然像出嫁闺女一样用八抬大轿热热闹闹地把闺女又接了回去,福贵毫无怨言。
在那个封建时代,出嫁的闺女泼出去的水,改嫁、悔婚是极不体面的事情,远不像现在婚姻的自由奔放,所以这也是制度性的因素造成了家珍的不幸人生。当家珍生了儿子有庆以后,几个月后就返回了这个贫穷的家,毕竟这里有他的丈夫和女儿,她无法割舍这个贫困的家庭。她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只要一家人能够在一起,平安过活就好,至于累一点,日子苦一点这些都可以忍受。仅从这一点上,家珍的心里是矛盾的,她既想过一种本应富裕高质的生活,又割舍不下生活中的亲人。这也是她自己逆来顺受的结果。如果她勇敢地和福贵离婚,转身去找寻自己的幸福呢?
三是人生自有宿命,一切自有天意。尽管福贵是一个不争气的昏庸的家伙,但是这家伙的命运造化好像还挺大,几度处在死亡的边缘也没有死,而是顽强地活下来了。他娘生病,家珍给了他从娘家带来的两块银元,让福贵去城里请郎中。计划不如变化大,结果到了城里一不小心碰巧被部队抓了去当推炮手。在面临生命威胁的情况下,福贵直接死了那条逃跑的心,于是跟着部队一路开去。家人对其行踪好不理解,找寻多日未果。在部队的日子里,他也是小心翼翼,历尽艰难险阻,只求保命。
适值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围歼(估计是淮海战役),国民党部队乱成一团,食物接济困难,福贵和春生想尽一切办法搞食物,大难不死,苟延残喘。这期间,国民党部队溃不成军,很多人在狭小的作战区域里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或者逃跑,或者投降。富贵和春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降。令他想不到的是解放军优待俘虏,还发放了盘缠,福贵幸运地回到了家。在那样战火纷飞、九死一生的险恶环境里,福贵不是没有想到死,但是上天保佑,他还是活过来了,尽管他以后的人生仍是受苦受难,却见证了那个时代的沧桑变化,明白了人生的许多道理。
当读到凤霞的遭遇时,我禁不住哭了。多么好多么懂事的一个姑娘,怎么就投胎在这样一个不堪的家庭?上天是公平的吗?从小时候她跟随父母住在阔绰华美的大房子里高高兴兴,直到家庭中落搬到茅草房里时,她仍然高高兴兴。可能在孩子的意识里,能和父母在一起就是一种幸福吧。当福贵下地干活的时候,凤霞就在一旁割草。
后来,福贵给娘进城抓药被抓壮丁,经过一系列磨难回到家时,凤霞因为发烧耽误治疗变得既聋又哑了。然而,当有庆长大后,福贵夫妇为了让有庆读书改变命运,省出钱来供他上学,就把凤霞送人了。可是,尽管原生家庭再穷,凤霞心中依然热爱这个家庭,有道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过了几个月,凤霞夜里偷偷地跑回来了。福贵夫妇也想念孩子啊,难舍难分,都是贫穷惹的祸,于是让凤霞多住了一天。
随后,福贵亲自把凤霞送回到城里的人家。在和凤霞分别的那一刻,凤霞搂着福贵的脖子亲她的父亲,福贵再也忍不住心中的亲情,于是狠心下了决定,一家人就是穷死饿死,也坚决不再把凤霞送人了。读到这里,我已是热泪盈眶,禁不住抽噎起来。不仅仅是在战乱的旧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新社会穷人的命运也同样得不到上天的眷顾,这是否叫做“命运”?人生实苦,唯有自救。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元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一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今生好修行,来世不再投胎穷苦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