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光明普照
光明普照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330
  • 关注人气: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活随笔┃勇敢地去追寻诗和远方

(2022-06-23 16:37:16)
标签:

情感

文化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2022.6.13—6.19·

这几天的天气明显热了起来,风吹在脸上热乎乎的,有种被蒸笼热气熏了一下子的感觉,打开车门,往车里一钻,热气扑面而来,夏天的热情忒高涨了。

六月是毕业季,也是升学季,七日到十日要高考,十三日接着就是中考,可以说一场硬仗接着一场硬仗,中考的压力比高考也轻松不到哪里去。按照目前的县高中招生规模,预示着将会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上不了高中,这些半大孩子适值念书的年龄,他们不读书了,将会分流到社会,应该不会有更好的出路。即使不走念书这条道路,初中文化还是显得有点儿少了,毕竟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文化总是欠缺的。毛主席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部队。一个人没有文化,就会多几分粗俗气,对高质量的生活追求也会有影响的。

那天下午放学,我去接孩子,正看见学校里举行盛大的欢送毕业生仪式,校门前横七竖八摆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大车小辆。高大的气垫彩色月亮门上面写着“铭记母校情,勇追中国梦”,欢送那些初三毕业生,初中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排列两队,初三的孩子们从中间走过。校长和学生代表都发表了热情洋溢感情真挚的讲话,随后学生们都大兜小兜抱着书本上了车。

这些孩子朝气蓬勃,叽叽喳喳像快乐的小鸟,他们三五成群地在学校的门前拍照留念,从今以后,他们生活了三年的学校将会被称为母校了。看了那个场面,感觉很伤感。三年的初中生涯很快,说过去就突然过去了,仿佛就在昨天,一晃就过去了,简直太快了。真是“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那些苦思冥想的作业、那些聚精会神的听讲,那些同学嬉闹的欢娱时光都已成为了美好的回忆。这是人生里程碑上一个小小的节点。尽管小,但很重要,他们将会站上新的人生舞台,开启一段新的人生时光。可能一些孩子还停留在童年开心岁月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的时候,时间就擦肩而过了,快得来不及打个招呼。

学校时光是单纯而美好的,尽管我们为那些较难的题目而烦恼过,为同学间的摩擦而憎恨过,为老师的训斥而痛苦过,但是回想起来这一切又是那么容易令人释怀,在走出校园的那一刻,感觉云淡风轻了,相反会因为同学和老师的分别而感到留恋和惋惜。这是一段同窗共读美好时光,是一种朝夕相处的刻骨铭心的温情岁月,大家都为着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同龄人的家国责任和个人希望都在校园汇聚,这是一股青春旺盛的力量,是一段热血沸腾的人生时刻,它永远值得每一个人铭记和怀念。

青春不散场,梦想正起航。晚上,微信圈里就发出了同学毕业的图文,写得热情洋溢,对同学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祝愿他们的人生顺畅一路开挂,也祝愿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以笔为剑,斩获未来。一帧帧热情相拥的照片把同学们的爱和友谊定格在特殊的时空,每当想起,总会热泪盈眶。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这是一段纯粹而美好的校园时光,栀子花开的季节值得每个人深深地埋在心底,等许多年后,拿出翻晒,历久弥新,方感到是多么珍贵。

分别为什么会伤感?一个人在一个集体呆久了,和集体的大多数人有长时间的思想感情的交流,已经形成了某种文化大同,建立起了一种文化联系的纽带,进而也对生活的一草一木、熟悉的场所有了一定的感情,产生了固定而深刻的影响。亦或对朝夕相处的友谊友情有了共同的默契感知,一旦在某一个固定的时间把这种桥梁纽带硬生生地割裂开来,必然会给人造成短暂的心灵上的空虚和无所寄托,产生留恋和怀念——这就是分离的伤感。这种短暂的伤感可能要等到融入新的集体后才会慢慢消解。

我想,岁月会淹没过去一切,每天都是新的开始,期待明日胜今朝。

春天绽放的花蕊,夏季里更加明媚。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风雪,我们都一起体会。经过四季的轮回,学会要勇敢面对。今天的我们更相信,笑容之后的眼泪。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有我们最美的年华。年轻的梦在这里发芽,走过了春秋冬夏。明天又开始新的出发,请不要担心害怕。告别了青春的美丽童话,我们都已经长大……”(额尔古纳乐队《毕业歌》)

公文的写作总是令人提不起兴致,枯燥乏味。大部分都是老规套子的东西,政治性特强,没有变通的余地,所以给人的感觉是没有生活的美感,倒是有一种强迫的感受。到了半年了,就要撰写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计划,到了年终了,就要写年终工作总结,总是按部就班,其实总结来总结去,来回的套路就是在工作总结、工作措施、存在问题、提出建议、部署今后的工作计划等几个方面绕,绕来绕去没有多少创新的东西。领导的左一个讲话右一个讲话也是大同小异,总是以反复强调为主,不过是融入了一些新的政治性要求。

总提创新太过嚼头,一个行政机关创什么新?如果能完整地落实上级决策搞好社会管理就不错了!一提创新,总会让一些机关人员冥思苦想,同样的内容挖空心思改头换面换说法视为创新,明显有瞎折腾的嫌疑,这个过程要浪费很多的时间、财力、精力的。各单位为了争名升位,体现自身工作重要性,纷纷到领导面前争相汇报工作,全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内卷现象。

上午的时候,一个股室的负责同志和我聊天,说起一个话题:现在为人民服务强调这么严格,单位负责人三番五次强调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投诉现象?人民群众为什么还这样不满意?总结了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主观上一是部分工作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不强,根本不能适应纳税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二是没有站稳政治立场,没有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功德建设的内容,不能较好地践行首问责任制,为人民服务也只是说在嘴上,大部分公务员心中并没有人民概念,心口不一,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教育的导向出了根本性的问题;三是存在态度上的嫌麻烦,处理问题的态度不端正,不能较好地践行群众路线,把群众当亲人。于是对群众爱搭不理,推诿扯皮,致使本该快速解决的问题在内卷中被长期搁置,引发征纳矛盾;四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存在吃拿卡要报的潜规则暗示。

从客观方面来讲,一是部分老百姓的学习能力差,不懂得办事的专业流程,只知道来服务大厅一趟就能一次办好,但是证件不齐全,条件不符合等等导致纳税人有情绪;二是纳税人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的,尤其是很多创业者的文化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现在规范的政务办事流程,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专业性的非经营的东西;三是对公务员本身官本位思想有厌烦情绪,对其处理问题的态度不满,于是造成上访、拨打政务服务热线进行投诉,要求上级解决。,为人民服务就要走群众路线,真落实了,就是功德无量,否则就是行尸走肉的民贼硕鼠。

这几天,全国的新闻层面最具轰动效应的还应该是唐山打人事件,让这座城市在全国甚至全世界“扬名立万”,一时风光无两。印象中,唐山这座城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经历磨难的城市,标签有唐山大地震、唐山钢铁、唐山陶瓷等,是一座典型的北方重工业城市,其地位在河北省仅次于省会城市石家庄。

没想到这一次的“城设崩塌”竟然是因为凌晨烧烤店打人事件。一时间,人们纷纷谴责,舆论压力倍增,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唐山官方紧急发声,人民评论员、新华日报、微博大V、抖音快手等重量级新闻媒体也重磅发声,把唐山这座城市以极快的速度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了目前政府工作的主基调。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大踏步前进的调整期,加之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之际,出现这样的事件实在令人大跌眼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样的治安状况有着长期的历史原因和具体的现实原因,肯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治安是老百姓高度关注的民生项目,在唐山市委市政府发声后,没想到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前来举报黑恶势力的老百姓竟然在公安局门前排起了长龙,“东北虎,唐山狼”的旧说法也被重新提起。不知道唐山的治安状况有多么糟糕,姑且不予置评。

有的网友说的很中肯,代表了群众的声音。网友A说:“我们需要的是法律的普遍适用和普遍公平,而不是在舆论压力下对个别的严惩,不是抓典型、树新风、立项目、搞运动。”网友B说:“真要在事实面前加为民二字,那就要长期奋斗,处理好治安及保护伞问题,给群众真正的长治久安报告,把问题真正处理好,而不是把提出问题的人处理掉,或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和平安社会有着急切的期待。

当恶行得不到惩治,社会正义被践踏,公权力被异化或者沦为个人牟利的工具时,熟视无睹或打擦边球半推半就的绥靖行为必然会大行其道,法治一定意义上也就沦落成为了民众面前的一面幌子。

微信上,看了俞敏洪和诗人余秀华的对话,总体感觉余秀华的为人处世的思想确实和普罗大众有不同之处。她的思想自由奔放,生活放荡不羁。尽管脑瘫,但她的精神绝对不残,相反她对写诗的爱好却没有半点功利的思想,这一点是非常令人敬佩的。写诗,在她的生活中是一种爱好,每天睡觉前都要写诗才能入睡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无关是否发表。

可能大家以前对她的诗多有排斥,认为有些语言太随意,不像诗的样子,不符合诗的格式,所以来自于大众的贬斥的声音要大于褒扬的声音,但她不以为然,认为做自己就好。这几年,她也比较在乎民众的声音,不再敢随意地发声,毕竟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度,众口铄金,不由得你不在乎。

因为身体残疾,她的婚姻生活也并不幸福,离婚后又重新谈了恋爱。她对另一半有着清醒的认识,观念还是比较开放的,不喜欢被婚姻约束,主张有各自的私人空间。自由的思想是深入她的骨髓的。不得不说,自由对于每个人太宝贵了,不仅仅是诗人。

当我们处于一种严密的体制之中的时候,这种社会的法律和道德的网格化越细密,人的自由程度就越低。思想受到严密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被禁锢,创新就会成为一种口号,文学也会变得单调乏味儿。

从宏大的历史观来看,政权交替纷争的时候也是思想自由碰撞激烈的时代,人们会大胆阐述自己的思想。所以在春秋战时期帘出现了百家争鸣,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诗赋骈体文,五代十国时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诗词,这些优秀文化都是思想自由结果完美的呈现。当然,我们提倡社会稳定,但是稳定并不意味着大政府小社会的治理方式,小政府大社会才能赋予民众思想的自由奔放,进而产生优秀的各领域的文明成果。

自由也是相对的,是法律法规和自身条件约束下的自由,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前几天和在东北做生意的一个堂兄聊天,我很羡慕他们自己做生意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况且他们的年收入会比普通的公务员要高。对于他而言,脱离了劳累的农村生活,去了大城市发展,无疑是生活向前迈进了一步,而且时间是自由支配的,没有具体的收入目标,完全凭自身的努力谋生活。其实背后肯定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辛,毕竟想把钱从别人的兜里掏出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努力程度增加了,可能要多承揽一些业务,多增加一些收入。而如果思想犯懒,也可以睡到自然醒,无非是少赚几毛钱罢了。

相比之下,公务员受到的社会约束就更多。时间不自由、工作不自由、人身不自由,要在体制内遵守一切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甚至八小时外还要接受监督,还要做社会的表率,这就牵涉到更高的道德层面。特别是对于上了一辈子班的人,几乎没有不出现腻烦心理的,其实最主要的矛盾还是为了生活而工作赚钱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不对接的矛盾。不过,在谋生不易的情况下,也只能先把养家糊口放在首位了。至于小学作文中出现的伟大理想也只能是镜花水月般的存在了。

人生多磨难,不过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是一山放过一山拦。杨万里有诗《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莫言下岭便无难,正入万山圈子里。赚得行人空欢喜,一山放过一山拦。

王小波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忍受一切摧残。”尽管一个人不得不接受生活的磨砺,但也要有拥抱生活的热情,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应该热爱生活才能活出较完美的人生。总之,不管何种境地,原谅生活,悦纳自己,才会发现世间为你而亮的光芒,才抓得住属于自己的幸福。

前几天爸妈去老家了,他们说惦记家里的两处老宅子,想回去清理一下天井里的杂草,以免在雨水季节里堵塞阳沟,阻碍流水。另外,他们也想在芒种麦收的时候弄些麦秸,好到修缮房屋的时候有面草。尽管来县城住有几年了,但是他们总是朝夕牵挂着那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过了几天,我回家去接他们,一路简直向北,风驰电掣,很快到了老家。自从工作后,回家的机会就比较少了。虽然是思想上无比熟悉的家乡,但是每次回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路边的绿树成荫,田里的麦子很多已经收割,只剩下矮矮的黄澄澄的麦茬,也有尚未收割的远远看去一片金黄的麦浪,都是季节里最美丽的风景。

一进村,本来并不宽阔的马路被乡亲们晒麦粒占去了一半的面积,成了单行道。老妈说,今年的麦秋特别好,麦子籽粒饱满,价格也高,满满的收获感。农民终生与土地打交道,像自己在地上刨食的鸡一样,能够吃饱穿暖是他们根本的心愿,丰收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酬劳,他们上靠天、下靠地、中间靠自己,是这个大地上最充实的臣民。他们不但用勤劳的双手养活了自己,还哺育了这个世界,功德无量。

一见到熟悉的老屋,一种亲切感扑面而来,如同见到了久未谋面的故交。那种小时候生活在屋子里面,兄弟姐妹嬉戏的场景和出出进进生活的片段一股脑地涌出来,它就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沉默的老人,默默在伫立在大地上,时刻渴盼着我们的回归,重温相处温馨的美好。可是,我却回不去了,想到这些倍感亲切,却又淡淡伤感。

人的一生,在不断地舍弃离开,而又不断地创造接纳,把历史抛在脑后,又憧憬着希望的未来,一直在奔波的路上。然而,我们的根和魂在这里,也许我们最终还要回归这片土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家乡永远和我们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断的联系,转身离去并不意味着永远忘记,相反却倍增温婉蕴藉之情,实实在在无法割舍啊!

这一草一木,一房一舍曾经见证着我们的成长,而我们又怎能忘却?看到儿时的伙伴远走他乡,年轻的长者变得老态龙钟,我知道这是岁月的无情带给乡村的改变,但那份家长里短的问候却涌动在这片土地上每个人的心中,他们想知道彼此过得好不好,尽管与他们的生活无关,这也许就是村庄的关心,每个人心底都有一份对故土柔软的情怀。房屋老了,人也老了,心也老了,但情却浓了。“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就因为我把这土地爱得深沉!”

老屋天井里西墙下的石榴树开花了,橙红的花朵开了满满的一树,美得令人陶醉。她是那样的坚强不屈。几年前曾被冻死过,但是又重拾行装,发芽,成枝,葳蕤一片。风吹、雨淋、日晒、雪欺,照样开出馥郁芬芳的花朵,结出累累的硕果,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老妈说,经过了严冬的考验,她自己活过来了,就不会再冻死了,但愿吧。

在老屋破旧的院落里,只有这石榴树不讲条件,还仍然每年以新的姿态蓬勃生长,给颓废的老屋庭院带来无限的生机。谁说草木无情?万物同理,众生平等,我看这石榴树倒是饱含深情。在我细细观赏的那一刻,她仿佛欢迎我这位主人到来一般,变得更加明丽漂亮,更加一往情深了,我竟有些依依不舍了。

这个院落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已融入进了我的基因里,此生温情相伴。

我多想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看她的温柔善良,来抚慰我的心伤。那年你踏上暮色他乡,你以为那里有你的理想,你看着周围陌生目光,清晨醒来却没人在身旁。人静的雨夜想起了她,她的挽留还萦绕耳旁,想起离别她带泪的脸庞,你忍不住地哭出声响。就让我回到家乡,再回到她的身旁,让她的温柔善良,来抚慰我的心伤。那年你一人迷失他乡,你想的未来还不见模样,你看着那些冷漠目光,不知道这条路还有多长……”(水木年华《在他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