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收获的季节
(2022-06-21 14:38:25)
标签:
情感文化 |
老解札记┃收获的季节
麦香飘万里,歌声随风转
六月六日(周一)的零点二十五分,当我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芒种时节悄然而至。这是全年的第九个节气,“芒种”也是“忙种”,是我印象中最深的节气之一。每到此时,便想起曾经忙忙碌碌过麦秋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这时候的天气较为干燥,太阳火辣辣地照耀着大地,像下火一般,正利于灌满浆的小麦晒好籽粒,快速成熟。实际上在小满时节的后期,麦子已经成熟得差不多了,一般进入到芒种就开镰收割了,俗语说:芒种三天见麦茬。小麦从原来的苍绿色一天天地变成了金黄色,预示着成熟季节的到来。如果早的话,刚进入芒种就有开始收割的了,但一般进入芒种三四天后才是正式收割的开始。可别小瞧这三四天,老人们说:“麦熟一晌。”确是的,昨天还略显生硬的麦穗,灼晒过一天后再摸摸就感觉干硬了,这样便可以开始收割了。收割前一块地,后面的麦地也陆续进入了收割期。
割麦子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现在农村从种小麦到收割小麦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操作,不用耗费大量的人力,既省时又省力,效率提高了不知道多少倍。然而,在生产力落后的八十年代,农村种地家家户户都是靠人工,每家都养着牲口,为的是干犁地、拉车、轧场等农活儿。那个时候,一到芒种,父亲总是每天到地里转几遍,摘几穗搓了,嚼一嚼就能感知成熟的程度。看看麦子到了成熟的火候儿,父亲然后回到家把镰刀磨好了,把耧犁耢耙等农用工具都仔细拾掇一遍,做好收割小麦前的准备工作。
一家人下地刈麦,真是一个不轻快的活儿。我那时候小,顶半个劳力。我们的老师都是临时的,家里也都种地,所以农村的孩子们都会放麦假和秋假,为的就是让孩子们和大人帮忙收割小麦和苞米,这期间老师还得领着孩子们搞勤工俭学,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活动。
来到地头,金黄色的成片的大面积麦田一望无垠,那风景真是壮观,风一吹,发出“唰唰”的声音,很干燥的麦穗摩擦出的音乐。一垄垄麦子挺着笔直的腰杆一列列的,风景是真好看,可是我的为难发愁情绪忽然就上来了,一大块长长的麦地,要一镰一镰地割倒,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全部割完。母亲说:“眼是懒蛋,手是好汉。”确实,割一把,就少一把,总会割完。于是我就再也不看那长长的地块,低头弯腰站稳,瞅准了,左手聚拢满满的一大把麦秆,右手瞅准了麦根,只听长长的“呲”的一声,一大把麦子便被割下来了。放到身后,然后再聚拢新的一大把,再次割完放到背后。坚持着过一段时间往后一看,原来满地的麦子都老老实实一字排开一堆堆地匍匐到大地上,只剩下齐刷刷的一地麦茬。看到成绩,心里自然放松了一些,父亲过段时间让我们休息一下,喝一口水缓一下。
“青悠悠的那个岭,绿油油的那个山,丰收的庄稼望不到边,望呀么望不到边。麦香飘万里,歌声随风转,双脚踏上丰收的路,越走心越甜,越走心越甜。弯曲曲的那个路,低洼洼的那个川,生活的道路不平坦,不呀么不平坦。历经坎坷路,笑迎春风暖,双脚踏上幸福的路,越走路越宽,越走路越宽……”
麦子收割下来仅仅是第一道工序,后续还有很多的麻烦事儿才能做到颗粒归仓。打捆后,装到车上,运到场里。经过晾晒一两天,期间需要反复翻晒,然后用畜力砘或者小十二拖拉机轧场,扬出干净的麦粒,装袋,拉到家去,在公路边晒上几天感觉干透了,才最终入仓。这些农活都是在收割小麦的间歇干的,没有整装的时间。特别是扬场,需要借助老天爷的风力才能把麦糠从高处飘走。父亲则最会利用时间,他经常是轧完场后,把裹着麦糠的麦子先行晾晒,然后一天劳作结束后,他利用夜晚的时间借着月光自己边扬场边打落,整个夜晚把一大堆的麦子扬得干干净净。他说夜晚干活凉快儿,有凉风,正好利用。在一天忙碌的农活儿结束后还要加班加点,已经是超负荷了,他只睡很少的觉,看着他瘦弱的身体,其中的辛苦自不待言。
芒种期间,刈麦打场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儿之一,还有更重要的农活儿便是种苞米。这个季节的天气不定,有时候连天气预报也未能报准确,说不定什么时候便雷声隆隆,黑云翻墨,一场大雨便会不期而至,农民的心情立刻变得急切起来。收麦子是大事,种苞米更是大事,如果种不上苞米,便预示着秋天就没有了收获。地里场里的麦子尚未完事儿,又得急赶着种苞米,两头抓不过,这时候的心情最为着急——芒种更是忙种。如果能下一场透地雨最好,种苞米不成问题;如果半透地雨,也要急着下种,生怕误了抢种的时机。
那个时候,种玉米的效率也很低。有的是把种子耩在地里,等出苗后再行间苗,有的则直接在地上一人刨坑一人点种,苗间距一开始就弄好了,到了时候间苗也省事些。更有的农民为了不耽误苞米的出苗,事先把种子下到地里,静等老天爷下雨。由于苞米的芽是一根针,所以一般不会被地皮顶住,只要水分充足,它完全能自己拱出地表,种子的力量很大的。父亲说,苞米不同于小麦,晚种一天,就会晚收获十天,所以芒种时节要及时地种下苞米方可无后顾之忧。收麦和种苞米两头忙,每天的劳动量超大,劳动强度超高,自然最为辛苦。
自从参加工作后,我已多年没有正儿八经地从事农业劳动了。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铭刻进心底,化作了生活的资粮和温馨的回忆。忆苦思甜,曾经劳作的醇厚和朴实已经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特殊的时间总是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六月七八九十四天拉开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幕。尽管现在的高考大学录取率增加了,但是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也并非易事。社会在前进,对知识和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凭仍然是一个人最有效的标签,甚至是找工作的敲门砖,不由得家长和学生不重视。说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点过时,但是竞争的白热化程度好像更高了。课程的难度增加了,高考的形式也变化了,这些年国家的高考一直在不愠不火地进行着改革,但根本上以分取人的现状没有改变,尽管大力提倡减负和素质教育。高考一直都是家长和学生关注的重中之重,很多人都把它看成是人生转折的另一个新起点。
俞敏洪说:“如果说高考只是为了给父母一个好成绩,这是很荒谬的一件事情。高考其实是为了给你自己一个交代。某种意义上,高考是为了上大学,但是上大学不是我们高考的唯一目的。上大学是一个起点,这个起点让你此生可以走得更远、更好、更充实。不同的大学就意味着不同的起点。”俞敏洪说的没错,理论上很有高度。但是我认为,我们能满足最低的理想也是好的,为了让父母高兴,为了给自己一个光明的未来,为了找好的工作,为了有稳定的生活都是很现实的事情,没什么低级趣味,作为一个百姓还是先不要有过高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然会水到渠成。
不由地想起我们那个年代的高考。九十年代初的高考人数还不多,本科录取率也很低,大学生那真的是天之骄子,全国的大学生还是比较少的,不像现在的普通高中的本科上线率已经超过了一半儿。我们那个时候,文科班和理科班各有一个,平均一个班考取本科在五六个人,其他的仅能上个专科或者中专,而现在的中专基本上没有了,专科也都改造成了本科院校,学历层次从体制上有了提升,为很多学生圆了大学梦。
我的考试心理素质很差,高考的时候十分怯场,生怕题目太生疏太难考不好,所以进考场的前夕总是提心吊胆,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惴惴不安,根本就没法子平复下来。所以就会导致胃肠神经紊乱,于是在进考场之前,我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厕所里度过的。在进考场前的几分钟,我都不会放下书本,一直在复习又复习,不断增强自己的记忆,默默向上天祈祷,能够赌上几个题目,尽管自己知道这种概率极小。
做题的时候,感觉很慌张的那种心情。不是自吹,平时里自己的成绩还是名列前茅的,老师们也都看好我,大的不敢奢望,一个普通的本科应该是没问题。但在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方寸就有点儿乱,总认为这些题目里不知道隐藏着多少的机关,一不小心便会做错或者上当。如果是偶尔碰上难做的题目,不能很快想出办法,便有些着急,越着急越坏,时间又很有限制,平时里的知识储备不能很好地运用,本来会做的题目也可能因为暂时的脑短路变得不会解了,所以成绩不理想就是必然的了。唉,没办法,这也许就是命运吧,尽人事听天命,不必自怨自艾,也不必怨天尤人,一切都是最好的结果。公务员工作还算不错,生活也还平稳,一个农家子弟不敢有太高的奢望。
我们那个年代高考大不同于现在,时间是七月七开始,基本上不下雨的时候少。都说,这是天上的牛郎会织女的日子,总是会哭,所以有时候雨下得还很大。也有的说,老天爷看到天下的学子在这一天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万分不忍,心生悲伤,零落如雨。其实这个时候是一年中的“雨日”,下雨的概率较大,正赶上高考,所以便有了传说性的象征意义。每年的高考季容易下雨,今年也不例外。六月七日的白天十分炎热,夜晚轰隆隆地起了雷声,紧跟着一阵阵的电光火石在夜空划过,不一会就“哗啦啦”地过来了大雨,紧跟着大风的嚎叫,听得出雨点很大,打在地面上发出“啪啪”的声响。在这漆黑的夜空里,大雨喘着粗气,更像紧急赶路的夜行人,匆匆而来,然后又匆匆而去。
另外,我们那个时候填报志愿也是根据自己的估分来填报,即考试前,自己根据自己的平时表现估计自己能够取得的分数,先行填报志愿,然后参加考试。考好考坏,报好报坏,一考两瞪眼,结果怎么样只能接受。分数和志愿之间肯定会存在较大的误差,不过没办法,当时的机制就是这样的。现在就准确度很高了,考完后填报志愿,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数和大学的往年录取分数和位次来填报,准确率高,基本不会冤枉分数,这样就合理多了。
我网上找度娘咨询了一下,今年的高考人数全国1193万,比去年要多115万人,高考大军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竞争越来越激烈。实际上不仅仅是高考,考研、考编等也是都呈白热化趋势的,一说考试就不带容易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也祝愿莘莘学子能够趁着芒种时节种下理想的分数,取得理想的结果,预祝他们金榜题名,为他们加油鼓劲。
高考前的几天,为了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热闹的广场舞暂停了,人们主动地开启了静默模式,不让热闹的音乐打扰关键时期的孩子们。孩子的上学永远是一个家庭的重心,关注的焦点。俞敏洪说得很好:“我们今天的学习不是为了改变命运,而是为了改变我们自己。把你从一个思维狭窄不知道这个世界为何物,也不懂得利用这个世界资源的人,改变成为一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双向赢得的人。”
为了孩子能念好书,家长只要能想的办法都会毫无保留,至于物质方面更不存在什么问题。可以说,费尽了心机。我认为,每个孩子的天分是有差别的,人和人不一样,但是只要孩子的学习态度是认真的,能够努力去学,如果再学不好的话,也应该无遗憾了。因为不是努力了就会成功,尽管成功的人都是努力的。曾国藩说: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前几天,儿子月考成绩出来了,六百四十六分,位列全班第四名,全校第八十二名,比期中考试的时候下降了两个名次,基本属于正常发挥。但是我和他把重点放在分析原因上,哪门考得好,哪门考得不好,为什么?原因在哪里?今后应该怎样整改提高?这些才是关键,不能两只眼睛紧盯着分数不放,毕竟考完了分数不能更改了。失分最重的是英语,一个最后的写作二十分被扣了十二分!我问他是语法儿不会用还是单词不会写,他说都不是。他说考完试后,经过老师的办公室时,英语老师把他叫过去问了一下情况,老师说他写的字太烂了,以为是一个坏学生的试卷,所以给大幅度地扣了分,还说单词和语法基本上没有什么问题。原来是因为书写!我的气不打一处来,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平时给他说书写要工整的叮嘱他总不听,这回终于尝到恶果了。他辩解说,错误地估计了时间,以为快要到收卷的时间了,于是就写的太快了,字迹就很潦草。如果真的是这个原因,简直太遗憾了,为此父子俩大吵好几回,这家伙怒气冲冲地连中午饭也没吃。至于其他的科目,都还马马虎虎,不过没有一门拿第一的,还算比较平衡。
要说最令人着急的,我感觉还是语文。语文是国语,一百二十分的题目,每次考试总是过不了百,感觉语文真的很难学,当然这也是大多数同学的通病,但是考八十多分显然有点少了。我给他总结了原因,主要是平时里功课忙阅读量小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不会看,再就是平时里做作业用在语文上的时间较少,自然对字词句文章的意义把握较差,所以还达不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其实没有更好的捷径可走,功夫要下在平时,要多读、多写、多练。其他的几门功课还算是马马虎虎,不突出但也不算落后,把整体的分往上拉了拉,最过意不去的还是语数外三门主课程稍微差了些。不过,还有一个月七年级上学期的期末考试就要来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第一天高考语文的作文出的题目是有关《红楼梦》和下围棋本手、妙手、俗手等方面的,感觉题目出的偏了些难了些。试想,一名高中生成天面对大量的课本知识和高强度的联系,课外阅读的时间哪有那么充足,读小说、下围棋是很奢侈的事情,特别是围棋不是普罗大众普及的益智项目,如果想契入题目写对思路,要有个最起码的认识,这种偏难怪的题目越来越频繁了,高考试卷的质量既不接地气也谈不上高质量。再说数学,有的考生说题目难的是难于上青天,简直是集万千难度于一卷,让好多的考生简直没了脾气,很顺利,不会做!
我就想,高考尽管是一次特殊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人生大考,难道就应该是难上加难吗?难道出的题目学生都不会做才显出出题者的水平?出题的导向明显有问题。高考也是测试,和平时的月考、升学考等考试本质上是一样的,就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应该对基础知识、中档题目和压轴的高难度题目赋予合理的比值。反向检测看,如果80%以上的学生考试都能在及格线以上,说明出的题目还是有水平的,如果一半以上的学生不及格,说明这出题的水平是较洼的,高考题怎一“难”字了得!
今年以来,听得最多的一个字大概要数“涨”字了,粮食涨、蔬菜涨、面粉涨、农资涨、汽油涨、运输涨……就是工资不涨利息还落理财还不挣钱。其他的涨还有情可原,特别是这汽油今天涨、明天涨、后天还涨,一轮一轮又一轮,涨起来没有个完,这简直是不让人开车的架势啊!说过两天,就第十一轮涨价了,又涨两毛到三毛,一听我心里“咯噔”一下子,随后便麻木了,毕竟不是第一次听了。这真是个买起车加不起油的年代啊,原来很多年前的老俗话可谓一语成谶了,这就是现实,没办法,总不能把车卖了,再困难也要挺着,只能少开车不开车了,真是逼着人减肥啊。总之,油价让人越来越看不明白,十元时代离人越来越近。
有网友开玩笑说:拦路抢劫讲美德,还给油!这油为啥这么贵?有必要搞搞清楚。加油就是做功德,好比香客进庙烧香。每升油包含13%的增值税,22%的消费税,3.8%的石油收益金,7%的城市维护建设税、1.9%的教育费附加,所以加的不是油,是税。其实还包括前期的资源税和各种收费,实质上加油就是给国家做贡献,和抽烟喝酒是一样的道理,真正的消费品本身的价值反而显得和蔼可亲了。买了车,就预示着加油、保养、入保险、车检等等,坐等薅羊毛,纯粹的刺激消费,想想有种上了贼船再也下不来的感觉。今年是多事之秋,焦虑、紧张的情绪不时袭来,只能眼睛向内,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来应对。
有一天,我去一个老店理发,理发费居然也从七元钱涨到了十元钱,涨幅高达43%,这家伙,可真够狠的。理发的老师傅是一个70岁左右的老人,原来在县化工厂工作,他的本职工作就是理发。退休后,在楼下的地下室里开了一间理发室,没有租赁费,赚个小零花。没成想,也能乘借着物价飞涨的东风把理发费给涨上去。
工作平平常常,波澜不惊,都是些老规套子。撰写的是那种政治性较强的文章,政治色彩浓厚,和生活随笔、散文这种内容宽泛的文学体裁有着本质的区别。这种公文十分讲求格式化,用词要很多的术语,立意要求比较精准对路,彰显“讲政治、讲学习、讲正气”,讲思想说表态,弘扬政能量。因为通篇内容都要上纲上线,所以写作的过程比较枯燥,不仅仅需要冥思苦想迎合政治要求,而且要提高认识,表达鲜明立场。正因此,文秘工作在单位上竞争力较小,没有多少人愿意干这样的活儿。一篇文章,从起草到完工,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思想对接,不知要经过多少次的修改完善,斟酌琢磨,辛苦自不必言。这真是一个耗费脑细胞的工作,目前各单位各行业都缺这样的码字工夫较深的人员。时间久了,一切都练成了惯常思维,红色基因深植心中,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过硬,就成了标准的布尔什维克了。
眼下疫情已经基本没什么大事了,但是防控的工作还是照常做。全民健身广场上的免费应检愿检点每天都有人去做核酸检测。在孩子们开学的前两天,直到凌晨的一点半,工作人员还在为陆陆续续前来做检测的孩子们服务,确实挺辛苦的。这些日子,天气太热了,白天的温度平平常常二十六七度,有时候到三十度左右,站在太阳下,如同炙烤一般,浑身冒汗。检测点也很人性化,在两列检测通道都放置了隔阳伞,让前来检测的人们可以避免烈日的炙烤。隔三差五地日常检测和外出报备都慢慢地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人们也很自觉地配合检测,从内心里抵抗的人已经很少了,绝大部分人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出入公共场所现在要扫描场所码,亮检测码、行程码,否则物业是不让出入的,即便每日都来上班也需要履行正常的亮码程序。
还是说说读书的事儿。这期间,我一直在读儿子买的厚厚的四大本精装书《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一个个案件写的很不错,都独立成篇,如果从事公安工作看这样的书可能对工作更有好处,明显能增强逻辑思维,当然普通人看了也是有收获的。它教会我们只要细致地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细节,做好对比分析,提炼精华成分,总结归纳经验,就能得出接近真相的结论,这也是细致生活的基础性思维,会为精致的生活赋能。
俞敏洪在他的抖音号中几乎天天都有荐书活动,都是一些当下的网红名人和高知学者的书籍,总体来讲是一些心得体会之类的系统撰文合集。具体,其中是否有金钱方面的分红收入不得而知。这些书目,由于是面向当下生活,所以指导性比较强,但也不是人人通用,毕竟每个人的生活不是千篇一律的,有对路的,也有不合适的,需要择其善而从之。他在给高考大学生的建议中,说一个大学生大学期间要读300本书,他自己基本上一周也要读两三本书,我就感觉他说的有点儿玄乎。
当然读书多了,肯定能够导致一个人精神层次发生从量变到质变的改变,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能会从个人气质上和谈吐上能够体现出来,这一点基本上不容置疑。但是他这种“走马观花”“一目十行”,“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法我不敢苟同。
一是读书应该是一种自由兴趣爱好的推动活动,不能为读书而读书,逼迫自己强读书,那样效果肯定不好。我认为读书应该讲求闲情逸致,让一种通俗的活动变成一种高雅的享受,这是读书本质上的高尚的意义所在。
二是读书不应设定数量的限制。读什么书,读多少书应该以保证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的基础上,在有富裕精力的情况下去有选择地选定自己爱好的领域去读,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而不是非要读太多的书增加谈资或者作为一种资本性的东西嵌入生活。不管读多少书,有收获是最重要的,哪怕读一本书记住一句哲理的话也算没白读。马云、乔布斯、比尔盖茨等名人大腕也都没有读过海量的书籍,但是他们的认知度也是非常高的,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读书数量的多少来定义文明层次的高低。读书千卷也不如行万里路阅人无数。说到家,文化只是文明的一部分。
三是平常里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是有读书学习活动的,看报纸、阅文件等也属于广泛的读书的内容,这些也都能获得新的认知,所以读书不应设定框框,而应用来填充空白无聊的生活时光,消遣无聊的岁月,让读书成为一种增值的活动,否则就有沽名钓誉之嫌,切莫让读书成为思想上的包袱。
我认为,读书应该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与作者交流思想,那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不是适用于每一个人。如果那样,那是对作者的不尊重,一本书从筹划到面世,期间耗费了作者大量的精力,应该捧着对作者尊重的一颗心去细心阅读,对蕴藉隽永有启迪的内容可细心研磨,对接作者的思想,肯定会获得丰富的收获;而如果蜻蜓点水般地翻阅,可能只知道其大意,不知道其深刻的内涵,有走过场搞形式的嫌疑。再者,只有用心去读了,学习了作者的为文方法和思路,才能有效借鉴化为我用,不断更新自己的思路方法,给自己的写作注入新的能量。
夜晚,我独自到外散步。抬望眼,深邃的天空如一块青蓝色的幕布,一弯明亮的新月当空悬挂,洒下皎洁的月色,一切都沐浴在这清凉如水的清辉里。难得夜晚的习习凉风和交相辉映的月光灯光,夜色澄澈,浑身舒爽,倍感惬意无限。看着悄然绽放的鲜花,我的心情也如这明亮的月光一般,渐趋平静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