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且赏人间四月天
(2022-05-01 09:19:03)
标签:
情感文化 |
且赏人间四月天
(2022.4.18—2022.4.24)
因为五一劳动节的原因,这一周要调整一天,周日还得上班,所以本周要工作六天。这一周的天气逐渐好起来了,很暖和,阳光普照,万物生长,恰逢谷雨时节。感觉时间过得真快,满打满算,一个节气也就半个月,大约两个星期的时间。上周天气还不很稳定,这周已基本没有冷天气了。当下时节已是妥妥的春末夏初,物候特征显而易见。
时间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行者,永远是那么不疾不徐,从不停留,也从不等待。亘古以来,就那么毫无脾气地行走着。它是最公平的,不管达官贵人还是黎民百姓,都要湮没在时光的洪流里。“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在这春天里,春天里……”美得那么凄凉又唯美。
上周还是繁华似锦,花红柳绿的景象,这周已基本看不到了,都被一树树一丛丛的新绿取代了。古代的文人骚客伤春诗词已是无奈,感叹韶华易逝。其实这就是生命过程分的接续。由花到果,何其自然,其实大可不必伤心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这是生命的自然过渡,绿色本是生命的颜色。
路边的梧桐树敏锐地吮吸着春天的汁液,长出了一篇篇的掌形叶片,嫩绿色,浅浅地摇曳在春光里。这一片片鲜嫩的叶子爬满了树丫枝头,整个梧桐树冠已是华盖初具。县城里绿化大都是栽植的梧桐,分列路的两旁,郁郁葱葱,芳绿扑面而来,看在眼里,淌在心里,融入血液,生命之间本是息息相通的啊!
邮政家园东侧的绿化带里,高大的白蜡树下,复植了一行芍药,目前已是绿叶满枝头,由于白蜡树高大欺阴,芍药竖直地向上生长着。这种花株不大,但长得挺干净。身材也很苗条,开起花来特别娇艳,我是很盼望的。《镜花缘》里,上官婉儿说芍药乃花之十二师之一,列为上等,古香自异,国色无双,是与牡丹同列的。“当其开时,虽亦玩赏,然对此态浓意远,骨重香严,每觉肃然起敬,不啻事之如师,因而叫做十二师”。我对花研究不多,只是因饱眼福而心生欢喜的。亭亭玉立,绿意幽芬,暗香浮动,默然点缀,谁又不喜欢呢?美在身边,更需留心。
今天,刚想出门,在屋内就听到了唧唧喳喳的鸟鸣声。不用看,只凭耳朵也能听得出来,这是北方常见的小麻雀,我们方言里叫家雀的,可能这小东西在这儿比较普通且数量居多的缘故吧。这种留鸟在四季里都可以看到。我出屋特意站了一会儿,是想好好地看看它们,忽然来了心情。尽管它看起来没有漂亮的外表,但是它娇小的身躯灵活的狠,小脑袋一直灵活地转来转去,小眼睛东瞅瞅西望望,人稍一靠近,好像便觉不安,于是“唧”的一声飞走了。
我站默了一会儿,感觉人尚不如这些鸟儿的自由自在,他们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肆意在广阔的天地间飞来飞去,毫无约束,只是寻些吃的,便可以天高任我飞,生活简单。且哪里风光好,可以立即疾驰过去,他们才是心无挂碍、通达无碍的旅行者。人与他们相比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鸟语花香的春末凄美得令人不忍离开。
想这些,也是感到人生将半,成天两点一线穿梭往来于家和办公室之间,毫无趣味,且烦得狠。每天伏案写作,都是些浮皮潦草的空话套话形式,特无生活的获得感。说到烦,有三点感觉挺无奈的:一是人生的目标和理想没有实现,仅仅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解决温饱问题,白首渐至,功名且远,“痴情笑我凡俗的人世终难解的关怀”。平平淡淡本是真,想想有点不甘心。毕竟每个凡夫俗子都是有七情六欲的,我也不能免俗,但是现在业已趋于心境平和。二是已经对这种重复性的生活十分厌倦了,总是有种被逼迫的感觉。每天的开会、报告等事项都是些内卷的事儿,毫无意义,也谈不上为人民服务的功德之举,有时竟愧对官家俸禄。工作小有三十个年头了,有时候静下心来想一想,也没记得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美好回忆,只是茫茫一片朦胧,都是生活所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再就是近期被外物扰乱了些心绪,稍感烦躁。俄乌战争都五六十天了还不停,物价一个劲儿地往上涨,股市一个劲儿地往下落,疫情迟迟不能完全解封,民众的生活难啊!上海的疫情虽然下降了,但还是处于封城状态,每天一点五万以上的感染者。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打仗了,以色列又轰炸巴勒斯坦了……世界人民太不幸福,虽然离得远,但听到这些坏消息还是会影响人的心情。
获得幸福感的最好方式是心向内求,人生的解药只能内服。成年人的沉默不是因为矫情不想说,而是因为说了也没人能懂。确实如此,这个世上从来都没有感同身受。你经历的很多事儿他人从来都爱莫能助,人间实苦,唯有自渡。
上个周末的时候,按照上级四不摘扶贫的要求,例行去了两个责任户。都在农村,离县城二十华里的路程。有一户只剩下一位老大妈,老大爷两年前去世了,跟着儿子过,身体倒也可以,但是耳聋眼花心脏有毛病,毕竟是八十六岁高龄的老人了,没有大碍即可安享晚年。另一户则是一个老婆婆领着儿子一家共五口人,生活比较艰难。她儿子犯有精神性疾病,常年服药,去年还遭遇了车祸,屋漏偏逢连阴雨。两个孩子都上学,女人种了七亩地,抽空打个零工过活。幸好有国家的扶贫资金帮助度过难关。老夫人身材矮小,但是精神很好,尚健康,每天在炕上织网,封一条也就几毛钱,很便宜。尽管这样,为了生活,她还是长年累月地织下去。不禁想起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尽管大都市高楼林立,人们过着富裕的生活,可是底层的老百姓实在是太难了。
这个期间,组稿的任务总是不断。囿于这种文字游戏,常常是对于每一个字词句都要斟酌再三,且反复考虑,冥思苦想一番,有时候觉得毫无新意,思想暂时性枯竭。忽然刚躺下休息,突然来了灵感,于是又一咕碌爬起来抓紧修改完善。有时候,心里装着工作,放不下,躺下后思绪万千地反复绕来绕去,竟过滤不掉,不知道这是不是责任心的表现。不想自夸,只是实事求是。还好大约用了三天的时间,成功组了两篇稿子,可能还有后续修改完善的地方,姑且不去想它。只完成了初稿就轻松了绝大部分,完全的如释重负。心灵的轻松才是真正的自在!
读书时生活的必修课。由于工作时间和辅导儿子的时间外,闲暇不多,所以《唐宋诗词鉴赏辞典》和《中国简史》两本书看的较慢。南宋后期的词,不管是叙事的,还是言情的,大多弥漫着一股悲凉的气氛,抒发的尽是山河破碎、家国飘零、黍离之悲。大致人都是在有了沉痛的感受之后,才能抒发这种切肤之情的吧。反正看了很多,几乎没有几首洋溢着喜悦之情的。《中国简史》是国学大师吕思勉的力作,文笔简明,但半文言文使普通读者稍感费力。读到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不仅感喟良久,深思良久:一个组织,如果没有杂音,肯定不是一个优秀的组织;如果只是一个人高高在上,大部分人贪恋权力、唯唯诺诺、不敢斗争,也只能是奴隶的代名词。这样的集体将是没有光明和未来的集体。深为清朝的腐败误国而惋惜,这种被悲情今天仍值得人深入思考。大小一理,古今同道。
一个老太太能有多大的智慧?牝鸡司晨,祸国殃民。曾李左张晚清四大名臣,作为文人的最高代表,不是致力于社会变革图强,却为一己之权柄,竭力维护一个满祖戏子老太太,真是可悲之极,士人风骨已尽失,功不抵过的。这又是否是时代的悲哀和社会的悲哀呢?
庄子拒相,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介子推避仕遭焚,嵇康特立独行不啻世俗,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泛足江湖,苏东坡不惧贬谪清廉自守……古时候的文人士大夫为践行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曾不惧权贵和生死,为历史平添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故事,他们是黑色夜幕里的点点繁星,是历史长河中的指路灯塔,酿就了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而如今这些正在离我们渐去渐远。当物质和权力成为人生追逐的理想和目标时,注定了真正的“五斗米”精神的光华已经黯淡了漫漶了,已经被精致的利己主义光芒遮蔽了。昨天,从食堂吃完饭出来,在经过楼梯口门卫处的时候,保安小伙子突然说:“叔,你赶得真巧,我正要关门呢!”小伙子细高挑身材,穿着一身保安服,戴着帽子口罩,所以不大能判断年龄。于是我笑了笑,不禁一怔:我竟成了中年大叔了。时光催人老,人也催人老啊!即使心再年轻也不能掩盖岁月雕刻的容颜啊。饱经风霜的痕迹都写在眉头脸上,看来是真的接近老年的光景了。还好,夕阳红,想想也挺美的。生老病死本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本无需长吁短叹,只要从容。
写的累了,感觉枯燥无味了,沏上一杯热茶,在窗前静静站立一会儿,看看窗外的春光,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天空蔚蓝,空旷辽远,没有云彩。远方的土地都披上了绿装,草地绿了,树林绿了,整个世界都绿了。楼前的一湾池水碧波荡漾,縠纹微泛,微风轻拂,细丝摇荡,几棵满身淡黄色的小树,天地间增添了一抹殊异的黄色,美不胜收。这个世界并不复杂,复杂的永远是人心!泪眼问春春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莫言四月芳菲尽,且赏人间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