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在春天里安驻内心
(2022-04-17 14:04:09)
标签:
情感文化杂谈 |
在春天里安驻内心
(2022.4.11-2022.4.17)
这一周天气不错,晴多阴少,温度也很适宜,大体在20度上下,只不过周二的时候办公室的温度一下子蹿到了28度,室外的温度到了32 度,都说夏天突然之间没有征兆来到了。其实不是什么突然,只是小概率的偶尔罢了。这一周总的来说还是比较繁忙的,大会小会开了三个,期间还要勤于组稿,所以时间感觉就过得飞快。
本来文秘工作已经离我远去多时,本心里也懒怠再去拾起这些枯燥无味斟词酌句的工作,可是世间所有的事情不是凭着自己的内心和理想去发展的。为了一口饭,大多数人都要违心地生活。有些时候陌生事件突然地闯了进来,就被迫接受。所以当领导和我谈重拾文秘工作的时候,我内心咯噔了一下,稍作思考,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是一份好汉子不愿做懒汉子做不来的工作,大部分人对这种工作是没有多少兴趣的,特别是公文。我平时里乐意写一些生活感悟之类的小文章,大体都是围绕自己的生活展开,散文性质的,天马行空,毫无拘束,也没有发表之类的压力。
本周的三个会议大致都是些单位内部内卷的工作会议,没有多大的意义,也许开会是工作最重要的内容吧,反正我特别烦这种内卷性质的会议。同一种内容从上面到下面,每一个层级都要召开会议,整个人好像成了会议贩子。加之领导给我的组稿任务繁重,所以心里就有点小抵触,不过也没有办法。吃谁家的饭受谁家管,个人的意志在社会上比起来,就好像一滴墨水滴入大海一般,毫无分量,也只能随波逐流,心平气和地接受,习惯了可能就好了。
真正给人充实的生活意义的,还是个人的闲暇时光。这几天,我关注了俞敏洪先生的公众号“老俞闲话”,感觉特别不错,很具有人间烟火气的那阵味道扑面而来。俞敏洪先生保持着周记的习惯,每周梳理工作和生活,连缀成一片片的散文,给人十分生活气息的那种享受,又加上俞敏洪先生是北大高材生,文笔当然是不在话下,小文章情景交融,个人见解中和,很值得一读。
说真的,如果内心里为工作所役,走路吃饭睡觉如果都装着工作,这种生活是没有多少美感存在的。由于组稿任务是个细致活儿,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反复修改,所以在大好的春光里,竟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地享受一下这美好的春光。花落水流红,暮春已至,春天的脚步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感觉当还没有时间来好好看一下春姑娘姣好面容的时候,夏妇人的脚步就来到了。北方的春脖子短,“有花可赏只须赏,莫待无花空咨嗟”啊。如果真想让疲惫的心灵稍事休息,只有驱除内心的杂芜,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中,放松自己,这才是最好的方式。
周三的晚上,下了班回家,马上给上网课的儿子做饭,然后吃饭、刷锅洗碗一通忙活,算是暂时没有羁绊的事情了。于是我提了两袋垃圾下楼去,外面天广地阔,夜幕沉沉,天气安稳,一种很静谧的气氛瞬间笼罩了我的心头,这夜色是多么的美好!这两天,我上班的时候也稍微留意了一下春天的容颜:路两旁的花花草草都绽出新绿,开出小花,远望麦田也是一片葱绿,很春天的景象。特别是办公楼前面的广场上栽植的几种叫不上名来的花,枝头尽是粉红色的花朵却鲜见绿叶的陪衬,煞是好看,不过也只是匆匆一瞥,就钻到办公楼里面去了。
我彳亍在家属院前的人行路上。高大的白蜡树几天不见已是绿妝满身,母株上面白色的小花已经枯萎,结出了娇嫩的种片。它们是最能感知时令气息的。马路对面的绿化池里,一些灌木也已经生发出满满新绿。尽管夜色朦胧,但是走近了还是能看的很清楚,枝叶扶疏,绿影斑驳,一种沁人心脾的香气不由自主地钻入我的身体——这才是自然的味道。一行行冬青的的叶子绿得亮眼,生机萌发,朝气蓬勃,它们好像一直青绿着,春天本就是发情的季节啊。池子里,开花的植物不算多,但还是能猎到几种开小花的植物,有黄色的,有红色的,还有白色的,颜色也算丰富,不过很遗憾不能叫出它们的名字。人如草芥,浮生若梦,在佛祖的眼中,世界万物平等,在追随春天的脚步方面,人尚不如草木的感知灵准。它们切身感受大自然四季的冷暖,饱经风雪雨露,已经锻炼出了超强的适应力和超强的忍耐力,默默无言,远非人类可比。
不禁想起小时候学过的南北朝时期丘迟写的《与陈伯之书》中的唯美短句:“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哎,多么唯美!每当想起,那种春天娇媚的面庞就扑面而来,感到无比的享受。今天在北国小城也算是能够粗浅地体会一把那种美好意象了,所差的是,这里的温度不如江南更融和。尽管这些天冷暖无常,但清明过后,天气向暖是主流趋势,草长莺飞、纸鸢满天、桃李芬芳的生机竞发的景象就在眼前。这个世界,美从不缺乏,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静下心来,靠近花草树木,抚摸她们饱经风霜的皮面,轻触她们娇嫩的叶片,细嗅那淡淡的花香,静静地与她们站立依偎在一起,他们尽管不会说话,但我却感觉“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的静默就是最好的陪伴,不需要说话的。佛祖说,开口便错,人心叵测,太复杂。感觉和大自然在一起,才是最佳的相处,没有揣测,没有伤害,静享安然。
这几天,疫情算是大致解封了,人们可以自由地到外面走动了,一种重获自由的感觉。大街上,华灯初上,灯火辉煌。一家家的店铺都重新开张了,每扇门窗都射出明亮的光,把铺面的招牌映得十分显亮,招徕着顾客。过街天桥楼梯扶手和顶部的彩灯流光溢彩,循环往复,闪烁流淌着这座小城的脉搏。一辆辆的汽车,从街道上缓慢驶过,人们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小城重现人间烟火气息。
人生只有慢下来,才能欣赏身边的生活和审视自己的生命,匆匆忙忙只会把生活一带而过。
银座广场的前面有宽阔的场地。昏黄的灯光下,一群人正在起劲儿地跳着广场舞,活泼而热烈。脚步灵活移动,双臂摆来摆去,这是城市最普通的生活场景。放着的音乐是《追梦人》,我特别地喜欢,是我青春的记忆复活。这首歌由罗大佑作词、作曲,,凤飞飞演唱。原曲是罗大佑为电影《天若有情》创作的主题曲,后作为纪念作家三毛的歌曲增加了部分歌词,并成为1991年中国台湾电视连续剧《雪山飞狐》的片尾曲。这首歌堪称完美,歌词唯美,音乐舒缓,磁力爆棚,所以算是经典中的经典了。它不仅没有淹没在岁月时光里,反而更加地令人欣赏,与活力四射的少女相比,高贵雍雅的贵妇更胜一筹,这也许就是完美的诠释了。
城市的人总体劳动量是明显少于农村人的,没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我有时候办公室坐久了,干些体力活儿觉得坚持不了几分钟,身体的能量就有种耗尽的感觉,这就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结果。而农民则不用刻意的锻炼,农活的忙碌已经让人感到劳累了。所以城市人们只好用这种刻意的运动锻炼方式来弥补生命的能量。队列倒也齐整,参加广场舞的大部分是些大妈,令人意外的还有几个壮实的年轻人,想想也不意外,都是对生命的重视。
这些天来,阅读纸质书少了些,主要是因为儿子晚上的作业要到过夜才能完成,我中间也要陪伴,所以在短暂的时间大部分是阅读公众号的。看到一篇关于爱因斯坦的轶事,很受用。大体是说当时比利时国王到广场用豪车去接爱因斯坦,好长时间没有等到人,等回到王宫后,没想到爱因斯坦正提着行李箱刚好来到王宫门口。爱因斯坦给出的理由平凡而实在,他每天都要步行半个小时,这是最好的运动,于是心有戚戚,在这一点上,伟人和凡人毫无区别。
走在光洁的石板路上,看看宁静的夜色,仰望深沉的夜空,安详静谧,深沉阔大。天地之阔,宇宙洪荒,包罗万象,人又是多么地渺小,都是蝼蚁般的存在,没有什么了不起,最终都会湮没在历史的黄尘中。有位哲人说得好:人生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不去想更多,活在当下,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是一种无言的伟大。又想起贾平凹先生大致说,人活着为了一个封闭的房子而奋斗,死后还要装入一个火柴盒般的棺材,其实很没必要,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以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为朋友不是很好嘛,又何苦争来争去?伟大的人物认知总是高于凡人。
好像是从周四开始的几天里,每当夜深人静很晚的时候,甚至是第二天凌晨,天空中总是传来轰隆隆的声音,应该是飞机划过天空,不知道国家层面有什么大的动作。总之,本来睡得比较香甜,经过这么一吵,我便被惊醒了,好长时间躺在床上胡思乱想,再也睡不着了。
儿子下周一就要开学了,是好消息。网课总不及师生面对面授课的印象深刻,互动效果好,而且这些日子,孩子们在网上也逐渐有了网瘾。青春期的孩子自制力总不是那么强,她们好动爱玩,喜欢一切新鲜的事物,男女生之间的交流也不像我们那个时候那么腼腆羞涩,呈现出新时代青年男女热烈奔放的一面,毫无顾忌,这算是时代的进步吧。不管怎样,神兽归笼,总是减轻了父母的压力,学校又可以书归正传,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了。
静静的夜色温凉如水,抬眼望望白蜡树枝头的花朵已经凋谢,高大的杨树已经绿叶纷繁,直插天空,古老的垂柳也已萌生鹅黄嫩绿的枝叶,长长的细叶从枝头垂披下来,在春风的吹拂下微微地荡漾着,一股春天的浓厚气息包裹了我。恬静安详,幽人独来往,舒适而惬意。想起一首佛偈诗,觉得很有生命的韵味儿:“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烦事挂心头,人生便是好时节”,生命在春天里偶然开悟,算是有小小的获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