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生之道》
标签:
克里希那穆提分享图文转载教育 |
分类: 文化艺术 |
作者简介
吉杜·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是近代第一位用通俗的语言,向西方全面深入阐述东方哲学智慧的印度哲人。在二十世纪一度对西方哲学宗教产生过重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信息的革命,其思想近年来才被中国大陆知识分子慢慢熟知,影响力也逐步慢慢扩大。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而印度教徒则承认他是彻悟的觉者。
内容简介
《谋生之道》探讨了我们每天都须忙碌、却并不一定都肯投入的工作方式。置身于疯狂地生产、制造、消费和浪费的世界中时,我们很少有人花时间去想,我们的工作是否在扭曲自己?是否在危害我们生存环境?我们能否偶尔停下来,欣赏一下一活的美?我们一天之中,至少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在读书、在劳动、在伤脑筋。这是为了什么?只为了一件事——为现在和以后的生计而努力。所以,谋生之道这个问题,实在是我们每个人最切身又无法漠视的重要课题。
克里希那穆提这位心灵导师,再次在谋生之道这个重要的人生课题上,让我们分享了他深具哲理、丰富的、感人的教诲。
目录
序言
小引 生活朴素与谋生之道
第一章 内在的自由是最终目标
第二章 正确的职业来自心的改变
第三章 抗拒让心迟钝
第四章 热爱消弭牵挂
第五章 在工作中寻找幸福
第六章 世界是个人内心的投射
第七章 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第八章 老师真正的作用在哪里
……
不抗拒、不责备、不怪罪,心就不迟钝,就活生生,就活泼有力。
人总是有很多妄念,你总是希望自己去做别的事情而无法活在当下,因此气力和精力都浪费掉了。生活里有很多事情,如果你能如实了解有些事情不能不做,诸如洗脸刷牙做饭等杂事或者正经的事情,如果你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做得心甘情愿。就不会郁闷,只要不抗拒,事情一做完,你就会觉得内心很平静,因为我们的潜意识和心灵深处关切的是安宁。这样,行为和你追寻的实相之间就没有分裂。
你如果热爱一件事情,就不会牵挂它,我们的心就不会纵容我们去追求什么事情,去争取比别人强了。这时一切的比较、竞争、对成功的追求、欲望的满足就会全部止息。勃勃的野心才会牵挂事情。如果一个人有所牵挂,那么心念和心念之间就不会有缝隙,就不会有那样的寂静让我看见新的东西。如果你真的牵挂你的工作,那么事实上你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我爱自己的所作所为,我就不会牵挂它,因为我和我的工作是不分的。
真的热爱一件事情,就必须完全没有野心,完全没有博得社会承认的欲望。实相有的只是寂静,只是不动的空。
有时候我们说一句话伤害了别人。首先,要确定你所说的话是否带偏见、成见、心理投射,如果只是看到了实相说出了实相,那么伤害对方的不是你,而是这个实相这个实情。因为对方不敢面对这样的真相,所以实情伤害了他;换言之,是他自己让自己受伤。
你真的热爱你的工作吗,还是说你热爱你工作所能带给你的东西。如果你热爱工作,那么你就不在乎工作能带给你什么。你真的爱对方吗,还是你爱对方所能带给你的东西。如此诚实的面对和质疑自己,便可发现生活的实相。所谓的谋生果真仅仅成了谋生,而所谓的爱情也只不过是名义上的爱情。
你内在有什么,都会投射到外在,投射到世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想什么,感受到什么,你日常生活的所作所为,都会投射到外在。我们的心念一旦免除了情欲、恶意、无知,免除了庸俗、贪欲,就会发现这种实相,发现这个不坏的宝藏。只要知道实相,就能解除那无常的饥渴。
我们必须注意平常自己的念头、感情和行为。这一切都会显现我们内在的态度。
只要你做的事情是自己喜欢的,你就没有野心勃勃没有贪婪。你不是在追求名声,因为,光是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这样的喜欢本身就已经够了。那种爱里面不会有挫折感,因为,你追求的不再是自己欲望的满足。
这个世界压力太大了,这个世界指的是你的父母亲戚和周遭的社会,他们都希望你成功,都希望你符合成规,希望你和她们一致。社会基本上就是建立在顺从、夺取、追求权力上面,而宗教之人、追求真理的人,就是要反叛这样的社会。他们和社会没有冲突,而是社会和他冲突。社会绝不会接受他,社会只会使之成为圣人,然后开始崇拜他,最后毁了他。
依赖助长恐惧,依赖影响理智。
困难的地方在于生活不落入老套,生活而不在思想、观念和行为上落入习惯。
丢掉一切再去寻找什么,等于完全没有丢掉。那只是狡猾的把戏是交易,是为了得到什么而算计好的行动。你放弃这个,为的是得到那个,弃绝而眼中另有目标,那只是向未来的占有投降。“我”的本质就是排斥,排斥的本质就是先弃绝再占有。只有真相才能使我们自由。
追求永久是什么意思,就是
快乐的事情延长,不快乐的事情尽快结束。心如果追求永远,很快就会停滞下来。心中没有围墙没有自足点没有障碍没有休止符,完全随着生命在动,无时无刻都在推进、探索、爆发,只有这样,心才会快乐。
要改变社会的现实和粗鄙,只有我们不再追求权力、不嫉妒、不心存怨恨才可以。如果你能够在你的关系里带来这种转变,你就是在帮助世人创造新的社会。人只有追求实相才能够创造新的社会。看清了实相看清了社会,正确的谋生方式自然会出现,根本无需去追寻。但是,就大部分人而言,问题在于我们总是有太多的责任。父母总是等着我们赚钱奉养,社会这个样子找个工作又很难。但是如果有人不是这么急迫,不需要马上找到工作,因此可以从容地看到社会景象,这些人就有责任。不急于需要谋生的人,应该关心人类整个生存问题。
要解决实质的大问题,你我必须不再追求安全才可以,因为安全这种东西是不存在的。
只要你不把社会当做扩张自己的手段,你就会安于社会给你的衣食住行,你就没有贪婪。没有了贪婪,你和社会的关系就会不一样,你的关系就会产生革命,你再也不依赖别人来满足自己精神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正确的谋生方式。
单纯的人就是看清实情了解实情,除此以外别无所求。这样的心是满足的、了解实情的。心如果看清和了解了实情,从而采取行动,这样的心不需要很多东西,就很单纯、宁静。心只有宁静才能够体验永恒。
没有完全体验、完全了解,就不能掀开整个生命的过程吗?
你必须经历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才能够了解生命吗? 要获得智慧,必须要经历生命的每个阶段吗? 智慧难道就是经验的累积吗?
把智慧解脱在完全的经验和经验的累积,到头来只能是不断寻求不断彷徨不断挣扎,走跟别人一样的路,这就是你想要的人生吗。
当一切都是假的时候就没有假的了,都变成了真的;而原先真的,倒成为了假的。权威存在的意义,不是让人去屈从;人如果不假思索的接受一切,那与普通动物也就没什么区别;人如果质疑一切,也会变得盲从不知所以。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不带成见绝对理智和清晰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和洞察力来自智慧。
重要的不在于工作,而是对工作的觉醒。是不是只有环境、挑战、坏事才能让你觉醒?
如果是有事情、有原因才会叫你清醒,那么你就是在依赖这个事情这个原因。你只要依赖什么东西,不管这个东西是药品还是性,或者绘画和音乐,那么你就在纵容自己沉睡。任何一种依赖都是方法的终结。
因果的循环之所以不会中断,是因为果变成因,而因又变成果的缘故。
我们越是长大,就越是发现自己滥用了心,而这种败坏的根本原因就是分别心。我们的心一直在选择、分别、抛弃、接受和拒绝,我们一直在累积分别的能力,并且因为一直有分别心,所以一直在用力。分别心的驱动力就是野心和欲望,我们的生命就是在不断追逐这种野心和欲望的基础上演进的。分别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分别却激发了野心。生活成了一连串的挣扎,目的只在追求结果。而且如果为了更大更好的结果,原先的结果还可以丢弃。
有时候,因为扬弃外在的东西(诸如衣着朴素、不再追求高富帅白富美),反而使得我们的心更加野心勃勃,因为这时它会更加抓住理想,而理想不过是欲望的转移和投射,是心的造作。
只要我们有意识的追求某种东西、想要或者想要变成什么东西,这就是野心,这就是追求结果,就是欲求。
人没有很多职业,只有一种,那就是寻找实相。
庸俗的心就是受伤的心,不自由的心,陷于恐惧、困难当中的心,绕着自己的利益打转的心,为了急速解决问题绕着成败打转的心,绕着悲伤打转的心。
伟大是不求闻达,不求闻达是最伟大的事情。真理不属于你或者我,你只要说你得到了真理,你一说你得到了,你就不再无名,你已经比真理重要。不求闻达就是内在外在都默默无闻,这得有相当的识见、相当的理解、相当的感情。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重要,你就不会爱自己所做的事情。你用事情占据你的心,这就是在逃避。你之所以无聊,是因为你发现你只有自己,你从来没有发现自己,所以你觉得无聊。于是你用电影、游戏、读书等一切事情来占据你的心。如果你看清自己的内心,看清楚自己,那么你就不会无聊。当你喜欢做一件事情,时间就消失了。
当你喜欢做一件事情,时间就消失了。你喜欢做什么,和你想做什么,是不一样的。如果你爱一件事情,是不会有动机和欲求的,不会通过自己的所做所为来博取什么。
用一种活动换取另外一种活动,却不了解其中的逃避,只有徒然。因为逃避,因为执著于逃避,所以造成了制约。
我执着你,是因为你是我逃避自己的工具。所以你对我而言很重要,所以我必须要占有你、掌握你。你变成了制约他人的因素,逃避也成了制约。如果我们能够觉察自己的逃避,我们就能够认知某某制约的因素,认知种种造成制约的力量。只有了解、觉察自己的逃避。执著某人、工作或者意识形态,这都是制约我们的因素。
逃避之道就是思考,只要有思考,一定就有逃避,一定就有执著。执著就会造成制约。
自给自足就没有依赖没有孤独没有野心。
你做一件事情为了利益或者快乐而作,那就不正确。
精神上不依赖他人,也就不会附和别人。当你依赖别人,不管这个人又多优秀,你都无法了解你自己。
要客观看待事件,不带感情不带偏见不带主观情绪。
色欲使得人结成伴侣,组建家庭,从而更加依赖。
尘世的爱里面永远都有占有和被占有。这种情况一旦受到危害就会产生种种冲突。我们和别人的关系,不论亲疏,都是这样,我们制造了对方的形象,然后执著于这种形象,并且希望之永恒。爱情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受欲望的蒙蔽,冠以道德的理由,爱上了对别人的想象,并且希望这种想象永恒不变,借由想象去束缚对方也束缚自己。
事实上并没有对立这种东西,有的只是我们对我所的执著,有的只是执著的事实。关系只有在没有执著的时候才真正存在,只有彼此不存在假象的时候才真正存在。我们只有真正了解关系的本质,双方才会有真正的交流。没有冲突就会有智慧,就会知道正确的生活方式。
不管你活在哪里,都会遭到社会的极大的压力,不管是社会的生活方式还是来自父母家庭的束缚。社会会不断催促你和别人一样,催促你变成伪君子口是心非。如果你结婚,又会制造更多的依赖和一大堆问题。你必须要理解生命的复杂,了解自己的欲望和心念,才能用一杯水的简单去面对一生的复杂。
我们的典范、英雄、领袖不是已经很多了吗?
“典范”是教育之道吗?
教育的作用不正是帮助学生自由、创造?
不论内在还是外在,因袭、一致,有自由可言吗?鼓励学生效法典范,不是把恐惧隐藏得更深、更微妙吗?
老师一旦成为典范,这典范不正是会塑造、扭曲学生的生活吗?
这样,你不就是在鼓动他的实然和应然永远冲突吗?
老师的作用不是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然吗?
老师:但是老师必须引导学生走向美好而高贵的生活。
你知道什么?你知道的东西都是从偏见之幕学到的。
那偏见之幕就是把你变成印度教徒、基督教徒的种种制约。
这种引导只会造成更惨痛的痛苦、流血。
今天全世界所见莫非如此。
这样,老师的作用,不就是帮助学生在知识上解除这一切制约,让学生能够深刻而完整的碰触生活,没有恐惧,也不愤世嫉俗吗?
愤懑是理智的一部分,不过理智却无法轻易就抚平愤懑。
欲求的不满倒是很快就可以消除,因为它想完成的只是老掉牙的欲求行为。
因此,老师的功用不正是要去除所谓引导、模范、领导这一类虚荣的假象吗?
克:又来了,先生。你不是指责问题指责错了吗?
如果你当老师只是灌输学生思想和感情,那你不是要他们在心理上依赖你吗?
你要当激发他们的人,他们仰望你如同仰望领导或理想,这当然就是依赖你。依赖不就助长恐惧吗?恐惧不就影响理智吗?
老师:但是,如果老师不当激发学生的人,不作学生的模范或引导,那么老师的功用到底是什么?
克:你不作这些人的时候,你是什么?
你和学生的关系是怎么一回事?
之前你和学生有什么关系?
你和他的关系是建立于他有益的事物上面,
建立在他应该这样、应该那样上面。你是老师,他是学生。
他听你的话做事,你以自己所受的制约影响他。
所以,不论有意或潜意识,你都在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他。
但是,如果你不再影响他,于他而言,重要的就是他自己。
这就是说,你必须了解他,而不是要求他了解你或你的观念。
你的观念,不论如何都是虚假的。你了解他,
这样,你要处理的就是实然的一切,而不是应然的一切。
老师如果将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独立的个体看待,
不拿学生彼此比来比去,他就不再关心制度或方法。
他只关心怎样才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内外制约的影响,
然后在理智上毫无所惧的面对生活的复杂,
不再在眼前已经乱成一团的生活上再制造问题。
老师:但是你这样不是给了老师能力所不及的任务吗?
克:如果他做不到这一点,为什么还要当老师?你只有把教书当作一种职业,你的问题才有意义。因为我觉得,对一个真正的教育家而言,没有什么事是不可能的。
请你在自己面前摆一幅这样的地图,
看着里面的一切:
身体的安全、心理的安全、理智的安全、意念的安全、
感情的安全、自信心的安全。
你说,这一切都那么脆弱。
看这一切,看见其中的脆弱、徒然、毫无现实感,
于是,哪里有安全可言?
学会这一点,你才会明智。
明智才是安全。
你们了解吗?
问:没有安全感活得下去吗?
克:你还没有学会要先看。你先学会的是透过假象看世界。
这假象给你安全感。所以,
首先要把你觉得安全的假象摆一边,
不要先认定自己一定得有安全感,然后看我们的地图。
“需要安全感”的意义在哪里?
你会发现你追求的什么事都没有安全感。死不安全、生也不安全。
你一发现这些,一看见这些,
一看清楚“我们追求的事情都没有什么安全感可言”的事实,
就是明智。明智才能够给你绝对的安全。
要寻找正确的关系,首先必须先探讨我们为什么这么互相依赖?
为什么我们在心理上这么依赖对方?是因为我们非常孤独吗?
是因为我们不信任别人,连妻子、先生都不信任吗?
另一方面,依赖使我们产生安全感,使我们免于这个广大世界的恐怖。
我们说:“我爱你。”那种爱里面永远都有占有和被占有。
这种情况一旦受到危害,就产生种种的冲突。
我们目前和他人的关系,不论亲疏,都是这样。
我们制造对方的形象,然后执著于这种形象。
你一执著于某人,执著于观念或概念,就开始腐败。
我们必须明白这一件事,可是我们不想明白这一件事。
所以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生活在一起,
但是不互相拘束,心理上不依赖对方?
若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将永远生活在冲突当中。
前一篇:《现在开始讲解瑜伽》
后一篇:【禅修】冥想静坐方法三、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