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轮全书》

标签:
图片文章转载yogachakra健康教育 |
分类: Yoga瑜伽 |
内容简介
西方脈輪經典大作《脈輪全書》最新版
完整闡述脈輪系統經典之作、脈輪系統入門使用指南!幫助您成長、療癒和蛻變,帶來更健康的身心、更多的能量、更強的創造力。讓您解放靈性,擁有實現夢想的能力!
文筆精辟寫實,內容闡釋詳實、與時俱進
兼具脈輪系統的基本精髓及實用性
艾諾蒂朱迪斯博士1987年初版脈輪經典大作《脈輪全書》,以直指核心的實用風格書寫這本闡釋詳實的著作,全球銷售超過廿萬冊!如今經過全面的更新與擴充,除了修訂「關係」、「進化」和「療癒」等章節,也納入新的篇幅,探討如何教養出脈輪健康的小孩。
本書是朱迪斯博士針對通常被視為「靈性」的主題所寫成的實用指南。由於世人往往認為「靈性主題」不切實際或難以登堂入室,因此本書企圖重新檢視靈性領域,說明所謂的靈性是如何深藏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面相。朱迪斯博士深信,唯有在實際可以運用的狀況下,人們才會瞭解和珍惜他們的靈性本質,因為「比起我們認為自己應該做什麼,我們真心想做時,能夠成就更多。」
《脈輪全書》描繪了脈輪系統背後的理論基礎,揭示如何運用脈輪讓自己更健康,並擁有更強大的力量,拓展靈性覺察。書中包含了知識分子需要的理論、企圖預見未來的人需要的技巧、性靈取向的人需要的靜坐,以及身體需要的鍛鍊。
朱迪斯博士以具體的科學隱喻、意識研究領域內盛行的典範,以及現代的治療技巧來呈現脈輪理論,這是知性的部分,目的是傳遞資訊,激勵思考過程,滿足偏好理性的心智;另一方面,也納入詳細引導的靜心、身體練習、圖像和私人軼事,讓脈輪的概念更加栩栩如生,這是有趣的部分,目的在連結直覺經驗和手邊資訊。這本書提供了各種人之所需,具備實用性的同時,卻不減損更重要的基本精髓。
書中介紹的身體動作、詩意靜坐和觀想練習,能幫助你達成下列功效:
落實和集中你的能量
開放、封閉和平衡你的性慾
增強個人力量和能量
打開你的心,去愛和同情
運用聲音打開意識
培養你的直覺
拓展你的覺察
作為身體與心靈界面的門戶,脈輪提供你無可比擬的機會,幫助你成長、療癒和蛻變。就讓我們藉由《脈輪全書》的導引,走上靈性的旅程。
作者简介
艾諾蒂朱迪斯
整合脈輪和治療議題的領導權威,同時是身體治療師、諮商師、瑜伽教師和工作坊領導人。
朱迪斯擁有臨床心理學碩士及人類健康博士學位,也是受過五百小時培訓的合格瑜伽教師。她創辦主持「神聖中心」(Sacred
Centers),是位開創新局的論述家和心靈導師,並致力於探索脈輪與治療議題的相關性,尋求適合西方生活方式的脈輪詮釋系統,被公認為美國首屈一指的脈輪專家。
朱迪斯在全世界帶領工作坊,並且透過「神聖中心」的培訓為學員認證。
她的網站:www.sacredcenters.com
著作有《東方身體和西方心智:心理學和通向本我的脈輪系統》(Eastern Body ,
Western Mind),以及與莎莉娜維嘉(Selene Vega)合著的《七重旅程:透過脈輪重拾身心靈》(The
Sevenfold Journey)。
目录
胡因夢推薦
修訂版序
初版序
一、探索脈輪系統
生命之輪運轉
脈輪系統的歷史
來自其他文化的系統
脈輪如何運作
濕婆與薩克蒂
解脫與呈現
三種屬性
脈輪與昆達里尼
導論總結
預備的身體練習
二、脈輪的旅程
第一脈輪-土(根部、接地、生存、身體、食物、物質、開始)
啟程的靜心冥想
象徵與對應
接地
生存
身體
食物和脈輪
物質
第一脈輪的練習:接地靜坐、瑜伽體位法、動態的練習、日常動作中的接地練習
第二脈輪-水(改變、對立、行動、快樂、情緒、性慾、滋養、靈敏的感受力)
啟程的靜心冥想
象徵與對應
改變的層次
快樂原則
情緒
性慾
坦特羅
靈敏的感受力
第二脈輪的練習:冥想、女神式、用骨盆走路、情緒釋放
第三脈輪-火(力量、自主、意志、能量、新陳代謝、科技、蛻變、自尊)
啟程的靜心冥想
火花熄滅
力量
自主
意志
自尊
打破無力感
打破慣性
避開否定
努力和阻力
打破依戀
關注
接地
憤怒
增加資訊
愛
笑
照護自己
獲得力量的靜心冥想
第三脈輪的練習:火呼吸法、慢跑、仰臥起坐、伐木式、弓式、挺腹、船式、化身太陽、勁走、大笑圈
第四脈輪-愛(愛、風或空氣、呼吸、平衡、關係、親和力、一體、療癒)
啟程的靜心冥想
象徵與對應
系統之「心」
愛
關係和平衡
親和力
療癒
呼吸:生命之「心」
呼吸練習
靜心冥想
欣賞與感謝儀式
同理心練習
培養同情心
第四脈輪的練習:擴胸、眼鏡蛇式、魚式、風車式、手臂轉圈、打開手輪
第五脈輪-音(以太、聲音、振動、溝通、真言或梵咒、心電感應、創造力)
啟程的靜心冥想
象徵與對應
通往意識的門戶
精微的振動世界
真言或梵咒
脈輪的種籽音
母音和脈輪
心電感應
創造力
第五脈輪的練習:比手畫腳、禁語、錄音、轉動頸部、抬頭、肩立式、犁式、魚式
第六脈輪-光(光、顏色、看見、直覺、觀想、想像、靈視、視野)
啟程的靜心冥想
象徵與對應
有翅膀的覺知者
光
顏色
全像理論
看見
第六脈輪的練習:瑜伽眼睛練習、冥想顏色、快照、靜心
第七脈輪-思(意識、思想、資訊、知曉、體悟、超越、內蘊、靜心)
啟程的靜心冥想
象徵與對應
千瓣蓮花
意識
意識的形態
資訊
下載資訊
超越和內蘊
靜心:蓮花之鑰
靜心技巧
開悟--終於到家了
第七脈輪的練習:跟隨你的念頭、阿克夏記錄之旅
三、總結
歸程
脈輪的交互作用
脈輪自我檢測
脈輪和關係
進化的觀點
第一脈輪:土和生存
第二脈輪:水和性慾
第三脈輪:火和意志
第四脈輪:愛與平衡
第五脈輪:音與溝通
第六脈輪:光與直覺
第七脈輪:思與意識
我們往何處去?
培養孩子的健康脈輪
第一脈輪:子宮~1歲(促進身體的發展、允許依戀和緊密連結以建立信任、適當的日間照護、健康的營養)
第二脈輪:6~18個月(允許分離和依戀、提供豐富感官經驗的環境、支持孩子透過行動來探索、映照孩子的情緒)
第三脈輪:18個月~到3歲(支持孩子自主和堅持意志、鼓勵自我尊重、成功的大小便訓練、適當的紀律)
第四脈輪:4~7歲(留意建立的關係典範、模塑同理心和道德行為、解釋關係、支持同儕關係)
第五脈輪:7~12歲(支持溝通、激勵創造力、接觸更大的世界)
第六脈輪:青少年(支持孩子鞏固自我認同、支持獨立、設定清楚界線)
第七脈輪:青年期以及之後(激勵提問、提供多樣化的靈性教育、提供教育機會、放手、結論)
梵文詞彙
參考書目
索引
修訂版序
從我初次發現「脈輪」這個詞,到現在已經過了二十五年。當時我鮮少能在索引或書目卡中找到這個詞彙,但目前已經有無數參考文獻和許多「新時代」(New
Age)著作在探討這個主題,更別提還有音叉、彩色蠟燭、薰香、T
恤等相關的玩意,以及常見的各種行頭,用來裝飾集體意識中逐漸甦醒的母行。有些人歸功本書的初版是這股潮流的源頭,這實在是莫大殊榮,然而我相信,這本書不過是反映了社會文化的強烈飢渴,想要追求整合與圓滿的範型。簡言之,脈輪系統這個概念的時代來臨了。
當前的紀元展開了第三個千禧年,我們正面臨人類發展史上無可比擬的時代。各家歷史著作已經闡明,我們用來組織日常生活的思想體系,大大影響了集體現實。這樣的認知迫使我們去革新各種系統,更智巧的為我們所用。當我們通過人類歷史這個特別的頂峰時,必須建構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不只是創造出適應新現實的模式,而是持續的更新舊模式,讓它們在快速變動的文化中得以存留及發展。
如果脈輪系統在二十一世紀仍然保有意義,就必須反映一直存在的底層結構,同時依舊保有彈性,切中當代生活的要求。古人建構了這套深奧系統,現在我們可以運用其中的智慧,和當代關於自然界、身體及心靈的資訊結合起來,創造出更有效的系統。
我首度將「接引落地」(或立足大地,grounding)等概念注入脈輪理論之中,提出「意識向下流動」這樣的想法時,曾經引發懷疑。 針對脈輪的多數詮釋均聚焦在超越物質現實,並將其描述為低劣或墮落的狀態。生命就是受苦,我們如是耳聞,因此超越方能脫離苦難。 如果生命是受苦而超越是解脫,那麼道等式的邏輯就暗示著「超越與生命本身是對立的」,我在本書嚴正質疑了這種觀點。
我不認為我們需要犧牲對生命的強烈興味和其帶來的喜樂,才能精進我們的靈性。我也不會把靈性視為世俗存在的反面,或者認為追求靈性成長必須支配和控制我們天賦的生物本能,也就是生命本身。
我相信這種順應以往的「控制範型」的想法,並不適用於我們當下面對的挑戰。今日的挑戰需要的是整合而非支配模式。
在八年代初期完成這本書的初版之後,集體範型已然大幅轉變。人們愈來愈熱衷重拾身體的重要性,肯定地球(土地)的神聖性,並且體認到物質內蘊的靈性價值。我們已經明白壓抑自然的力量會導致不愉快的副作用,還會賦予陰影能量,忽視身體而創造出疾病,貶低地球而造成生態危機,壓抑的性慾則可能爆發成強暴和亂倫。
現在正是時候,重新取回我們所喪失的一切,將其整合到新的領域裏。這將東方和西方、靈性和物質、心智和身體等歧異的概念重新編織成一體,已經成為個人和文化上不得不付出的努力。如同瑪莉安
伍德曼(Marion Woodman)之言:「缺乏靈性的物質只是屍體;沒有物質的靈性則是幽魂。」1
兩者描述的都是死亡。
提出脈輪概念的譚崔哲學,乃是一種編織的哲學。它用許多支線編織出現實的織錦,顯得既複雜又精緻。譚崔哲學既讚許生命,也推崇靈性,將靈性與物質編織回原初的整體性之中,同時繼續推動這個整體螺旋能量的進化。 此時我們終於享有了特權,得以將古代的知識和當代文明產物編成一幅精緻地圖,而踏上了意識的進化旅程。本書就是這趟旅程的地圖,你可以視其為脈輪的使用指南。我猜測將來會出現更多版本,由更多的作者所提供,不過本書已經呈現了我目前最新的觀點。
所以這一版有什麼不同?它引用了較多譚崔教義,因為有較多的時間深入研究,但我盡量使用不玄祕的西方語言來傳達,也修訂和減少了一些篇幅,因為有太多人告訴我原先的版本厚重到令人震驚。被刪除的是二十幾歲時對我非常重要的政治修辭。現在我已四十好幾,儘管仍保有自己的靈性政治學,卻偏好讓系統本身自己說話。有部分科學知識也更新了,因為即使是針對物質所建立的模式,也在迅速改變當中。
我試圖保持本書原來的形上學色彩,跟後續的著作有所區隔。
《七重旅程:透過脈輪重拾身、心、靈》(與莎莉娜
維嘉合著,一九九三)是這本書的工作手冊,包含了針對本書的「理論」設計的「練習」。第二本書的特色則是鍛鍊身心的日常運動,能夠支持個人在脈輪系統中不斷精進。第三本著作是《東方身體和西方心智:心理學和通向本我的脈輪系統》,探討的是與脈輪相關的心理學、脈輪的發展進程、每個脈輪層面發生的創傷和虐待,以及如何療癒。我將西方心理學和身體治療編進東方的脈輪系統裏。
現在你手上的這本書,描繪了脈輪系統背後的形上學理論基礎。
脈輪系統不只是體內能量中樞的大匯串,還揭示了可以讓我們按圖索驥的宇宙深奧法則。這些法則彼此錯綜複雜的交融在一起,形成了逐漸超越現實的一層層介面。脈輪代表的意識層次乃是通往各層現實的門戶,由於這些層面互相嵌合,所以不可能從整套系統中汰除掉任何一個層面,而依然在理論或經驗上保持統整。我不相信我們獲得一套內含七個脈輪的系統,只為了拋棄低層的三個脈輪。
這本書檢視內在和外在現實,將脈輪系統視為追求靈性成長的深奧修行體系,也是一張構造圖,呈現出我們寄身其中的神聖建築(支撐我們的更大結構)。如果我們的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塑造出來的」,我相信在自然界所發現的神聖構造,就是我們包含身體與心靈內在結構的藍圖。內在與外在世界之間的橋梁一旦我們建構好了,兩個世界就能成為渾然無縫的一體,那麼內在的成長就不再和外在世界的事功對立。因此,本書運用了許多本質為科學的第2
型,以現代隱喻來闡釋古代的智慧。
譚崔學者和昆達里尼派(Kundalini,拙火)上師往往會清楚的區分透過拙火經驗見證到的脈輪,以及把脈輪視為「個人成長系統」的西方模式脈輪。有些人主張,這兩者差距如此之大,彼此間並不存在有意義的關聯,甚至以此,否定對方的正當性。舉個例子,產生洞見或預知(與第六脈輪相關),和拙火甦醒體驗到的內在大放光明,兩者間毫無疑問有顯著的差異,然而我認為這些經驗並非不相干,反而應該是延續的現象。
我深信透過了解脈輪本質、練習相關動作、運用觀想和靜心(靜坐)來淨化脈輪,為靈性的開展鋪好路徑,相較於拙火甦醒經常引發的狀況,比較不會帶來那麼多騷亂。我認為將脈輪系統西方化,是述說給西方腦袋聽的重要一步,如此才能和諧的融入美國人的生活情境裏,不致於與其對立。如此一來我們才有脈絡可循,讓這些經驗得以發生。
同樣的,也有許多人表示,脈輪是屬於「精微身」(subtle
body,亦稱靈妙體)的漩渦能量,與肉身或從脊柱放射出去的中樞神經節毫不相干,而且靈性覺醒並非肉體經驗。雖然這種經驗不全然是肉體經驗,但並不表示就該否定其肉體層面。任何人見證或體驗過拙火甦醒時典型的身體知覺和自發動作(Kriyas,具有潔淨作用的動功),都不可能否認其中的肉體成分。我相信這樣的觀點正是造成靈肉分離的原因,個人以為,這就是我們應該擺脫掉的幻覺。
一名印度男士來參加我的工作坊,他告訴我說,他必須大老遠來到美國學習脈輪學,因為在印度它被搞得神祕兮兮,已經成為「密傳知識」,有家庭和工作的人往往不得其門而入。我認為將脈輪「接引落地」,可以讓更多人更容易接觸這套系統。儘管東方上師恐怕會警告這麼做的危險性,但我已經運用這套系統工作了二十五年,從經驗中發現把人人皆懂的取向拿來幫助生命脫胎換骨,並未出現經常與「拙火」相伴的危險現象和無稽症狀。這條路徑非但不會稀釋脈輪根植的靈性基礎,還能加以擴充。
閱讀這本書要花點時間,其中有不少需要思索之處。讓脈輪成為透鏡,你就可以通過它檢視自己的人生與世界。這趟旅程豐富多姿,當你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時,讓靈魂的虹橋展現在你眼前吧!
—一九九八年十二月
海底轮的意识主要是关注身体的存活,这是我们【战斗或逃跑】的本能反应所在之处。忽视这个脉轮或是它的世俗元素,威胁到的正是个人和集体的生存能力。在我们急救站到其他脉轮之前,如果不去平衡这个脉轮,我们的成长就会没有根,不能脚踏实地,缺乏成长必须有的稳定性。
当我们的生存受到威胁时,往往会体验到恐惧。恐惧是第一脉轮的心魔,抵消了第一脉轮理想上应该带来的安全感和保障。程度不相称的恐惧可能是个征兆,表示第一脉轮的基础受到了损伤。面对我们的恐惧,可以帮助第一脉轮苏醒。
在众家灵性哲学中有一共通信念,主张我们被【困在】肉体里,等待从这样的桎梏中获得解放。这种信念贬抑身体,导致身心分家,让我们无法触及身体上兆个细胞中贮藏的浩瀚才能和美。
物质世界会成为陷阱,是因为我们把它看成了陷阱;一旦了解物质在更大结构中的角色,它就会迅速成为我们的朋友。当我们沿着脊柱向上行进时,会愈来愈了解到其他层面的本质与显化,也会懂得欣赏来自实体与物质的尊严及保障。——P77页
舒服的躺着,面朝上,放松头和颈部,同时慢慢放松身体的每个部位。
让身下的地板支撑你,放松你的腿……你的背……你的腹部……你的手臂和肩膀。
双手握拳,然后松开,弯一弯每根手指。脚趾朝前伸直,然后放松,扭动一下每一只脚。
慢慢的专注于呼吸的节奏……进……出……进……出。
让你的身体轻盈浮动在地板上,每一条肌肉都释放掉紧张。
当你观察自己的呼吸时,也要觉知自己的念头。
观察这些念头曲曲折折缓慢通过你的心,毫不费力的在你的脑海中上演它们的意象。
当你观察自己的念头时,也会觉知到一些你想知道的讯息,一些埋藏在内心深处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是关于爱侣、目前的困境,或者过往人生的咨询。
花点时间专注于你的问题,弄清楚你想要知道什么。
当你的问题清晰了,就让它离开你的心里,当适当的时候它会再回来。
轻松的躺在地板上,想象身体愈来愈轻。你肉身的固体质量渐渐变轻,感觉自己卷进漩涡里,仿佛上升到云雾中。
你向上飞,在云雾里穿梭、打转,这片云雾没有形状和形式。
终于云雾开始逐渐成形,你看出来一道向上攀爬的螺旋梯。
你爬上楼梯,愈来愈高,楼梯也变得愈来愈固实。
每一阶都让你意识到踏向自己的宿命,每一阶都带领你愈来愈接近你想要知道的。
不久阶梯变宽了,你抵达一栋巨大建筑,建筑延伸到你极目所见最高最远之处。
有一道大大的门,毫不费力进去了,看到更多的楼梯、长长的走廊,还有许多开着门的房间。
你站在大厅里,提出问题,你听到自己的问题回荡在整座建筑物里,又回到你的身上。
你开始走路,聆听你问题的回声,跟随最响亮最清晰地声音走。
跟随你的脚步,不管会被带到哪里去。走路时请重复你的问题。
终于,你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房间里。
注意门口和家具的摆设,看看门上有写任何文字吗?家具是什么颜色的?哪个时期的样式?
当你四处张望时,注意到一个大书柜,上面有好多书。
检查这些藏书,看看有哪本书凸显出来向你招手。
找出上面有你名字的书,或许不是你这一世用的名字,但是书应该毫不费力就落到你手里。
再一次叙述你的问题,然后打开书,让书随自己的意翻到某一页。
阅读那一页的文字,停下来咀嚼其意义,然后翻开下面几页,再浏览一下。
打开你的知觉去意识周遭的资讯——充满书籍的众多房间、隐藏于整栋建筑的古老智慧——然后把资讯收进心里,不要试图去分析,就让它存在着。
接着,等你准备好了,把书放回架上,知道自己随时想要都可以再找到它,然后慢慢转身离开房间,走回到处都是门的走廊。
你进入大厅,走出高大的柱门,向外迈步,一边走一边思索从这样的高度可以看见的不可思议景色。
这里不断出现各种图案,来来去去旋转着,有着你能够想象的每一种颜色、形状和节奏。
当你进入大气层时,身体渐渐变得沉重,你缓慢的一直下降,滑进地球的次元,在这里,你的身体正舒服的躺在地板上休息。
检视你带回来了什么,等到你准备好了,再回去那个房间。——P323
顯化的能流
舒適的或站或坐,脊柱伸直,雙腳穗穩定在地上不要穿鞋。
調整身體的垂直軸線,幫自己找出舒適的平衡姿勢,
可以平穩、心神集中且毫不費力的維持這條垂直軸線 , 然後緩慢而深沉的呼吸。
用心想像白己通過頭頂延伸出去,
讓自己體驗上面無限浩瀚的天空與太空。
試著吸進來這片無垠的浩瀚 ,
想像自己通過頭頂將其啜飲進來,將這片浩瀚拉進頭腦裡,讓他逐漸下降,經過你的臉、你的耳、你的後腦勺,在下降經過你的肩膀和手臂。
讓你的頭再度充滿這股「宇宙」能量,這一次讓他落到你的脖子,下降到你的胸部,
隨著你吸氣……呼氣……吸氣……呼氣, 讓能量充滿你的胸腔。
當胸腔飽滿時,讓你的肚子鬆開來,允許這股能量充滿你的大陽神經叢、腹部、生殖器,同時下降到臀部,通過腿進入腳,然後流出去,讓這股能量進入地球深處。
回到你的頭頂,重複練習。當你再度閞始這個觀想歷程時,你可以選擇把這股能量想成更具體的形式:想成光、特定顏色、某位神祇的形貌、一圓柱泡泡、一道風,或者只是能量的流動。
重覆這個歷程,直道你感覺意象很容易就可以現出,而且可以平順的從頭頂知上流動道腳下的地球。——P63
第六脉轮——光的冥想语:
千阳之美,孤月之美。
我们引领生命的模式,感知一切真理。
轻柔地乘着光之翼,花瓣在暗夜中飞舞。
抵达世界的边缘,事物即将到来,日子一去不返。
全息矩阵之网逃离时间疆域,万象皆存留于心的影响里。
如何強化第三脈輪(火)的能量?
第三脈輪的目的是蛻變。如同火將物質轉變成光與熱,第三脈輪將土與水這兩種被動的元素。轉化成動態的能量與力量。
第三脈輪的起步工程就是克服「慣性」。最困難的部份是起步。一旦點著了火,繼續燃燒就比較容易了,只需要不時撥動一下,同時添加柴火。
火需要燃料來燃燒,但是在封閉系統中,燃料終究會燒光。唯有跟這個世界保持動態的互動,我們才能餵養自身的火。與自己的身體及熱情保持接觸,這便是內在之火的燃料。
我們體內的力量,取決於連結、融合與汲取周遭一切來滋養自己的能力,取決於我們對力量和基本自信處之泰然。
透過脈輪系統來看,力量來自連結與整合,而非戰鬥和支配。要打破內在恐懼與退縮的循環,需要以關愛和接納的方式與自我重新連結。
意志
意志的首要任務是克服慣性。要培養意志,第一步是了悟你的確擁有意志,而且一直都運作得相當好。看看你的周遭,以你個人為中心所見的一切,你穿的衣服,住的房子,交的朋友,都是你用意志創造出來的。感覺無力不是因為缺乏意志,而是覺知不到也連結不到我們不自覺運用的意志。
覺知不到我們擁有意志是普遍的現象。一天之中有多少次,你看著自己的工作疲倦嘆氣,同時哀鳴:「為什麼我非得要做這個工作」想要把意志拿回來,就必須了悟這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同時檢視選擇背後的理由。我們是否試圖討好?是否害怕後果?是否與自我失去接觸?我們如何處理這些議題?
這種態度上細微的改變,能幫助我們跟自己的意志成為朋友,重新結盟。
真實的意志需要與自我深入溝通,信任自己的決斷,同時願意冒險,也承擔這些風險的責任。如果我們膽敢不順從別人的意,行使自己的真實意志。就得冒著受人批評、嘲笑甚至拋棄的風險。這些都挺嚇人的,尤其如果我們的家庭環境嚴重瀰漫著順服模式。大膽運用你的意志,才會誕生比較強大的自我意識,而透過這股力量,意志才會進一步發展。意志如同肌肉,不去操練就無法增強,而就像所有的操練一樣,當我們明智地進行時,比較能達到目的。
打破無力感,取回自己的力量
力量就像身上的每條肌肉,必須有意識的去發展。大部分的無力感乃是無知的結果,不知道如何有效行動,而這有可能只是單純的缺乏覺知或關注。增強我們的覺知就會增強我們的力量。
建議方法:
1.
打破慣性。
2.
避開否定。
3.
避免努力和阻力:兩者都是力量沒有和諧流動的徵兆。當你發現自己因為努力而緊張時,請停下來思索一下你正在做什麼,想像自己做來毫不費力,順暢而享受。問自己為什麼如此執著於特定事物不想放手。問自己為什麼需要耗費這麼多力氣,要順暢的流動究竟缺少了什麼關鍵要素?
如果你不斷抗拒某種力量,那麼就停下來問自己為什麼這股力量會在此刻現 身。阻力通常是恐懼,力量的反面。你在害怕什麼?想像一下,如果你停止
抗拒,會發生什麼事?你的意志如何能少一點努力或阻力來保護你?
4.
接地靜坐。
5.
關注:集中注意力,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覺知自己的注意力往哪裡去,它往哪裡去,其他的能量必然會尾隨。
6.
憤怒:以安全和有效的方式釋放封鎖住的憤怒,有時可以幫忙打通第三脈輪。最好與接地連在一起進行,這是利用你體內能量造成改變的絕佳途徑。
7.
增加資訊。
8.
愛與幽默、照顧自己
9.
獲得力量的靜心冥想:
想一個你感覺無力或成為受害者的時刻。回到那個時刻,感受那份恐懼、傷害或憤怒,感受自己在那個人生階段是小孩、青少年或是成人,讓你的身體表達出當時你的感受所呈現的外貌。
你怎樣走路?你如何舉止?你如何說話?
暫時脫開這副身影,保持距離檢視它,彷彿你是旁觀者。
看看你是否同情自
己,不帶批評的接納自己。
如果你做得到,那麼下一步就要看看你是否能自嘲,對這樣的悲愴、痛苦和嚴肅覺得有趣?
接下來要回到原來的場景,以不同的結果重演一次。
想像自己做了一些事生
氣、反擊、跑走、發笑、堅定的挺立者—而改變了情境,只要是你認為充滿 力量的行動都無妨。如果你必須召來幫手、神靈或朋友,這也是你的自由,
儘管採取任何手段來翻轉情境。
没有力量就没有掌握力量者;没有掌握力量这也就没有了力量。掌握力量的是湿婆;力量本身是夏克蒂,伟大的宇宙之母。没有夏克蒂就没有湿婆,没有湿婆也就不会有夏克蒂。
在印度神话里,宇宙是由湿婆和夏克蒂联手创造出来的,湿婆是男性法则,等同于“未显化”(没有具体表现形式的)纯粹意识。祂被描述为无形的存在,代表至乐,是静心的深层境界。湿婆是无为的神圣潜能,也就是纯粹意识,有别于具象显化的意识,有时会被视为“破坏神”,因为祂是没有形式的意识,往往藉由摧毁来显露觉醒境界。一般相信,湿婆是顶轮上最具力量的存有。
夏克蒂则是相对于无为意识的女性力量,是赋予生命力量的女神。祂就是整个宇宙之母。夏克蒂创生了这个世界,也创造出“马雅”(maya,意为幻境),一般认为马雅其实是幻象。在古老的梵文中,马雅有“魔法、艺术、智慧、非凡力量”的意思。马雅就是“显化的宇宙”之内涵,是神圣创造力的情妇。马雅也是意识的投射而非一时本身。据说“当业成熟时,夏克蒂会渴望创造,以自己的马雅覆盖自己”。
夏克蒂的字根“shak”,意思是“拥有力量”或“有能力”。夏克蒂是生命能量,由此会产生出力量来形成生命。经由与夏克蒂结合,湿婆的意识开始下降,赋予宇宙(夏克蒂)神圣意义。在凡人的世界里,女人生孩子必须结合男人的精子,同样的,夏克蒂创生出宇宙,也必须结合来自湿婆的“种子”意识。
这两位神祇都有朝对方移动的倾向。夏克蒂从大地向上攀升,被描述成“人类灵魂的热切渴望”,而湿婆从天下降,则是“神的恩典无法抗拒的魅力”或“显化”。祂们现行为永恒的拥抱,不断校核,少了对方就无法存在,祂们永恒的关系创造出现象世界和灵性世界。——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