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自从跟杨式太极宗师李雅轩习拳以来,至今近五十年。时刻谨记先师教诲,刻苦练功,不敢有丝毫倦怠。常忆先师练拳,尤重起式,我时时揣之却未能深思其中奥秘。直到2002年,83岁的我因胃溃疡大出血住进了医院,历经三次大手术,骨瘦如柴,大肉若脱,医学专家断言活不过三个月。躺在病床上,我又想起恩师的教诲,开始专门修练太极拳的起式。躺着,坐着……时时勤练之。不想,如此半年,不仅身体渐渐康复了,而且功夫也精进不少,如今发劲、化劲均得心应手,至此方才领悟我杨式太极拳起式之妙,妙不可言。
首先,起式作为杨式太极拳的第一式是无极生太极的关键所在,能使人身心放松,有助于经络的畅通,促进内气的充盈与运行,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促进人体健康。此式既是静功,又是内功,还是气功、养生功。再者,从练拳的放松与稳静,使整趟拳更有拳意,更有气势。尤其重要的是,在太极拳推手时,欲要做到浸人于不知,发人于不觉,此实乃熟练起式而后身、手至轻、至柔之故。
总而言之,欲要精深功夫,必先熟练起式。现将先师所授杨式太极拳起式之练法公诸于世,惟愿太极拳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再做贡献。
预备式:两脚跟并拢外八字站立,两臂自然下垂,中指贴裤缝,顶头拔背,两眼平视前方。右脚脚跟提起,以右脚尖点地,向右侧横开半步,随之脚跟着地,左脚尖内扣,两脚平行,与肩同宽。随后在意念的带领下,缓慢从上到下依次松头顶、松面部、松颈部、松双肩、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松时,意念犹如水流,水流至哪里,就松在哪里,身势立稳,头顶虚灵,尾闾中正。只有全身松开,心意松开,才能达到形态上的松。)如此稍待片刻,让身心稳静下来之后才能开动。开动时要大松大软。
起式:由以下四个连贯动作完成:
一.两臂徐徐向前提起,似有细绳将其拉起,两后胛缓缓打开,两手掌自然伸直,成舒松自然掌型,掌心向下,掌指朝前,两掌之间的距离略宽于肩。随起随吸气,同时两脚脚趾微微抓地、提肛,收腹(备注3:两臂提起与吸气、两脚抓地、提肛、收腹为同时动作。
二.当两臂升至与肩同高时,松肩,两臂略向内收,即环状收回,至两指尖的距离与头部同宽(备注4:松肩,两肘自然左右稍开,就使两臂环状收回;环状收回的同时,再次两脚趾抓地,提肛,收腹)。
三.随后,将手肩忘掉,两臂缓缓垂直下落(备注5:两掌掌心向下,似降落伞兜风样缓缓下落。)与此同时松胸部、松背部、松腹部、松胯部、松大腿、松双膝。
四.当两手落至与腰部同高时(这时意念松至双膝),坠肘,两小臂及前胛自然打开,两掌指尖向前,掌心依然向下。直至两臂垂落至身体两侧,松手腕,指尖朝下,中指自然贴至裤缝。这时感觉两臂犹如钟摆,自然悬垂,手指有麻胀感。在这一过程中,松双膝、松小腿、松踝关节、松脚背、松脚趾、松至脚底涌泉穴。
至此,一个完整的起式即告完成。练习者可依以上动作要领,用心体会,反复练习,日积月累,当可收到奇效。余亲身体会,每日练此起式半小时,相当于打一趟太极拳,周身舒适,精力充沛,个中之妙只有常练习者才可领悟。
太极第一式不可轻视。太极第一式不可一日不练。
不要小看起势动作简单,其要领贯穿于整套拳架的松柔与松沉之中。起势乃太极拳架之母。“起势难”说r 不是说动作的姿势难,而是说起势没有动力源,因为太极拳的动,不能是自己的动,也就是说不能是配合的动。因为在起式之前没有动力源,此时手臂、胳膊是抬不起来的,抬起来了就是人为的乱动,应该是用松沉至脚底的地面反座力启动多少就动多少,少动一点是不到头,多动一点就是过,就是妄动。
太极拳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欲在手上有内劲要从腿下求,一点有劲全身求。即所谓求“整劲”。如具有整劲,在起势中就能体悟到。![林墨根:杨式太极起势精解 林墨根:杨式太极起势精解]()
在练此势两臂未举之前,应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自然站立,立身中正(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对应成一直线),全身放松(其中肩井穴、膻中穴、劳宫穴、涌泉穴尤为重要),头颈竖直松开上领,下颌略向后收,两眼向前平视,静心平气。随着松开的身势下沉,腿膝脚处亦相应微曲,但膝盖不宜突出脚尖,松沉至脚底就身势立稳了,人的重心落在脚底涌泉穴。然后准备做起势动作。![林墨根:杨式太极起势精解 林墨根:杨式太极起势精解]()
虚心实腹、松肩垂肘、松腰塌胯的沉至脚底之后,大脚趾和二脚趾慢慢抓地,提肛收腹吸气(提肛收腹是内收,是收到命门穴上,不是收到胸肺部位),身势缓慢撑起,脚下有肩挑重担撑起立身的感觉(当然腰脊没有真的象挑重担那样受力)。双手(两手之距稍宽于肩)在地面反座力的作用和腰力的带领之下,均匀的向上抬起,要意念胳膊用劲,练到位时有手臂较为沉重的感觉。撑起时要意念脚脚、小腿、大腿、臀部、腰背、颈后、脑后节节贯穿的用劲。此时手随势而起,身体重心还在脚底涌泉穴。待双臂向前轻轻抬起距略高于肩胛的三分之二行程时,手指朝前伸,中指端意念上领。从梢节一沾而起,中节相随,根节相摧,继续把双臂抬起举至略高于肩,膝盖伸直,同时松开脚尖,身体重心转换于脚跟,有自海底上拔之意。这是节节贯穿的“以梢带根”的练法,亦有拳家称为“端引”放松之法。![林墨根:杨式太极起势精解 林墨根:杨式太极起势精解]()
含胸拔背的带动两手小臂环状收回,注意放松肘关节,意念掤劲在小臂阳面。四、松肩坠肘的两手分开,手掌心好象降落伞那样准备落下来。同时膝微曲,身势下沉。脚趾松开,胸部放松,缓慢呼气,把手肩忘掉,双手慢匀下落。意念泉水从胸流至腹,腹就松。意念水流至臀部,臀部就松。流至大腿,大腿就松。流至膝盖,膝盖就松,流至小腿腿,小腿就松。流至踝关节,踝关节就松,此时双手应垂肘、塌腕、舒指,腕指不要跑气,气固在手掌之中的劳宫穴。意念泉水流到脚背就同时松手腕,流到脚趾就同时松手指,一直松至脚心中涌泉穴。命门穴要尽量饱满,意气自天入地,从百会穴到涌泉穴上下一气贯通。手随身势下沉而落,膝盖不宜突出脚尖,最后把身体重心转换在脚跟与涌泉穴的中间。![林墨根:杨式太极起势精解 林墨根:杨式太极起势精解]()
在以上练法里值得着重体悟的是带动手肢的源动力和意念松沉、撑劲的部位。两手向上抬起的源动力是地面反座力,两手小臂环状收回的源动力是含胸拔背,两手下落的源动力是身势下沉。从上往下松沉时要意念放松身体前面的有关部位,从下往上撑起时要意念身体后面的有关部位用劲。为了提高练习起势的兴趣与验证体悟的质量,不妨按以下所述去增加一点感性认识:叫拳友在当自己做起势初双手垂下之时,他张开左右手之拇指与食指,分别用其虎处口处按住自己左右手小臂的下部或上部(按下部比上部受力大,视功力深浅而定),用硬力往自己身后逐渐加大。自己接住对方来力后,按起势要领松至脚底涌泉穴,同时松至手指,双手缓慢抬起上升,当升至一定高度时,手臂掤劲自然使对方站立不稳或向后跌出。若自己被对方按后双手之臂举不起,则说明自己上未松至劳宫穴,下未松至涌泉穴,所以未有内劲来自脚底发出的体悟,需要细心思悟松沉和意气贯穿合成整劲的拳理拳法。
一对一瑜伽教学,周末精致小班
学习内容请点击阅读:
快乐的瑜伽学习
瑜伽学习心得
详情请电话咨询:13617314820
所在城市:长沙
外地瑜友,可帮助安排食宿。
阅读请点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