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杨老师您好,本人是标准上海80后小夫妻。满怀着感谢和谦卑的内心,向您投稿:
第一次购房:
2010年结婚,当时11月份第一次面对买房,首付80万,预算150万,打算在浦东置业。
因为当时双方父母家都住在金桥,于是金桥是我们首先选择,看房时候还去了浦东潍坊地区和刚刚完毕的世博地区。在考量了不动产的多元性和当时局面,由于世博地区房东大多比较看好后市出售意愿不强,最终以175万(上家到手价,下均同)购置了潍坊地区的东欣高层,当时尚未流行学区房这一概念,而后这套房子由于明珠A校的关系涨幅较大,出租的过程中也十分抢手。
第二次购房:
到了12年年底,当时手里约有90万,准备做纯投资房,所以挑挑拣拣,甚至去了江苏启东欲投资旅游地产。
不巧突然在2013年2月份出了震惊内地的“温氏国五条”,我们将重心拉回了上海,在二手市场快速去库存化,房价加速上涨之时,我们在4月初终于定下位于源深竹园的二居高层,为将来父母置换到电梯房做打算。
当时冬末初春寒风中,每天下班先去看当天中介安排的房源,若没有预约则会坐在世纪大道(四条地铁赴约方便)的长凳上等待着新出的房源(杨评:好有毅力!)。
现在回首真是苦中带甜,4月定下到6月过户时,价格已由230万涨到了260万左右(杨评:2个月涨了一成多!那个时候上海房价正在加速上涨。时机还算可以。)
第三次购房:
2014年,家庭置业大局再次面临挑战,因为孩子的出生,我们开始考虑起学区房,虽然有2011年购置的明珠A保底,但是老公房以及距离的问题并不能使我们满意。
于是在2014年3月,我们毅然决然地将金桥原本自住的两套两居卖掉(杨评:房子可真多,原来父母给得吗?),换的钱,加上贷款,购置了源深学区名盘之一的盛世年华。
我们将两套总面积150平卖掉,还得贷款100W左右购置了仅78平的一房两厅(杨评:卖掉便宜货,换成好地段贵货,优化资产本配置,决定对头,但一房两厅,户型有点怪,呵呵),受到了部分长辈的质疑。然而优越的地理位置加上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坚定了我们的立场。
第四次购房:
2015年3月30日,听闻营业税“五改二”的消息,此时对地产市场已颇具嗅觉的我们(杨评:信心满满呀),立刻将未满五年的东欣高层出售,由于学区概念,该房以300W左右快速成交(杨评:2011年购入时175万,假设加8%的交易税及中介费,成本共189万(不计贷款),此时300万卖出,增值率为约6成。)
在低利率的环境下,又贷款了300W 购置了同为源深地区的香榭丽花园,因面积较大,可以为将来二胎打好基础。
粉丝自评:
回顾2011-2015年这“四年四房”的大战役,虽然2011年和2014年都是在杨老师短周期的高点,但由于学区的概念支撑了房产价值,同时避开了旅游地产和世博升值慢的不利因素,加上2015年改善型需求的集中爆发,目前源深地区目前自住的三套房子总市价已逼近2000万!虽然有400多万的负债,但在低息环境下,还是可以坚持住。
希望有机会和广大红粉分享。非常感谢能与杨老师交流,祝新书大卖!
老杨点评:
1、4年买了4套房,卖了3套,虽然有点折腾,但胆大心细,敢于行动。
2、2011年和2014年时机确实不太好,尤其是2011年是短周期高点,2014年还算勉强可以。
3、没在远方的启东买房,选择正确。
4、最终握在手中的全是源深(浦东内环内)板块的学区房,未来升值潜力仍然很大。战果也算辉煌。
5、毕竟还是有些家底的,金桥两套低总价房。
6、比较高的利用了贷款杠杆。80后,混成近2000万富翁了,相当牛!
说明:一周前,发过一篇东东,其中提到:
近期在家养腿伤,好不容易有段较为集中的时间,老杨想写本书,内容主要涉及房屋升值规律、个人购房策略与技巧等。这可能将成为我的第二本书。第一本是2013年出版的《楼市探秘:赢在长趋势,赚在短周期》,部分粉丝买过此书,共卖了一万多本,不算多,也不算少。内容偏专业性,估计很多粉丝看起来比较累,更适合业内人士阅读,尤其是房企中高层。
计划中的第二本书,将会写得略通俗些,更加贴近购房者需求与实践,希望更多的普通民众与粉丝,借此能掌握一些购房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另外,为了在书中穿插部分案例,增加阅读的趣味性,现向广大粉丝征稿:将你们近些年来的购房、卖房、换房等经历写下来,最好是让你刻骨铭心的失败案例、让你得意万分的成功案例,当时购房时是怎么考虑的,现在回头看结果如何?总结下经验与教训!故事平淡则难入选噢。篇幅:400至1000字。要求语句通顺。如果最终被选中,在老杨的新书中采用,则将获签名新书一本,免费私人咨询一次。期待大家积极投稿,私信我微博和微信皆可!谢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