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领买房教训:为贪便宜而被套郊区房
(2009-02-03 09:01:12)
标签:
房产 |
分类: 购房指导:买房和投资故事 |
小白领买房教训:为贪便宜而被套郊区房
目前,仍然在购房,或打算购房的人,很大部分属于首次置业者,尤其是年轻白领。由于是第一次购房,而且积蓄较少,预算有限,往往会在选择房子的时候面临很多困惑,比如:买新房还是旧房?买市区还是郊区?买小户型,还是一步到位来套大点的?
实际上,房地产市场的水很深,一方面是购房时机的选择问题,另一方面是房子的保值升值问题。事实证明,很多年轻小白领会变成大白领甚至金领或老板,由单身变成两人世界,接着是三人世界,甚至还有老人一起住。一般5-10年后,就有需求有实力进行二次置业,升级居住环境。很多人只有等到买第二套房子的时候,才对当初第一套房的选择心生悔意。为什么?看看下面我跟一位陌生的网友的MSN对话就会明白。
杨红旭 说:
哪位朋友
nancy cui 说:
啊,我看了你的一篇文章,关于楼市评价的
nancy cui 说:
所以想把您加进来
nancy cui 说:
关于90/70 可能会变成 90/50
杨红旭 说:
欢迎
nancy cui 说:
我是一个年刚研究生毕业,现在在上海上班的小白领,我这段时间很想买房子
nancy cui 说:
杨红旭 说:
等等看,还会跌一些
nancy cui 说:
房子不要很大,只要属于我就好了
购房人 说:
50平米左右就好了,想向您讨教讨教了
杨红旭 说:
建议先买一个二手的
杨红旭 说:
新不如旧,关键是地段要好些
购房人 说:
我也是这么想的
购房人 说:
可是我发现50平米左右的房子在上海
购房人 说:
很多都是老公房,房年龄很大了,高层的很少
购房人 说:
我都不喜欢
购房人 说:
房产商会不会最近考虑开发一些小户型呢
购房人 说:
在中环
购房人 说:
因为我的很多同学都像我现在这种情况
杨红旭 说:
应该会的
杨红旭 说:
首次置业不要怕房子旧
购房人 说:
80后积蓄不会太多,但是让我贷款的话,我还是会考虑的
杨红旭 说:
如贪新而在不好地段购房,等你们换房时就发现不合算
购房人 说:
我好想有一个自己的小家
杨红旭 说:
差地段房子保值性也差点
购房人 说:
自己算了一下,贷款买一个小房子和每个月交房租的钱都差不太多
购房人 说:
是的,我也想,如果买一个小房子,就要买一个地段好一些的,
购房人 说:
起码周边的生活设施要好
杨红旭 说:
那是你不在同一地点的比较
杨红旭 说:
因为你们租房的地段较好,新房也比较贵
杨红旭 说:
你们往往拿更偏地方的房价跟较好地段的租价相比,这样就会得出每月按揭还款跟房租差不多的结论,事实上目前上海的一般公寓租金回报率只有3%左右,在同一地段,同样的一套房子,房租一般都比按揭少。
杨红旭 说:
首次置业,一般都会面临两个选择:或者旧房好地段,或者新房或大房差地段
购房人 说:
我有一个同学买房子买到昆山,晕死我
购房人 说:
太远了,我有一同事也在昆山贪便宜贪新房买了套房子,现在交房了,却发现上班太远,生活太不方便,正想卖掉,还在市区租房呢。
杨红旭 说:
所以,从物业增值保值角度,我建议你们选前者,
购房人 说:
对的
购房人 说:
他们买的都是很远的地方
购房人 说:
我不喜欢
杨红旭 说:
几年后再换房,卖掉或租掉第一套,再买第二套,由于第一套地段好,卖的话能卖个好价钱,租的话容易租出且租金水平高些
杨红旭 说:
如果第一套是偏远的,则以后卖不上好价钱,租的话甚至低租金也租不出,因为租客工作地方都在市区
购房人 说:
总觉得现在房价没有见底,想再看看
购房人 说:
您的建议真的很好
购房人 说:
我有时候担心买的老公房,到时候要是搬迁,就坏了
杨红旭 说:
这个完全不必担心,现在动拆迁,远比以前尊重动拆迁户的利益,有物权法保护着,现在政府拆迁的成本很高,主要是拆迁户或者不愿迁,或者要价高。所以,有人就盼着拆迁呢
杨红旭 说:
我得接一个电话,有记者采访
购房人 说:
您先忙吧,改天向您咨询
实际上,关于年轻白领首次置业的策略问题,2007年6月我曾在中国房地产报专栏中写过一篇文章,现粘在下面,以便网友更详细的了解我的观点。
首次置业,选择旧房是上策!
近几个月,眼睁睁看着上海房价往上蹿,目睹一个又一个排长队的售楼处,许多年轻人急得抓耳挠腮。两周前我在上海房展会上做演讲,与听众沟通时,发现很多首次置业者都面临着如何选房的困惑。可能我是外地人的缘故,结交的朋友也多是外地来上海的,他们当中想要买房落根上海的也不在少数。
这些我比较了解的年轻人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家在外地,毕业后留沪或来沪工作;二是毕业2-5年,年龄多在26-30岁之间;三是准备结婚或已婚。他们的购房行为也有三个特点:一是多数仅有首付的钱,且其中部分来自家庭支援;二是所需房型多为二房;三是总预算集中在50-80万。
在总预算和房型既定的情况下,首次置业者主要有两种选择:郊区新房和市区旧房。暂且以上海市场作背景进行描述。按上海长期城市规划,2020年外环线以内算做市区,目前而言,中环线和外环线之间的许多区域仍属城乡结合部。眼下单价7000以下的新房几乎全都分布于外环线以外,也即说,80万以下的二房很难在外环线以内找到。但在内环线以内(或外侧)的市中心区,目前80万左右的二室户旧工房却比比皆是。
很多外地来沪的年轻白领都曾租住过这些大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工人新村”,而且感觉并不咋样:小区破旧、建筑老化、楼梯脏乱、房间偏小、客厅缺失、厨卫狭仄等。而他们一心所向往的是新房子、新社区、新环境、新生活。但是,我还是要向这些第一次买房的年轻朋友建议:新不如旧。
人性天生喜新厌旧,其根源又在于很多时候人类的感性远远大于理性。如果仅仅涉及情感,尚无可厚非,但若要搁在投资领域,则万万要不得,还是趁早捂紧你们发达的感情细胞。5月30日股市大跌之后的一轮调整中,许多散户损失了30-50%,因为他们买的都是没有业绩支撑的垃圾股。基金市场的非理性亦有些搞笑,近来新基金几乎都在上演一日售罄的神话,几百亿的资金在追捧新基的同时,“老基”们却被凉在一边,虽然有些已经被证明是下蛋勤快的“老母基”。
笔者去年买基金时也多喜“基娃”,但今年以来却转爱“老基”,虽然后者申购费用比认购新基金高一点点,但经过长期跟踪之后,自然明白哪些“老基”的收益率排名靠前且稳定,而买“基娃”的风险在于不知它“长大”后,到底是个“劳模”还是只“懒鸟”。因此,我真为那些眼里只有“基娃”的大妈大婶们感到遗撼。
之所以扯到基金,是想拿它做个类比,新老基金的利弊与新旧住宅颇有类似之处。首先,我得纠正年轻朋友首次置业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错误观念。住宅不仅是消费品,更是投资品,而首次置业者一般多看重居住功能,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它的投资功能。一般而言,人们只有在进行二次置业或多次置业时,才对住宅的投资属性给予应有的重视,但真到那个时候,极有可能会对当初第一次购房的决策心生悔意。
住宅能够保值和增值,关键是房子下面的地价在涨,而建筑物本身是在天天贬值的。自然,从投资角度考量,购房首要考虑因素是地皮的升值潜力,这也就是所谓的房产投资秘笈:地段、地段还是地段。市中心集聚了太多的社会和公共资源,诸如商业、交通、教育、文化、娱乐设施,而且与发达国家历史上曾出现的城市“空心化”、贫民化现象不同,中国大城市的市中心环境只会变得更好,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在此不作展开。买这种好地段的旧房子,就像投资经过时间考验的好基金一样,一旦初次置业者进行居住升级时,不管是出租、还是转售手中的房子,都能获取不错的收益。
而郊区的房子就没这么幸运了。郊区太大,太偏,不可能像市中心那样获得公共投资和社会资源的青睐,尤其是交通和生活配套相当不完善,因此其地价的涨幅远远落后于市中心。虽然随着大城市中轨道交通的兴建,地铁概念房成为首次置业者的最爱,但并不会因此导致住宅投资回报率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另外,对于规划中的新城区或卫星城,买房人尤其需要慎重考虑,这样的区域既有机会,又有风险。机会在于如果能够快速建设和成功实现人口导入,则新区的地价上涨空间很大。风险在于很多造城或造镇计划,到最后都难以完美落幕,不是政策和规划有变化,就是产业和人口导入稀稀拉拉,还有就是政府公共投资或企业投资资金长时间不到位,其结果是房子不但没有升值空间,反倒还会降价,即便是图个便宜用于自住,连队公交都有可能没有,以后进行二次置业时,想把第一套房子租出去都找不到房客,真能把人活活郁闷死。
年轻人首次置业,千万别拿谈恋爱的经验去套,倒是跟择偶沾点边。青春年少时搞对象,最重要的标准是年轻、漂亮、身材好,可真到了娶妻嫁人的阶段,女人首先考虑的是未来的老公要能赚钱,男人也得考虑未来的老婆最好是工作、家务两不误,养个花瓶并非过日子之上选。总之,首次置业者在选房上切莫喜“新”厌“旧”。如果一定要“鱼和熊掌兼得”,那么只能购买好地段的新房,这也就意味着要做“房奴”——其压力与搞婚外恋者情况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