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地产时评:凡事麻辣烫一下 |
后调控时代,在中小开发商哀鸿遍野之际,地产大佬们却开始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或许正如“楼神”李嘉诚所言“当大街上遍地都是鲜血的时候,就是你最好的投资时机。”为此,长实&和黄在内地的土地储备已高达600万平米,包括去年花大钱拿下的浦东竹园商贸区的商办综合用地。
前段时间各大房地产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了年报,大部分公司2005年度利润普遍出现了大幅增长。也即说,宏观调控对这些地产巨头的影响并不太大,也由此激发起它们对中国楼市未来几年的持续性看好,而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确也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国房景气指数月月都在稳步回升。趁着地价低谷期和部分中小企挣扎于死亡边缘的绝佳兼并(垂涎其土地)时机,各大地产上市公司掀起了“圈地热”。
据悉,目前多数上市公司的土地储备已经达到2至3年的开发规模。比如金地集团土地储备已逾500万平方米,富力地产则高达1200万平米,2006年万科预计将新增1000万平方米左右的土地储备。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储备量正成为衡量2006年地产股投资价值的风向标。在宏观调控有进一步加强的风口浪尖上,目前地产股却呈整体走高之势,尤其G万科更为投资机构所青睐,龙头地位明显。
大地产商新一轮的圈地风,反映了行业洗牌进程的加速,“丛林法则”必将驱使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大幅提高。目前,长江实业、新鸿基地产、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等十家地产集团开发量约占香港总开发量的80%左右;而内地前十名地产集团的市场份额不到6%,即便行业老大万科的市场份额也不到1%,市场集中度急需提高。这是房地产业由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由之路。
大规模吃进土地,须有巨量资金做支撑。事实上,在中小开发商资金链岌岌可危之际,大型优质地产商的融资形势却渐入佳境。其一、银行信贷支持有加。虽然房地产银根收紧,但中国老百姓的储蓄热情丝豪不减,目前约有10万亿元存贷差放贷乏门,憋得银行难受。于是银行纷纷向大地产商抛媚眼:农业银行频频与百强企业接触,至今已铆牢近60家;而工行则出台《关于重点支持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若干意见》,实施抢夺大型优质地产商的战略。其二、引进外资。海外资本越来越多地涌入中国寻找商机,大地产商是它们眼中的“香饽饽”,如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与万科合作、摩根士丹利房地产基金与复地合作、荷兰ING与首创合作等。其三、其它手段。包括发行信托、债券,股权融资,到香港或新加坡上市等,2006年将有十余只内地概念的REITs寻求到香港上市,香港或新加坡必定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的REITs中心,就看谁能虏获更多中国内地开发商的芳心了。
另外,由于招拍挂导致拿地成本加大,通过兼并和收购企业获得土地正成为当前流行方式,万科并购南都进入浙江市场,复地兼并康堡进入北京市场皆如此;另外,持股合作也是企业扩张的一个重要策略,比如象首创这样的地产巨头也因资金问题而把壹千栋项目出让25%股权给珠江。
地产江湖,出现“强者恒强”的局面。从中长期看,地产名企大规模的圈地有助于行业优胜劣汰和良性发展。但就眼前而言,客观上提高了消费者和投资者对后市的心理预期,助长了房价上涨,弱化了宏观调控效果。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近期央行加息27个基点,非但不会紧缩大开发商的投资力度,反倒会了抑制自住客的购房需求。而日前,人民币对美元跌破8:1的心理大关,也将诱使更多的外资进入内地寻求与优质开发商合作,万一这些热钱大规模撤出,必将危及楼市。
欢迎网站转载本人文章,若报刊转载须经本人同意,邮箱:
ysunwoods@citi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