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达诗歌的精神景观与艺术景观——序达达诗集《光阴诺》

标签:
诗歌评论光阴诺 |
分类: 评论 |

达达诗歌的精神景观与艺术景观
——序达达诗集《光阴诺》
文/涂国文
和诗人达达已是老兄弟了。这些年,看过他的不少诗。继推出《生活史》《混世记》等六部诗集后,日前他又将近两年创作的诗歌作品,结集为《光阴诺》付梓。一位诗人进入了井喷状态,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献上掌声的。
“光阴诺”这个书名取得甚好。达达诗歌,抒写的正是诗人对光阴的诺言,或者说,是关于光阴、关于日常生活的诗意叙事。作为一名创作体量大、创作趋于成熟、创作状态趋于佳境的诗人,达达诗歌业已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固的内在精神结构和比较强韧的艺术呈现方式。
生活中的达达,是一个温和、宽厚、善良、诚恳的人。他热爱生活,友善万物;他待人以诚,包容宽厚;他性格内敛,低调谦逊;他细腻敏感,善于发现。这种个性特征,投射到他的诗歌创作中,就造就了一种温和兼容、低调贴地、真诚质朴、敏感细腻的诗歌精神景观。
达达诗歌,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温和的面貌。不高亢,也不低沉;不锋利,也不绵柔;不喧嚣,也不沉寂;不先锋,也不传统。汇入他的诗歌艺术河流的,既有东方诗歌传统的欢腾小溪,也有西方诗歌艺术的涓涓细流。他以一种平等的视角观照世界,拒绝凌空蹈虚,诗作生活气息浓郁,很接地气。他真诚地对待他人和万事万物,情感质朴而深沉。他积极拥抱生活,敏感而细腻,善于从庸常的生活中发现和提炼诗意。他拥有对生活中的一切进行诗意改造和转换的功力,或者说,生活中的一切在他眼里都是诗意的。由此,他就拥用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这或许就是他的诗歌创作能够持续井喷的秘诀所在。
达达把自己活成了一首诗。在诗歌《疑似夏日》中,他这么说,“多么好,我数过的每一粒星星/都是内心的一座后花园”。正是因为内心拥有这样一座“后花园”,他眼中的世界,才充满着诗意。达达属于一种“生活型”诗人,他的诗思诗意,多直接源于真实生活。他对世俗生活有着炽热的眷恋,他说:“到处都是闲散的人群/我和其中一部分人打着招呼/内心早已泪流满面/这世俗的生活啊/我从未像现在这般/无聊地热爱着”(《饭后漫步》);“爱你生活中的琐事和俗事/等于爱遍你人生的角角落落”(《而世事宽阔》)。正如他在诗歌《一个人总须怀着爱心才有幸福感》中所说,“无论怎样/一个人总须怀着爱心/才有幸福感”,这是生活给予他的启迪,更是生活对他的馈赠。
达达对生活充满着感恩,他的内心常有小庆幸和小薄喜:“永远在第二天早晨/自然醒来/这是一件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享受着醒来的这一切福报/内心因此也常常溢满了/恬静和悲悯”(《醒来》);“疫情尚未过去/我们安然度过了2月29日/内心有薄喜/仿佛一个幸存者/捡到了日历上/凭空多出来的一天/幸运而酸楚”(《幸存者》)。在达达诗歌中,日常生活中一切寻常的事件,譬如饮酒、饭后漫步、挤公交车等,一切普通的物事,譬如一床旧棉絮、一把青瓷壶、一只烛台、一台自鸣钟、一把老算盘乃至一块砖头,等等,都能激发他的诗情,引发他的诗思。《爱生活中的那些琐事和俗事》《静物思》《贵门碗窑遗址》《宋代铜钱》《砖石砌筑的人间》这些组诗,就集中展示了达达对生活的感悟力与发现力,以及他对生活的感恩。
达达是个真人,他写的是“真诗”,情感质朴而醇酽,真挚而深沉。他笔下的亲情,暖意融融:“进屋,轻轻抖落那一身雨气/父亲笑咪咪跟母亲说:现世宝来了/瞬间,时光闪回童年”(《现世宝》);他笔下的友情,亲密无间:“一生中的某个下午/我们在左口/一起度过上下几千年的慢时光”(《下午,我们一起在左口》);他笔下的爱情,虽质朴无华,却感人至深:“妻子是我的妻子/像一件贴身内衣穿在身上/有时觉得她紧/我就喊她老婆/有时觉得她松/我就喊她夫人/有时觉得她暖和/我就称她为拙荆/有时觉得她冷冰冰/我就喊她孩子他妈/有时觉得她热火朝天/我就喊她亲爱的贱内/那么多称呼/其实都指向同一个意思/但我觉得还是妻子这个称谓/最动人心弦/妻子啊/每当我于岁月丛深处/含着热泪喊出/那一声双音节名词/我的心底就会腾起一团蓝色火焰/煨暖我们光滑无蔽的共同命运”(《妻子》)。
达达同样把自己深沉的爱,献给了哺育自己的大地。在诗歌《粮食与土地》中,他这样抒写自己对粮食与土地的感恩,“土地下面有土豆/低于萝卜,高于红薯和山药/萝卜大半个身子埋在土里/小半截拱出地面/高度低于花生、蚕豆等小东西/稻谷和麦子/是我们主要的细口粮/通过稻秸与麦杆/米和面高出生养它的土壤约尺半/我们在玉米地青纱帐钻进钻出/玉米苗盖过我们青涩的饥饿/瘦猴般的身体擦碰鲜嫩的玉米棒子/在土地上发育成粮食/喂饱不知饥渴的时间”。庚子之春战疫,诗人没有缺席。在诗歌《颤抖》中,面对大地正在遭受的旷世疫情蹂躏,他发出了这样的灵魂倾诉:“大地啊,我将怎样歌咏失去的魂灵/安抚那仍在风中摇荡的树枝以及/四处漏光的鸟窝”(《颤抖》)。他用《鸟在外面替我们看守这个世界》《野蘑菇》《幸存者》《健康码》《嫌弃》《庚子年正月十一,值勤手记》《野蘑菇》等一组疫情诗,忠实地为这个灾难的春天做了实录。
达达诗歌,也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岁月之叹。从本质上来,诗人都是孤独的宠儿。在诗歌《草莓或者玫瑰》中,诗人这样咏叹:“草莓大于玫瑰,孤独大于爱情”。而岁月不居、沧海桑田,更加深了诗人的这种生命孤独感:“只要停下顾盼留连的脚步注意观察/确实:在我们身旁/已淌过多少湍急而匆忙的人流/一如历史总被时间不停地复述并圜转”(《五月的河流》),“只有这只:吉州窑黑秞木叶纹瓷碗/成为一个幸存者/历经无数次的金、木、水、火、土之变”(《吉州窑黑秞木叶纹瓷碗》)。《过去的岁月纷至沓来》,一声《好久不见》中,包含着多少人生悲欣。往事堪可追忆,生命尚需反思,“我们看不出黎明之前的自我/曾有多么暗黑/也许是光明催生”(《黎明》)。这样的反思投射在孤独中,孤独由此具有了思想的亮色。
精神景观孕育艺术景观。因为精神的包容性,体现在诗人的创作中,万事万物便皆可入诗。达达诗歌包容力强,题材范围广阔:自然、社会、家庭、心灵;童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亲情、友情、爱情;人、物、事、情;日常生活、节庆活动、突发事件……乃至生活中的瞬间恍惚,如:“透过窗户,我看见妻正在厨房里忙碌/跟我迷路之前一样/不急不忙,神态平和安详/霎时泪流满面/她不知道,有那么片刻/我在路上曾被靡丽的黑暗裹挟/迷失了方向”(《乘一辆倒行逆驰的公交车回家》),甚或明生活背后的暗生活,如:“只有同时目睹过明暗两种生活的人/才清楚秋香妈妈明生活的背后/还有另一块广袤无垠的暗生活”(《暗生活》)。
达达诗歌,具有一种超强的发现力。譬如:“多么神奇/一个老牌造船厂/也被无孔不入的春天悄悄渗透”(《造船厂的春天》)。他独具一双慧眼,总能一眼看出潜藏在事物深处的秘密,如《淳杨线》:“如此看来,一条安静的公路上/肯定不只我们的车在跑/这些绿色植物/也在疾驶/只是我们看不见/它们所搭乘车辆的隐秘车轮”。他的诗歌,不尚宏大,关注和书写的多是小而普通的人事、物事,就如他在诗歌《雪落玫园》所吟咏的那样,“一些雪落进了狭小的事物”。他擅于从庸常中发现诗意,破译生活的真谛,化腐朽为神奇。他的日常诗歌产量是惊人的。但他的高产,不是一种硬写,都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涨涌,是诗思诗情的自然流露。
达达诗歌,捕捉精准,语言晓畅,意境显豁,诗风纯正。大多使用白描手法,与生活短兵相接,对世界进行镜像式速写,如《爱生活中的那些琐事与俗事》这类书写日常生活的诗篇,但也有玄想特质浓郁的思维驰骋,如《一条河搁置于窗外》《在宕渠古城延揽新岁月(组诗)》等。创作手法无疑属于现实主义,但也时有“我们在西城门内策马,搭乘一支鸡毛令箭/去时光深处搬运救兵”(《西城门》)这类诗思飘逸的诗句。多书写苍穹之下、大地之上的明媚风物,但也常有“那时我尚未懂得/大象是在努力表演人世间的悲哀”(《大象》)这类指向内心的沉吟。行文肃正端庄,但也有《老子散句》《一枝荷花不出墙》这类诙谐有趣的篇章。形制以短章居多,但也有《在宕渠古城延揽新岁月》这类慷慨雄浑的组章。风格以质朴殊胜,但也有《灵山见(组诗)》这类形质兼美、清风丽韵之作,充分体现了达达诗歌丰富的表现力。
正如达达在诗歌《放牛》中所说:“我放了一千年的牛,终于出道。”诗歌亦然。对诗歌之道的参悟,也只有在坚持书写中方能实现,别无他途。证之于达达,此句可改为“我写了一千余首诗,终于出道。”达达显然已经“出道”,近年来他的诗歌的高产量、高发表量与高获奖量,就是明证。然而,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达达诗歌已然十分完美,相反,我觉得他的诗歌尚有不少欠缺,比如现代性不强,比如他对诗意的萃取标准不是很严格,比如过于平面化,等等。但我同时也深知,创作思维一旦形成定势,要修正不是一件易事。最后我想以一个比喻,对达达诗歌进行一个概括:达达诗歌不是澎湃的大海,也不是奔腾的江河,而是平静的湖泊,远看一平如镜,其实波涛暗涌。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