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国文获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

标签:
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揭晓 |
分类: 镜像 |
【重磅】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揭晓!来看看文化大咖都有谁?
由著名作家王蒙先生担任总评委,丁振海、朱向前、刘玉琴、朱铁志担任评委的第四届“ 井冈山文学奖”(2015 年度),以“盲评”形式评出“作品奖”10 件。评出“文学新锐奖”1名,产生“热心读者奖”5 名。
(点击可查看大图)
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评委名单
(点击可查看大图)
1.
《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郭远辉)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5年6月12日)
点评:故园情怀,灵性文字,学者风范。
2.
《“非虚构”之是与“虚构”之非》(作者:涂国文) (体裁:文艺评论 见报日期:2015年10月16日)
点评:复杂问题简单化,学术问题通俗化。一篇老百姓爱读的文学评论。
3.
《生命长歌》(作者:王少君 兰天 吴志刚)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5年12月11日)
点评:医术一样精准到位的细节与语言,天使一样温暖美丽的形象与心灵。
4.
《戈壁红柳》(作者:祝芸生 张晨) (体裁:报告文学 见报日期:2015年8月14日)
点评:戈壁红柳三千里,江西老表一片情。
5.
《信赖》(作者:叶延滨) (体裁:杂文 见报日期:2015年6月12日)
点评:引经据典,唯推诚信;老庄故事,历久弥新。
6.
《苍天可以作证》(作者:刘述涛) (体裁:纪实 见报日期:2015年9月18日)
点评:一篇文字,将国人的视线牵引到70 年前江西遂川的国际机场,功不可没。
7.
《老家田土》(作者:刘景明) (体裁:散文 见报日期:2015年5月29日)
点评:农事稔熟,情感醇厚,性之所至,珠流玉转。
8.
《种下的是福根》(作者:慕容一亚) (体裁:纪实 见报日期:2015年7月3日)
点评:用事用情用心说话,浓墨重彩工笔写人。
9.
《呦呦:中国青蒿的歌唱》(作者:黄刚) (体裁:诗歌 见报日期:2015年11月13日)
点评:从《诗经》走来的呦呦歌唱,从小草成长的郁郁森林。爱心盈盈,雅韵悠悠。
10.
《在赣水边目睹新的日出》(作者:范剑鸣) (体裁:诗歌 见报日期:2015年6月26日)
点评:日出江西红胜火,春来赣鄱绿如蓝。
发现美
抒写美 《井冈山》温度与深度并重
□
刘玉琴 春来了,春意渐浓。“井冈山文学奖”的评选为报纸副刊界带来了春意。捧读参与终评的30
篇作品,犹如听见文字的嫩芽在枝头恣意勃发的声音。缠绕于篁岭的美丽乡愁,走出江南诗意的青蒿女子,深谙救人一命即救全世界之道的仁医,以及五位战士在狼牙山用生命刻下的民族宣言,等等。清丽的文字、坚实的内容,犹如百舸解缆、林花飞雨,交织出《井冈山》副刊温润雅致、慷慨激昂的斑斓画卷。副刊的丰富鲜活、格调品位,于纸上生动起来,漫溢开去,副刊人的责任情怀交相辉映。
副刊,是新闻正刊的补充和延伸,有着新闻纸的端正与明快;但因其独特的文艺属性,不拘泥于客观直接的生硬表述,又有着独立的审美品质,具有传承性、经典性和趣味性。细细想来,副刊作品的终极指向都是为了追求美,呈现美。《井冈山》副刊始终坚持对美的发现与抒写,体现了中国报纸副刊温度与深度并重的鲜明特色。
千百年来,世间的许多美丽都让人一往情深。小溪环绕着碧绿的村庄,流云铺下白色的布景,这是自然之美。时代推移,气象万千,沧海桑田,这是令人神往的人文之美。在季节的轮转中,柔韧的情怀叠映在摇曳的风物里;社会波涛涌动时,磅礴的诗意洇染着无边的梦境。副刊真实而又艺术地记录书写着自然与人文之美,表征着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副刊的发现美,抒写美,承载美,使得自身也如美丽的图谱,意趣频生,光润可人。《井冈山》副刊,正如温婉辽阔的芳草地,草色青青,花事繁盛。在这块阵地上推出的许多文艺作品,凝聚了副刊人一如既往的精神追求:发现美,让内容更丰盈;抒写美,让向往更纯净。
当下,新兴媒体正风生水起。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媒体融合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日渐明显。副刊人需要增强新媒体意识和互联网思维,提高新媒体本领和媒介素养,不断巩固开拓传播阵地。但是也要看到,无论传播方式发生多少变化,传播手段形成多少技术优势,支撑传媒发展的终端,仍然是产品,是内容,内容永远是媒体最核心的竞争力。报纸副刊对文艺作品的优美呈现,对文艺问题的清醒判断与思考,让副刊在众声喧哗、人声鼎沸中,经得起咀嚼,耐得住琢磨,这是副刊静水深流、无可替代的品质保证,是副刊凝神聚气、润泽人心的重要辨识特征。《井冈山》副刊在文化担当和价值引领上,努力走在中国报纸副刊前列,自身的坚定与坚守,可圈可点,清香溢远。
想起了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井冈山》副刊乃至中国报纸副刊正如无数温暖的街灯,令人遥想中国大地上温馨而明亮的最“美丽的街市”。
有气质
有筋骨
《井冈山》纳百川而浩荡
□
朱铁志 我与《井冈山》副刊结缘于几年前,幸运地两获“井冈山文学奖·作品奖”。开始以为这是编者对外省作者的偏爱和关照,后来才知,评委都是全国文学名家或副刊专家,评奖完全采取“盲评”形式,由此,我对这家报纸、这个副刊有了一份格外的敬重。由作者而成为本届“井冈山文学奖”的评委,使我有机会相对系统地阅读这个副刊,并由此形成一些粗浅的看法。
根植沃土,定位精准。江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根植于这片沃土之上的《井冈山》,不仅具有传统文化底蕴,也天然继承了红色文化基因。两相结合,铸就了她独具特色的文学定位——“与时代同行、以文学为魂、与读者连心”,因而《井冈山》根深叶茂、绿荫如盖。
副刊不副,导向鲜明。记住一家报纸、喜爱一家报纸,往往从关注其副刊开始。《井冈山》作品的笔触,触碰的是现实的土壤,关注的是苍生福祉,因而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力度,有昂扬向上的气质和力量。
立足赣鄱,放眼全国。我所接触的北京、上海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在闲谈之中都会不约而同地说到《井冈山》文学副刊,对其编者的宏阔视野、博大胸襟、纳百川而浩荡的情怀、容异见而恢弘的气象,都表达了赞赏的态度。可以说,如今的《井冈山》,已经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报纸副刊。
言路通达,文路宽阔。好副刊的标准可以有多种表述,但概而言之,无非“有意义”“有意思”,或曰“言路宽”“文路广”。我们欣慰地看到,在《井冈山》百花园里,既有讴歌红色文化传统的精品力作,也有描写普通人生活的田园牧歌;既有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洪钟大吕,也有
抒发美好爱情的小桥流水。所发作品,文质俱佳,有思想深度,有文学趣味,显示出较高的艺术水准。
新闻视野,文学追求。报纸副刊的文学作品虽属文学一支,但与纯文学刊物上的作品不尽相同。它对新闻的依赖性更强,更直接关注社会现实。《井冈山》始终秉持“文新结合”的办刊理念,有不少作品堪称是这种理念的成功尝试。
(点击可查看大图)
设立总评委、并且邀请到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担任,是本届“井冈山文学奖”的一大亮点。“井冈山文学奖”是江西日报《井冈山》文学副刊面向全年刊发的所有作品而设立的奖项,特邀全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副刊专家担任评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蒋子龙,评论家施战军、王干等都曾担任评委。本届4名评委分别是: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刘玉琴,求是杂志社副总编辑朱铁志,文艺评论家朱向前。始于2012年度、每年一届的“井冈山文学奖”,已受到全国副刊界广泛关注,赢得全国名家一致赞赏。
更多精彩内容,请查看2016年3月25日《江西日报》(B2-B3版)。
来源:江西日报文化赣鄱
《井冈山》副刊部主编:柳易江
编辑、制作:尹坤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