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图书”半边街

(2006-03-26 16:45:56)

“图书”在我老家余干是人们对“小人书”的俗称。在我的印象中,南昌人爱吃藜蒿炒腊肉,乐平人爱吃狗肉,高安人爱唱“道情”,而我们余干人则似乎最钟爱看“图书”了。您若有机会去余干县城一游的话,便可得到验证:在东山岭南麓余干电影院门前,一长溜“图书”摊沿街一字排开,街边树底下坐满了看“图书”的人,多数是小孩和年轻人,也有不少中、老年人。街道上行人熙来攘往,人声嘈杂,而“图书”摊半边街却是静气凝神,气氛安谧,成为余干县城独特的一景。

余干县城大摆“图书”摊究竟始于何时,笔者没作过考证。只记得小时侯,每逢学校放假,总要向父亲讨几毛钱,或者从家里偷几个鸡蛋去合作社卖了,然后步行七、八里路到县城看“图书”,在“图书”摊中泡上一整天,晚霞满天时才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在“文·革”那个精神读物大匮乏的时期,县城“图书”摊成了我求知的乐园。直到今天,我还能清晰地记起《桐柏英雄》《小号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大浪淘沙》《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早春二月》等数百册“图书”的大概情节。这条在当时尚显萧条的“图书”街,不仅培养了我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陶冶了我幼小的心灵,也对我进行了最初的文学启蒙。

“图书”半边街,是时代的“晴雨表”,从中可看出时代深刻的嬗变。单拿看书人的穿着扮相来说吧,七十年代那年月,余干人民同全中国人民一样,一穷到底,来此看书的人们,几乎一律的蓝、灰、黄“三原色”衣裤,外加一双“泥腿子”,偶见一、二人穿着尿素袋子做成的衣服,趿着一双拖鞋,算是最时髦的了。如今看书的人群中,梳着时髦发型、衣着入时的倩女靓男多的是,中、老年人的服饰也大有改观,学生娃服饰的五彩纷呈就更不用提了,再也见不到当年的寒酸之气。

“图书”半边街,也是一幅独特的世俗风情图。伫足街头,但见看“图书”的人这里一群,那里一伙。有坐着看的,蹲着看的,也有站着看的,斜倚着树干看的;有自始至终不发一言默默地看的,也有边看边手舞足蹈的;有头低低地埋下,把书贴在眼睛前看的,也有身子仰后,双手伸长端着书看的。神情、姿态各异,语音南腔北调,叫人忍俊不禁。同是街头看书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后来的取好“图书”,点一点头算作招呼;先到的就自动挪开屁股,让出半个凳头,之后便一同进入境界去了。“图书”半边街还是个等人的好场所,花几分钱、一毛钱从摊主手里拿过一、二本“图书”,拣一座位,一可以打发时间,二也方便了别人寻找。“图书”半边街就像是一扇窗口,从中可以看出余干的民情风俗,见出余干人民的善良、淳朴、热情、厚道和义气。

很长时间没回老家了,多想像儿时一样,再去“图书”半边街泡上一天啊!

198610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